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 的詞源是什麼?

時間 2021-05-31 17:20:44

1樓:呼延灤昱

以下內容出自胡阿祥《吾國與吾名》,個人也傾向贊同此說。

先說」夏「,安陽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夏字,葉玉森《殷墟書契前編集釋》中有:」釋夏,……(其)形,並狀緌首翼足,與蟬逼肖,疑卜辭假蟬為夏,蟬乃最著之夏蟲,聞其聲即知為夏矣。「董作賓《卜辭中所見之殷歷》、朱芳圃《甲骨學文字編》等同樣認為夏字初形即是蟬。

夏部落以蟬為圖騰,進而以圖騰為部落名,夏啟之後又化為朝代名。

夏成為國號後,又有了進一步的引申義,其一為西,這與夏的疆域有關,嚇人的活動範圍大體在今河南、山西、陝西一帶,相對於商的疆域在西方;其二則引申為雅、大,表示夏文化之高,影響之大。

周興起後,周人以夏人、夏朝、夏土的繼承者自居,廣泛使用了與夏有關的名號,作為周朝國土的稱呼,如區夏、有夏、時夏等。同時,對整個周朝疆域而言是個大夏,對周分封的各個諸侯而言則是乙個乙個的小夏,也就是許許多多的夏,即」諸夏「。

再說」華「,殷墟甲骨文中並未發現華字(至少到該書出版時沒有,至於現在更新的研究結果,我就不知道了),比較可靠的關於華的文獻記載始於西周,田倩君《」中國「與」華夏「稱謂之尋原》中稱:」華字是創自周朝無疑。「

華字本意傳統即釋為花,進而可以引申出美麗、華麗(從花的美麗);光華、鮮美(從花有光澤);繁華、華彩(從花的品種眾多、五顏六色)等義。再由這些具體的意義引申到抽象一些的文化方面,華就指美麗的服飾、高雅的文章、燦爛的文化,與夏的引申義近同。

此外,不僅華與夏的引申義近同,兩字的古音也相近。呂思勉《中國民族史》中有」二字音近義同,竊疑仍是一語「;」二字連用,則所謂複語也。……古書往往有之,可看俞樾《古書疑義舉例》。

「謝維揚《論華夏族的形成》中有」古音夏、華皆屬匣紐魚韻,乃雙聲疊韻,可以互假。「顧頡剛、王樹民《」夏「和」中國「——祖國古代的稱號》中有」華字古音敷,夏字古音虎,其音相近。「

華、夏兩字音、義近同,而華夏並稱一般認為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為加重語氣,華夏兩字互舉為文,是加重語氣的寫法;其二為加強語義,按夏的主要引申義為大,但只以大來稱揚國家不足以顯示出其文化來,於是或代以華字,或在夏字前冠以華字,代表了既華美、文化又高的大國,所以區別、凌駕於蠻夷戎狄之上;其三為詞彙演變,由夏、華而華夏,是由單音節詞向雙音節詞的自然演變。

伴隨著名號的華夏的演變,族稱的華夏也應運而生,春秋時期,華夏名號逐步帶上了民族的意味乃至成為民族的名稱;到戰國時代,形成了事實上的華夏民族,即以夏、商、周人為主體,昺逐漸融合四周與內部的一些蠻夷戎狄而形成的民族,即是區別於蠻夷戎狄的、文化燦爛的、如同花一樣美麗的民族。這個高雅、優秀、美好、常新的華夏民族,因為居於中間的中國,於是又組合出了更加富有意涵的中華名號,乃至中華族稱。

順便,關於夏字的本義,說法還是比較多的,除了上面提到的蟬,還有多種釋法,如蛙、母猴、野人、翟鳥、蟋蟀、蝗蟲、天牛、兩角龜等,但並沒有夏天的含義,夏天反而是夏字的引申義。

2樓:蜀中自有美景

如果說文解字的解釋是錯誤,那麼這個「夏」字可能跟三星堆有關。

三星堆喇叭口的大口銅尊

三星堆表示太陽的圓形青銅器

成都平原地形

這一張圖是貴州發現的中國境內最早的日晷,上面有兩個表示「陰陽」的符號。比較左邊的這個「陽」字符號與三星堆的方向盤圓形青銅器。可以初步認為三星堆方向盤圓形青銅器就是表示「陽」字,就是說三星堆不是簡單的太陽崇拜,跟「陽城」有關。

