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亞里斯多德的宿命論不成立的論證?

時間 2021-06-03 17:15:04

1樓:哲學為何p開頭

1、以日常語言暗示哲學的邏輯學原理,西方哲學不可完全漢字化,否則如帖主所說--亂七八糟!日文採取夾雜原文的方法,當然就會好一些。

2、如果有一小段英文,倒願意試著邏輯的翻譯一下,雖然還沒有試筆但也可以肯定的說,亞里斯多德不是在說宿命論,而是在說此類問題與本體的關係;

3、宿命論屬於末體,哲學主要說本體,由末體而本體方可得西方哲學之三味,何必在末體問題上糾纏不休?

2樓:

亞里斯多德的不太明白。有沒有可能他的證明也不太嚴謹呢。用自己的話倒是能解釋。

一方面未來的影響因素是非常多的。這就可以粗略的認為不那麼宿命。

但是如果非要嚴格的看。考慮所有影響因素的話。可以分為兩方面。

一方面是外界。一方面是自身。中國有一句話叫盡人事知天命。

外界有很多改變不了。但是可以通過自身努力去爭取。除了自身各種被約束的情況。

自身的決定畢竟還是比較自由的。

當然就算如此如果影響的條件夠充分也會出現宿命的情況。必須也得承認。

但是大概就可以認為宿命一般是不正確的。

3樓:Andy Lee

最近有給知乎讀書會寫完牛津通識讀本中的《簡明邏輯學》的推薦,不過推薦文中提到了模態運算元,但沒有仔細解釋書中提到的宿命論(fatalism)。

宿命論說的是任何正在發生的事件都是必然要發生的。在這個語境中,本書作者說的宿命論,差不多就是決定論。比如,我現在正在敲打鍵盤來回答這個關於模態邏輯和宿命論的問題,這個人類行為事件是必然要發生的。

因為從微觀上來看,我的身體由乙個又乙個原子組成,而每個原子當下的狀態由且只由它上一時刻的狀態決定。所以我的身體必然要這樣運動,這種肢體運動就是人類行為。也就是說,我必然會如此行為。

如果時間倒流到幾分鐘前,然後再繼續,那我還是會做出如此行為。

當然,亞里斯多德並不是訴諸物理上的決定論來支援宿命論。本書作者的意思是說,某種支援宿命論的論證犯了Modal fallacy - Wikipedia ,也就是用a→□b來代替a→b。所以,至少這種支援宿命論的論證是行不通的。

我們換個例子,仔細解釋一下:

a是乙個句子的縮寫,就設定為「小明正準備戒菸」;b也是乙個句子的縮寫,設定為「小明曾經抽菸」,「→」這個向右的箭頭是乙個邏輯運算符號,用真值表來表示的話,就是前真後假那整體為假,另外三種情況為真。

「□」是模態運算元符號,意思差不多就是「必然」,或者說,在所有的可能世界中都怎麼怎麼樣。

□(a→b)的意思就是說,在所有的可能世界中,如果小明正準備戒菸,那麼小明曾經抽菸。

這句話沒有問題。也就是說□(a→b)沒問題,這顯然是對的。我們可以暫且把可能世界當作科幻片裡的平行宇宙。

也就是說,在所有的平行宇宙中,如果小明要戒菸,那麼小明至少曾經抽菸,否則戒菸一說就無從談起。

a→□b的意思是說,如果小明正準備戒菸,那麼小明在所有可能世界中都抽菸。

這個句子就很有問題了。比如,假定在我們這個宇宙中,真的有個叫小明的中中國人,他真的正準備戒菸。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在其他的平行宇宙中,這個和小明對應的人也曾經抽菸。

只能說,這個小明在我們這個宇宙中曾經抽菸,其他宇宙中的小明不一定抽菸。

另外,之所以這一章顯得難懂,是因為作者非要把「is true」說出來。如果我們省略「is true」,那就會好懂許多。可見詞條中的下述內容:

Expressed in another way:

(i) If a proposition is true, then it cannot be false.

(ii) If a proposition cannot be false, then it is necessarily true.

(iii) Therefore if a proposition is true, it is necessarily true.

