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理解亞里斯多德的實體對嗎?

時間 2022-01-02 10:37:57

1樓:lanxia5755

亞里斯多德的「實體」範疇,這個詞的希臘語是οσα(實體),οσα是εμ(希臘語「是」的第一人稱直陳現在時)的陰性分詞ousa,變成名詞,它的詞義和to on相當,只是不同性。亞里斯多德在《範疇篇》中將οσα確定為十個範疇的第乙個首要的範疇。說它是其他一切屬性(即其他九個範疇)的載體(hypokeimenon)。

希臘字hypokeimenon的原義是在背後、在底下的東西,在判斷中的主詞、主體。一般譯為載體和基質。對於「οσα」這個詞,中文翻譯中有不同的譯法,比如吳壽彭翻譯的《形上學》就譯成「實是」 ,這是為了突出它與「是」的關係;苗力田翻譯的《亞里斯多德全集》將其譯為「實體」,這是為了突出它在主語位置上具有的載體含義。

而翻譯成本體,是為了與表示具體事物的「實體」概念區分,所以翻譯成本體。

這樣的多種翻譯,不僅僅是在漢語中存在,在西方語言中也如此,比如海德格爾就指出過這個現象:他在《現象學之基本問題》這樣表述過:「在描述essentia(拉:

本質)之特徵的諸概念中,我們可以舉出morphe(希:形、形式、形態)、eidos(forma)、to ti en einai(希:存在者之所已曾是、本質),或者也有genos(希:

種、科屬),進而還有physis(希:自然)、horos(希:解說)、horismos(definitio)(希:

定義、界定(拉:定義)和ousia(essentia)」。

供參考。

2樓:元尚

亞里斯多德的「實體」說的是「在場」「在場者」,也就是古希臘人理解的存在。它就沒有本的意思。實體與其他八個範疇,也不是本末的關係。

但是這個在場者意指究竟是什麼,亞里斯多德也不很清楚了,所以需要去追問,需要去思考。實體始終是以乙個問題的方式顯現出來。這個問題亞里斯多德提出來,但後來一直沒有被開啟過,總是用某個流俗答案,把問題遮蔽了。

3樓:步社行悟

作為乙個哲學愛好者意見僅供參考,作為切入點,如果與老師所講有出入一切以老師為準。

從個人經驗講,分析亞里斯多德的觀點從四因說的組合出發應該能理解個大概,我個人理解的亞氏實體是指形式與質料的組合,而本體應該是包含其它,我認為是動力因。他神性的部分應該是指四因合一的狀態。這個迷思就是在後世中,認識論從形式上可以理解為自然認識和形式認識兩個方向,也就是存在物自有或不可動搖的屬性性質,比如軟、硬、流體、固體,而在舊有認識中這些定論是沒有統一的,那麼只有多樣化的質料樣式,因此形式認定的差異性就可以說是世俗實體觀,比如每個國家對物質的名稱不同,最顯著的差異就是不同情況下要選用不同鋼材,鋼有自然屬性,鋼材就具有了世俗屬性,二者都具有實體屬性:

形式與質料。

如何理解亞里斯多德 實體 的定義?

ReHuo 一丁 亞里斯多德的 實體 概念,伴隨著亞里斯多德研究的深入,對於實體的判斷是乙個變化的過程。亞里斯多德是一位問題探索型的思考者,他的概念都是圍繞著 問題 而出現的,把握住問題就把握了方向,實體概念是圍繞著 什麼是存在 這個問題而衍生出的回答。亞里斯多德先分析了 什麼是存在 他思考的角度不...

如何理解亞里斯多德的第一實體和第二實體?

休渢 第一實體 既不述說乙個主體,也不依存於乙個主體。第二實體 述說或不述說乙個主體,但也不依存於乙個主體。例如 這條馬是馬。前者是第一實體,這條馬只能被訴說,就算調換位置為 馬是這條馬 這條馬依舊被述說,而後者是第二實體,因為 馬 作為屬種概念可以被述說也可以述說其它,例如 馬是動物。如有錯誤,望...

怎樣理解亞里斯多德的目的論

蔡時中 人類的行為,或多或少都是有目的性的。但物質 非生物 的運動卻沒有。唯物主義哲學理論的乙個核心想法就是將客觀和主觀分開來。客觀 萬有引力存在的目的是什麼?光折射的目的是什麼?是因為需求麼?還是本來就是那樣子的?如果這個世界的存在,是基於需求和目的而存在的,那麼精緻的乙個世界,必然引導出乙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