有文獻記載,成都大邑縣「因其邑廣大而得名」,《山海經》中也記載「 西、南黑水之間,有都廣之野,后稷葬焉。其城方三百里。蓋天下之中。

」黑水就是金沙江,原南入南海後來改道匯入長江。就是說西邊的金沙江與南邊的長江之間就是「都廣之野」,即成都平原。「其城方三百里」指成都平原上存在一座長寬各一百多公里的城(邑)。

從地名上看,成都平原涪江與岷江之間有多個名稱裡帶「陽」的地名,如綿陽、德陽、旌陽、蒙陽、蒲陽、華陽、武陽,蜀人左言,那麼理解為陽城之某地的話,這個「其城方三百里」的「大邑」就解釋的通了。封禪成功曰禹,成都就是禹都的意思,就是說當時的「成都」就是指涪江與岷江之間方三百里的範圍。所以都廣之野的「都」就是指禹都(成都),其城方三百里的「城」就是指陽城。

從《山海經》描述的「四海」範圍來看,「四海」的範圍大致與禹貢九州的範圍相吻合,就是說禹貢九州在後來又被劃分成四海,帝王所居的首都就是崑崙虛,崑崙虛也是以成都平原為中心「方八百里」的範圍,其中「百神之所在」的「帝之下都」就是三星堆。《蜀王本紀》中也提到「汶山下邑」。其它文獻中也提到「下地崑崙虛」。

就是說「夏」和「下」都是指成都平原的地名。周人描述的大禹相關的內容用「夏」字,描述崑崙虛的內容用「下」字。就是說「夏」和「下」可能是不同時期的用字,也可能只是周族用「夏」字。

從目前考古的觀點來說,三星堆在距今2023年消亡,其中一支部族遷往金沙遺址,那時期應該叫華陽,也就是陽城內的華地,即金沙遺址的古代地名就叫「華」,全稱應為「夏地陽城華地」。蜀人左言:華夏

金沙遺址也是周穆王西征路過的西王母國,由於封地名稱叫「華」,讓人聯想到文獻中記載的華胥氏。「胥」字的小篆寫法也類似「夏」字部首,即上半部是有太陽的青銅樹,下半部也指成都平原。就是說西王母就是華胥氏,按照傳說,華胥氏從太嗥或伏羲時代就有,古蜀王蠶叢的蠶字:

蠶==天+3個蟲,即三皇,又稱三天子。所以筆者推測華胥氏一直是皇室成員。

3樓:

參照錢穆先生的說法,有可能「夏」與「越」是同源的。另外參照柳詒徵先生的說法,「華」「虞」「吳」可能同源。

我承認這個說法很標新立異,又民科味十足,但覺得值得商討。具體的論證之後再補充。

另外我覺得這個說法未必和「夏即大」的說法互斥。

上古韻部

鄭張尚芳

潘悟雲白一平—沙加爾

斯塔羅斯金

「華夏「

魚魚*ɡraa ɡraa

*raa graa

*N-qra ra

*wrā g(h)rā

「虞夏」

魚魚*a ɡraa

*a graa

*(r)a ra

*ua g(h)rā

「吳越」

魚月*aa ad

*aa ad

*a at

*uā wat

4樓:雨思

唐朝經學家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意即因中國是禮儀之邦,故稱「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中國人的服飾很美,故作「華」。

5樓:訫立史

「華」就是「華」,即花,與渭水流域的早期原住民的信仰或圖騰有關,「夏」是「大」,而「大」的本義是高等的「人」,即「大人」,「太子」即「大子」,也就是高人一等的兒子,「夏」字上面有天或者是冠,中間有「目」,下面是「夂」,凡是下面帶「夂」的字表示的都是兩條腿能行走的,如夋、夔等,所以「夏」字的本義應該是天底下最高貴的那類人。