That is, there are no contingent propositions. Every proposition is either necessarily true or necessarily false.

The fallacy arises in the ambiguity of the first premise. If we interpret it close to the English, we get:

(iv) P entails it is not possible that not-P

(v) It is not possible that not-P entails it is necessary that P

(vi) Therefore, P entails it is necessary that P

However, if we recognize that the original English expression (i) is potentially misleading, that it assigns a necessity to what is simply nothing more than a necessary condition, then we get instead as our premises:

(vii) It is not possible that (P and not P)

(viii) (It is not possible that not P) entails (it is necessary that P)

From these latter two premises, onecannotvalidly infer the conclusion:

(ix) P entails it is necessary that P

如果你對宿命論感興趣,還可以看這個詞條Fatalism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4樓:dingyao wang

□(a→b) 如果我們把這句分解來看, 首先這句話說的是:有一些東西是必須的(it's necessary that...)。

其次,「這些東西」是: 因為a,所以b。 如果我們把這兩句按照邏輯關係連起來說就是:

因為a,所以b」這種邏輯關係是必須的(necessary)。a→□b 再來看這句,首先這句話是乙個邏輯關係: 因為什麼東西, 所以什麼東西。

其次在所以的部分,所以出來的結果是: b是必須的(necessary)。 如果我們也把這兩部分按照邏輯關係連起來,那麼就會是這樣:

因為a,所以 「b是必須的(necessary)」。

總結一下,第一句表達的主幹意思是:a與b之間的邏輯關係是必須的。其次a與b是因為所以的關係。

第二句表達的主幹意思是:a與b之間具有邏輯關係。其次結論中的b是必須的。

舉個例子來說:

第一句: 「以下情況是必須的:如果我餓了,那麼我就要吃飯。」

否定情況: 以下情況不是必須的:如果我餓了,那麼我就要吃飯。

第二句:」如果我餓了,那麼我就必須要吃飯。」

否定情況:暫缺(因為想不明白,不知道該否定那裡,否定之後怎麼說。 但是寫出來可能是:(ab)。)

由此可見,這兩句是不對等的。因為這兩句的主幹部分完全不是說的一種東西。

由此答案會產生幾個問題:

宿命論是怎麼樣論證這兩條句子的,或者說怎麼混淆這兩句的? 根本原因是什麼?

亞里斯多德怎樣反駁?

亞里斯多德的反駁是否令人信服?

(a→b)是否等價於(ab)。如果不是,區別在哪?

第二句的否定情況是什麼樣子的? 是否存在一種或者多種可能的否定?

(我準備在期末大作文裡寫這個主題,如果我能解決這些問題,再回來補充)

最後,拋磚引玉。

怎樣理解亞里斯多德的目的論

蔡時中 人類的行為,或多或少都是有目的性的。但物質 非生物 的運動卻沒有。唯物主義哲學理論的乙個核心想法就是將客觀和主觀分開來。客觀 萬有引力存在的目的是什麼?光折射的目的是什麼?是因為需求麼?還是本來就是那樣子的?如果這個世界的存在,是基於需求和目的而存在的,那麼精緻的乙個世界,必然引導出乙個話題...

如何理解亞里斯多德 實體 的定義?

ReHuo 一丁 亞里斯多德的 實體 概念,伴隨著亞里斯多德研究的深入,對於實體的判斷是乙個變化的過程。亞里斯多德是一位問題探索型的思考者,他的概念都是圍繞著 問題 而出現的,把握住問題就把握了方向,實體概念是圍繞著 什麼是存在 這個問題而衍生出的回答。亞里斯多德先分析了 什麼是存在 他思考的角度不...

這樣理解亞里斯多德的實體對嗎?

亞里斯多德的 實體 範疇,這個詞的希臘語是 實體 是 希臘語 是 的第一人稱直陳現在時 的陰性分詞ousa,變成名詞,它的詞義和to on相當,只是不同性。亞里斯多德在 範疇篇 中將 確定為十個範疇的第乙個首要的範疇。說它是其他一切屬性 即其他九個範疇 的載體 hypokeimenon 希臘字hy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