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惦」的本字或詞源是什麼?

時間 2021-06-02 02:24:11

1樓:下河佬

第一部分攷本字

惦,後出字。我見到的最早記錄是[英]司登得《漢英合璧相連字彙 》(2023年):

字雖晚出,但這個表「常思」的「店」聲詞早在元代就有了,另有記錄符號,下文慢慢說。

後出字往往是後出詞的表記,是因新義而造的新字,這類字不能看作俗字。

攷本字、求語源非籍助於語言材料不可,俞敏先生說過:「離開材料談語言是非常危險的。」圍著現用字打轉轉無異緣木求魚。字≠詞。「循聲問義」、「音經義緯」才是王道。

李榮先生(《方言存稿》第203頁)說:「做這類研究工作選材特別重要,討論字形變化,排印本的用處不大。」誠哉斯言!

我們要盡量使用早期抄刻本,退求其次用排印本的話,須要附出校勘記的本子。

以下進入正題。為保證敘述的流暢僅擧一例,更多例證放在第二部分。

㈠ 字形變易前後比較

元明雜劇《娶小喬》:「從今後打疊起腹中憂,空著我惦( )題著心頭悶。」

清末民初涵芬樓藏版用「惦」:

明萬曆脈望館鈔校本用「 」:

此條目許寶華《漢語方言大詞典》有收錄:

下河佬案:「 題」的「題」即「提及~」的「提」,此「提」本字「題」。

《漢語大字典》:

「念」、「念叨」二義共注音,引自明 《元曲選》臧懋循音注,去聲失收。見下圖:

民國《雄縣新志》:

顯然,字由 →惦,即字從「口」而為從「心」,反應了詞義由「念叨」→「念」。文字構件自帶密碼。

㈡語義場內部成員比較

「常思」語義場內部成員中,「念」始終處於核心地位,也是南北通語。東北、冀魯方言用「惦」,關中方言有特徵詞「作念」,南方言用「掛念」等。

朱正義《關中方言古詞論稿》:

馬禮遜《華英字典》:

《西蜀方言》:

《南詞曲本》:

「念」、「 」、「作念」都兼具「念記」、「念叨」兩層含義。世上的事情存乎於心為「惦記」,發乎於聲 「嘮叨」,這是再自然不過的引申圖徑了。「掛念」不具備「念叨」義,故「惦念」與「掛念」不作比較。

同義同引申,此亦模擬證實「 」→「惦」。

綜上,「惦」是「 」的分化字,本字為「 」無疑。

第二部分求語源

「攷本字」與「求語源」不是一囘事,有時不同步,有如本題。簡單點說,本字是表義首用字,攷本字是為了求得確詁,確定某個字在某地域、某時間層次的音韻地位。追溯語源更有價值,可以還原構建某詞族(群)的歷史。

後起字是因後起義而生,那麼這個後起義又是哪來的呢?這就是語源的問題。孫玉文先生(《文獻語言學》第二輯)在談到這個問題時擧的是「騰鴨」例,騰鴨是三百多年前閩商從海外引進的家禽,無本字可言,這個「騰」字是取飛翔之義,是有源詞的。

囘到本題。「惦」是後起專字,以上攷定的「 」也是後起字。「 」時間層次上為早且多含「念叨」義項,這個多出的義項是我們進一步溯源的物質基礎。

由於「 」是在元雜劇材料中發現的,所以暫不能使用《廣韻》系統的工具書,用《中原音韻》作為參照系攷聲是洽當的選擇。

「惦」在元明時用字除「 」外,還有「玷」、「墊」。這些用字以「 」為主,「玷」、「墊」我只發現孤例。請諸位相信,我不會為了證明什麼而隱瞞用字頻率真相。

這不僅是學風問題,同時也是人品問題。

以下列擧用作韻腳的例子:

