亞里斯多德為何說 喜劇的目標是把人描述得比我們今天的人更壞,而悲劇則是把人描述得比我們今天的人更好 ?

時間 2021-05-31 22:55:56

1樓:yoyo

無意中點開這個問題,剛好看過《詩學》,不請自答。(這麼多年過去了,樓主可能已經弄懂這個問題了,就當我複習下《詩學》好了Y(^o^)Y)

看羅念生版翻譯的《詩學》,對這句話是這麼說的:「喜劇總是摹仿比我們今天的人壞的人,悲劇總是摹仿比我們今天好的人。」

意思就是。喜劇摹仿的是比現實中一般人更「壞」的人,悲劇摹仿比現實中一般人更好的人。

亞里斯多德認為悲劇是嚴肅的,要給觀眾帶來憐憫與恐懼之感,從而使觀眾本身的憐憫與恐懼得到淨化,達到合適的程度。而如何使觀眾在看悲劇的時候產生這種感情呢?這就涉及到了亞里斯多德悲劇理論裡的情節說部分。

亞里斯多德認為悲劇中最適合寫的是那種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的人。即那些比極好的人壞,又比一般人好的人,因為寫極好的人由順境轉入逆境會使觀眾厭惡(同時如果寫極好的人也與亞里斯多德的悲劇過失論也不太符合),寫與一般人太相似的人會顯得人物無足輕重,不適合作豬腳。所以只有那些與一般人相似又比一般人好的人,當他們遭受到人生的「突轉」時,才最能引起觀眾的共情,引起憐憫與恐懼,因為憐憫是由乙個人遭受不應遭受的厄運引發的,恐懼是因為這個人與我們(一般人)相似新發的。

(觀眾內心OS:天吶,這麼善良的人。沒有做過什麼壞事,就是因為犯了一點錯就遭受如此厄運,那我犯了這樣的錯會不會也這樣呢?

5555……)

悲劇性格說中,也提到,悲劇是對於比一般人好的人的摹仿,詩人們在摹仿性格是。要求其相似而又善良。(可能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吧)

關於喜劇,亞里斯多德並沒有做出更多的解釋,但是從他的悲劇理論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一些。

亞里斯多德說喜劇是對於比一般人壞的人的摹仿。但是,這個「壞」並不是今天的壞,而是醜和滑稽的意思,不使人感到痛苦。所以從這裡我們大致能看出,關於喜劇的摹仿,應是摹仿的人的滑稽的一面,並且是把這種醜和滑稽放大化地去表演,即更滑稽(更壞)。

第一次寫這麼長!!!

2樓:普通人

古希臘悲劇的主人公一般比普通人更富責任感、人格更高尚,比如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這些人身居高位,他們的覆滅是命運導致的,或者說某一股神秘的力量,而不是因為自身的缺陷,他們的覆滅是極具悲劇色彩,嚴肅有力的。而喜劇主要是源自酒神祭祀舞蹈和滑稽戲,它的描繪物件主要是醜的甚至可笑的事件。我認為,對亞里斯多德關於戲劇思想的理解不能脫離古希臘戲劇的範疇,否則就沒有意義了。

3樓:白果

在《詩學》裡,喜劇是由最初的諷刺詩轉化而來, 喜劇目的不在於教化大眾應該採取什麼樣的人生方式,而是通過對顯示荒誕的描寫和誇張的演繹,達到諷刺一部分物件的目的,所以喜劇的目標是把人描寫的比我們今天的人更壞。

悲劇的目標是引起我們的憐憫和恐懼,達到淨化的作用,也就是把同社會或同時代中素質卓越的人遭受挫折以至毀滅的過程描寫出來,喚起人們以悲為美的心理感受。最開始是表現人與神和命運的對抗(如古希臘羅馬神話),到了17世紀左右,演化為表現人與人自身的對抗。所以悲劇的目標是把人描寫的比我們今天的人更好。

4樓:Lemon Nan

喜劇美是把劇中人描述的更差,不是更壞,例如無厘頭的喜劇:即是一種搞笑的方式。

余秋雨在《觀眾心理美學》中提到荒誕喜劇把人生最深層的苦難與將死扭曲,送進顛倒的喜劇王國。而鬧劇一般屬於粗俗喜劇之列,即通過逗樂的舉動和蠢笨的戲謔引人發笑而缺少深刻的旨趣意蘊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喜劇的特點。在感受上的特點是笑;在內容上的特點是「可笑性」(值得笑),指內容上的虛偽、滑稽和愚蠢。(單純的高興開心不是喜感);在結構上的特點,是喜劇有乙個對「可笑」表示笑的旁觀者。

