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詩學》中對於悲劇的定義中說「 借引起恐懼和憐憫,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這句話如何理解

時間 2021-06-06 00:46:29

1樓:呃呃7377124734

1、「憐憫」和「恐懼」是劇情所帶來的情緒變化。「憐憫」是由乙個人遭受不該遭受厄運而引起的情緒。「恐懼」是由這個這樣遭遇厄運的人與我們相似而引起的情緒。

比如《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的遭遇(他本身沒有道德上後行為上的過失)你就會覺得他的遭遇是可憐的,就會產生憐憫之情。當你看到戲劇中的人物跟自己差不多,因為一件小事而引起大禍,你就會產生恐懼之情。害怕自己會和劇中人一樣。

2、「陶冶」又稱為「淨化」。主要是指痛苦的和不愉快的激情得到一定的宣洩,消滅,轉化為相反的激情。亞里斯多德的「淨化說」其實在說明悲劇的效果,一出悲劇的最終目的就是在於給人的心靈以陶冶。

2樓:再看就是傻子

電磁波和引力波是圓周運動的兩倍關係,

恰如時空彎曲(原子鐘擺動,長度變短)和熱刺激神經突出是圓周運動的兩倍關係!

使用太監的亞洲人總是特別強調黑人和我們白人沒有任何關係!

恰如你們用的電是煤礦工人用命換來的

亞里斯多德還說,第一推動力是不能被推動的,說明存在神明!

3樓:來日方短

1.這裡的「憐憫」指看到比自己好的人遭受不應得的待遇時產生的情緒,「恐懼」指看到和自己相似的人的悲慘遭遇後產生的情緒。比如看到《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的遭遇(他本身並沒有道德上或行為上的過失)你就會覺得他遭遇可憐,產生憐憫。

當你看到戲劇中的人物和自己差不多,卻因為犯了小錯引起大禍,你就會產生恐懼之情,害怕自己會和劇中人一樣。

2.這裡的「陶冶」又譯作「淨化」,關於悲劇「借引起憐憫和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涉及到悲劇產生的效果問題,學術界目前存在幾種看法,術語太多怕解釋不清可參考馬新國的《西方文論史》。個人贊同「宣洩」說,人天生就有一種犯罪慾望,當人們看完悲劇中的人物做了自己(有意識或無意識)想做卻不能做的事時,人的內心得到滿足和宣洩,那種犯罪慾望就不會多到主導人的內心世界而讓人們從事正常的生產生活。

如很多人對恐怖片的喜愛,就是通過恐怖片來宣洩自己的情緒。

4樓:Dewunan

答主就我個人通過看書聽老師講課等渠道理解下來這些詞可能真沒那麼複雜僅個人觀點:

1.憐憫與恐懼指劇情帶給你的情緒變化。就像你看電影有時會被感動落淚有時卻憤怒。一樣的。是你對劇情產生的情緒反饋。

2.那個什麼陶冶這種情緒我們來看一下陶冶是什麼意思:比喻對人的性格和思想進行培養

那麼「……借引起恐懼和憐憫,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大概翻譯過來意思就是當你看悲劇時你會因為劇情產生情緒因為你產生了這種情緒所以你也同時陶冶了這種情感 —.—其實這些都太瑣碎了

你只要了解:他對悲劇是持積極態度,因為悲劇是一種再現,它有別於現實,怎麼說呢,它提供一種可能性讓我們去認知,能設身處地的思考,比如在悲劇中你看到殺人的場景時,雖然感覺恐怖但因為知道是假的,所以不會影響你欣賞,你就會更多的思考為什麼他會死等等問題,這樣你的情感也得到了宣洩你的心靈也得到了淨化。亞里斯多德就是看中悲劇的再現可能性、以及對人類的教化作用。

才疏學淺,以上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5樓:王天雪

1.這裡的恐懼和憐憫指的是,通過悲劇表達的情感,讓看悲劇的人產生一種對悲劇人物的憐憫,並聯絡實際可能在情感和事實上有一種共鳴。並且通過對悲劇產生的原因和環境產生一種恐懼和害怕,害怕這種悲劇在自己身上發生,就像《雷雨》中的女性和扭曲的愛情,就是一種恐懼,還有對第二代人毀滅的憐憫。

如何理解亞里斯多德 實體 的定義?

ReHuo 一丁 亞里斯多德的 實體 概念,伴隨著亞里斯多德研究的深入,對於實體的判斷是乙個變化的過程。亞里斯多德是一位問題探索型的思考者,他的概念都是圍繞著 問題 而出現的,把握住問題就把握了方向,實體概念是圍繞著 什麼是存在 這個問題而衍生出的回答。亞里斯多德先分析了 什麼是存在 他思考的角度不...

亞里斯多德的英譯本中,為何virtue對應的是中譯本的 機能 ?

virtue一般譯為德性,按古希臘說法,應該是指在戰場上獲勝的能力,所以按上面歸大佬的說法譯為能力是準確的,但是譯為機能似乎和能力又有些許差別,似乎不大準確 歸伶昌 如我所料,英譯日常偷懶。這句話原文是這樣的 就是很正常的dunamis,中文翻譯成機能沒有錯。這個詞正常的拉丁文翻譯應該是potent...

如何總結亞里斯多德的哲學思想?

交流電 亞里斯多德的英文名 Aristotle 前384一前322 你可以自己算一下,他活了幾個年頭 他的背景 古希臘哲學家 博學者 柏拉圖的學生,西方哲學三大扛把子之一。他都搞哪些領域?答曰 道德 美學 邏輯學 科學 政治和玄學。他的作品包括已知最早的形式邏輯研究。19世紀晚期,這些觀點被吸納入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