例子一喬吉《戲題》:「 。念念心常玷。」

念叨。為免用字復沓」心常惦」字用「玷」,無怪乎日後要造字別義。

韻字:佔、驗、忺、豔、簷、簾、漸、尖、 、玷、厭、添。

例子二 《蕭淑蘭》:「心坎上頻頻墊。」

墊,本義陷下。後通用作「支」義,據李榮先生說本字是「簟」,字或作「」。「簟」中古是濁上字,近古清化變去聲。簟,席子,既不能思也不會說,所以說「墊」是記音字。

韻字:甜、簷、墊、念、謙、撏。

《中原音韻》收字不多,但通過曲詞韻腳我們不難確定「 」字的音韻地位。歸納上述用字,字在廉纖韻。楊耐思先生的擬音是[tiεm]。

直接上《廣韻》找對映

請看店小韻第七字:念。源字出來了,是個念聲字,怪不道「 」與「念」有相同的語言特質。

《說文》:「念,呻也」;「呻,吟也。」

此列釋義之釋義有點扯。

我們還是囘到「念」字,「念」有「念叨」義,這個義項字典上是查不到的,出例證吧。以下圖片來自《敦煌變文集新書》,潘先生的這個本子很好地保留原字形,省得我到破故紙裡找了,感謝老先生!對空遙拜作三揖。

潘重規《敦煌變文新書·鷰子賦》:「雀兒實囋念。」

某詞典給出的「囋念」條解釋是隨文釋義,本囘答不採。項楚先生的注釋精到:

小結:「 」之語源為「念」。「念」無顯豁的「思」義,故非「惦」本字。

一一一一分割線一一一一

必要補充

①「念」折合今音讀dⅰàn少有人知。讀nⅰàn的「念」是國人亂加形旁造的俗字,來自「念書」、「念經」、「念咒」的「念」,與古字闖衫了。

馬禮遜《華英字典》(2023年)記得很明白:

念字加口,凡俗如我竝沒有意見,但大和尚很在乎,人都說「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嘛,利益相關。民國聞人印光法師在給友人的信中就說到這個「念」字。

印光《覆白慧導女士書》:

印光《覆唐瑞岩居士書》:

②也許有人會說:「沒這麼多癈話,『惦』就是『念』變聲而來的,有『鳥(dⅰǎo→nⅰǎo)』為證。」殊不知,「鳥」變聲是由於避諱「屌」的緣故,是語音系統外音變,這話是李榮說的。

③再囘頭看,《大字典》給出的「念」義平聲明代以後倒底有沒有?還真可能有。請看抄本《脂批石頭記》:「太太那裡又掂著你。」圖片來自王府本:

我查了庚辰本、俄列藏本、王府本三種,字都作「掂」,「掂」是平聲吧。了……

2樓:李鶱棹

沒準是「」??? 考慮到可能存在陽入對轉的情況, 濾了一輪音die的字, 沒找到什麼相關的。

看義項的「偫也」「治具也」「儲也」有點沾邊, 和「掛」有點相似——備在那兒, 時刻準備記起, 喻「常常想起」。

如果有其他方言可資參考, 也許可以細化聲韻調的歸屬, 再做排除法。

「惦」好像沒什麼較早的語料, 所以這個「佔」聲的參考價值也許不高?

花錢 的 花 詞源是什麼?有無本字?

杜若致遠 化 上古讀平聲 可能在某些方言中有遺留。因此 我傾向於這個 花 就是 化 戰國楚方言音系 2.3.2 個別字的聲調 43,趙彤著,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年5月北京第1版 王偉超Mijiag指出 這個詞的早期用例多是寫作 化 的 可以佐證。但我並不象Kosmas一像 認為佗在誼上來自 變換 ...

這 那 的本字是什麼?

林懷谷 是 若 是 中古音 zje,zj 在幽州口語演變成為 支韻演變成 是乙個北朝就分化出來的白讀。天津話聲母是 t 反映了跟幽州不同的平翹體系 或叫知莊章體系 若 中古音 nja,在口語中介音脫落,直接變成泥母一等 na 並且後來也沒有跟隨果攝高化,同樣是乙個北朝就分化出來的白讀。俗寫 的 本字...

華夏 的詞源是什麼?

呼延灤昱 以下內容出自胡阿祥 吾國與吾名 個人也傾向贊同此說。先說 夏 安陽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夏字,葉玉森 殷墟書契前編集釋 中有 釋夏,其 形,並狀緌首翼足,與蟬逼肖,疑卜辭假蟬為夏,蟬乃最著之夏蟲,聞其聲即知為夏矣。董作賓 卜辭中所見之殷歷 朱芳圃 甲骨學文字編 等同樣認為夏字初形即是蟬。夏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