旁觀者要對「可笑」表示笑,那他必須具有某種超越性

簡單來說,喜劇是一種「俯視」即劇外人對劇中人的俯視,從而產生了觀眾的崇高感的,才可稱之為喜劇。

悲劇是在毀滅的形式中肯定有價值的東西,同時也是對醜惡事物的揭露。這種揭露和喜劇中對醜惡事物的揭露有不同的特點。喜劇中是撕掉「美」的外衣揭露醜的本質,引起人們的笑聲;悲劇則是通過美好事物的毀滅去揭露醜惡。

在悲劇中醜惡的事物是作為美好事物的敵對力量。

5樓:

這個答案寫的不嚴密也不夠好,隨便看看就好。

我會回來再改。

亞里斯多德向來是反對描寫純粹的好人和純粹的壞人的,在《詩學》中,他提到「詩人應該描寫的是那些身上有缺點的普通人。」「缺點」這個概念原文用到的是hamartia,那麼如何理解hamartia這個詞的含義呢?

根據後人的解讀,hamartia指的是一種非道德品質的錯誤,就好像說乙個人德行很好但是有點「小毛病」,這樣的小毛病往往是他個性的一部分,不妨礙我們與之交往,但正是這種小毛病卻往往決定了這個人的命運走向。(好像莎劇裡哈姆雷特的延宕,奧瑟羅的嫉妒、麥克白的野心等等)「命運往往從你性格中的小瑕疵來進入你的人生」這就是亞里斯多德要求戲劇展現給人們的道理。

據此,「喜劇的目標是把人描述得比我們今天的人更壞,而悲劇則是把人描述得比我們今天的人更好」,這裡的「更好」、「更壞」如果解釋成乙個人的道德品質的好壞是不符合亞里斯多德的一貫主張的。那我們應該如何解釋呢?準確地說,這裡指的應該是乙個人給人的印象是輕浮還是深沉,換句話說,就是乙個人的個性展現出的「重量」。

康德在《判斷力批判》裡說:「笑是一種從緊張的期待突然轉化為虛無的感情。」輕浮的品質給人以虛無之感,所以造成笑的效果,相應的,高貴的人有更高的生命重量,因此令人感到崇高。

中國有句俗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也傳達了類似的意思。

喜劇表現「輕浮",悲劇表現「莊重」,因此,所謂"更好"「更壞",就是"更輕"和「更重」。

綜上,這句話可以解釋成:對莊嚴的摹仿造成悲劇效果,而對輕浮的摹仿則造成喜劇效果。

此外,根據原意解讀的話,有人把「更壞」解讀成「更醜」,也就是「更滑稽」,

那麼這句話的意思是「喜劇表現滑稽丑角,悲劇表現崇高的英雄」。這樣也很說的通。

(此觀點參考趙振宇《亞里斯多德詩學的形上學解讀》)

6樓:

我不是來回答問題的

題主這個問題我有這麼幾種理解

1.為什麼亞里斯多德這麼說,依據他的「學術水平」分析,他何出此言?

2.那句話是否準確,對藝術作品(悲劇、喜劇)的特點是否具有高度概括性?

3.現在有人引用他的話評述現在的「戲劇」,是否合適?

4.當時這句話是在什麼情形下被說出來的?……

7樓:湯宇

讓我們看到更壞的就會感覺現在的生活很好,這樣生活起來就有喜悅;讓我們看到更好的就會感覺自己的生活很糟糕,這樣永遠生活在不滿足中這就是悲劇。

亞里斯多德的英譯本中,為何virtue對應的是中譯本的 機能 ?

virtue一般譯為德性,按古希臘說法,應該是指在戰場上獲勝的能力,所以按上面歸大佬的說法譯為能力是準確的,但是譯為機能似乎和能力又有些許差別,似乎不大準確 歸伶昌 如我所料,英譯日常偷懶。這句話原文是這樣的 就是很正常的dunamis,中文翻譯成機能沒有錯。這個詞正常的拉丁文翻譯應該是potent...

如何理解亞里斯多德 實體 的定義?

ReHuo 一丁 亞里斯多德的 實體 概念,伴隨著亞里斯多德研究的深入,對於實體的判斷是乙個變化的過程。亞里斯多德是一位問題探索型的思考者,他的概念都是圍繞著 問題 而出現的,把握住問題就把握了方向,實體概念是圍繞著 什麼是存在 這個問題而衍生出的回答。亞里斯多德先分析了 什麼是存在 他思考的角度不...

如何總結亞里斯多德的哲學思想?

交流電 亞里斯多德的英文名 Aristotle 前384一前322 你可以自己算一下,他活了幾個年頭 他的背景 古希臘哲學家 博學者 柏拉圖的學生,西方哲學三大扛把子之一。他都搞哪些領域?答曰 道德 美學 邏輯學 科學 政治和玄學。他的作品包括已知最早的形式邏輯研究。19世紀晚期,這些觀點被吸納入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