那麼「華夏」就是來自渭水的高貴的人,來自那裡的顯然就是姬姓周氏和姜姓呂氏,所以「華夏」一詞最早指的就是姬姜聯盟,而後擴充套件到以姬姜聯盟為核心的文化共同體。

至於姬姜聯盟用的這個「夏」是不是從別人那繼承而來就不知道了,也許姬姓用的「夏」字是二手的,在他們之前已經有人用了,就像「皇帝」一詞,無論是鮮卑人,契丹人,還是女真人,到了中原都把自己的首領改叫「皇帝」。

夏天的「夏」很可能是另外乙個字源,只是後來合二為一了。

6樓:

「夏」取大義感覺是比較可信的說法。如《左傳正義》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就漢語內部而言,確實有乙個高大義的 *Kra() 詞族。相對而言,「夷」取平義。至於「華」,應該是另乙個族名。

兩族通婚而成一家是很正常的。兩個族名合起來為乙個兩族群體的統稱。華夏民族如同炎黃子孫一樣。

《尚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左傳定公十年》: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所以華夏應該不是聯綿詞。

7樓:璠璠

孔穎達在《左傳注疏》中有中國者,章服之美為之華,禮儀之大是謂夏。

易經中,夏本為萬物繁茂之意

古人可能會認為,乙個部族,非常昌盛,歸結為團結,所有人人都有飯吃,不內訌,不相互爭奪,所以子孫繁盛,部族強大。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夏」。進而將萬物繁茂,競相繁殖時節稱之為「夏季」

再推論———啟的部落被大家稱之為夏。意思也就非常明確,他的部落強大團結,重視規矩禮法,且規矩禮法異常嚴謹。

所以啟稱制天子,以夏為國號,號令中國也是必然的。

8樓:毘古

1、「夏」的字形是太陽底下乙個正坐的大腦袋人。

2、「夏」字在殷墟甲骨文裡唯一幾個用例是人名、在西周早期的鐘鼎銘文上仍有用作人名的。

3、在西周以後的傳世文獻中、記載了商代之前的「夏后氏」的故事、即「夏朝」。

4、周人自稱「區夏」「有夏」「諸夏」等等、主要指代團結在諸姬周圍的核心邦國、像楚國這種不是從西歧出來的老兄弟就一般不算在區夏里。

5、然後有了把「夏」用作季節的記錄。

6、「華夏」一詞是後世才出現的、代表著在周人的諸夏都完蛋以後、中原居民對於周人區夏意識的某種繼承、華是修飾夏的。

總結:雖然看著夏字的字形好像跟太陽是有某種關聯、但現在一般認為夏的本意(即目前發現最早的含義)就是周人的「區夏」、即某乙個族群的名字、

季節的「夏」是同音假借、是後起的含義。

TBC.

什麼 甚麼 的詞源是什麼?

鄭莊公 我對這個沒有研究,只能勉強說兩句。首先要區分口語和文言。在白話文興起以前,口語和文言是不同的。文言是寫文章用的,所以叫文言。口語就是平常說話用的,也叫白話。什麼 這個詞就是口語中的詞,而 何 是文言中的詞。要說 什麼 這個詞源自哪個詞,我無法考證,或者不需要考證。因為 什麼 這個詞是口語中的...

「惦」的本字或詞源是什麼?

下河佬 第一部分攷本字 惦,後出字。我見到的最早記錄是 英 司登得 漢英合璧相連字彙 1871年 字雖晚出,但這個表 常思 的 店 聲詞早在元代就有了,另有記錄符號,下文慢慢說。後出字往往是後出詞的表記,是因新義而造的新字,這類字不能看作俗字。攷本字 求語源非籍助於語言材料不可,俞敏先生說過 離開材...

花錢 的 花 詞源是什麼?有無本字?

杜若致遠 化 上古讀平聲 可能在某些方言中有遺留。因此 我傾向於這個 花 就是 化 戰國楚方言音系 2.3.2 個別字的聲調 43,趙彤著,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年5月北京第1版 王偉超Mijiag指出 這個詞的早期用例多是寫作 化 的 可以佐證。但我並不象Kosmas一像 認為佗在誼上來自 變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