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那 的本字是什麼?

時間 2021-05-05 21:54:12

1樓:林懷谷

【是】【若】

【是】中古音 zje,zj 在幽州口語演變成為 //,支韻演變成 //,是乙個北朝就分化出來的白讀。天津話聲母是 /t/,反映了跟幽州不同的平翹體系(或叫知莊章體系)。

【若】中古音 nja,在口語中介音脫落,直接變成泥母一等 /na/,並且後來也沒有跟隨果攝高化,同樣是乙個北朝就分化出來的白讀。

俗寫【的】,本字【之】,上古擬音 /tj/,中古音 cji,這是乙個先秦時期就分化出來的白讀,之後/j/在中古時期則跟著之韻一起發展為/i/。南方漢語區不用,【他的】南朝漢語區用【渠個】。

所以我很早就說過,要判定唐代中原的口語是什麼體系,其實很簡單,他就是沒有疑問的北方漢語,使用【這、那、他】的北方漢語。

因為今天北方漢語內部的白讀音,水也很深,能夠上溯到北朝的核心詞彙,是大把大把的多,而這些核心詞,南朝漢語(吳客贛湘粵)用的是跟北朝對立的另一套。(閩是孫吳語就不論)

另介紹幾個華北-東北漢語白讀(後兩個來自 @麥高地 老兄):

俗寫【妞】,本字【女】,中古音 nio,在汴宋節度使演變為/ni/(妮兒),在幽州節度使演變為/niu/(妞兒)。(大興有一哥們兒,黃莊有個妞兒)

俗寫【瞅】,本字【覷】,中古音 chio,在幽州地區章組翹舌化之前從清母併入昌母(你瞅啥)。

俗寫【糗】,本字【蹙】,中古音 ciuk,跟【竹】【肉】【六】【軸】屬於同一批在幽州節度使時代就舒化的入聲字。(你在這疙兒糗啥玩意兒啊,糗:長期窩著不走)

2樓:

這的本字就是此,通過阻塞氣流表近處,但阻塞氣流容易含渾,慢慢後面就多了e音,以後會慢慢演化為a音。

那的本音是nuo,就是用鼻尖指一指東西時發出的聲音。因為舌尖因為不自覺地參與了指向,就形成了前鼻音,現在已經演化為a音。

乙個字如果越來越口語化,嘴巴就會越長越大;如果越來越書面化,嘴巴就會越閉越小。

怎麼了,現在變成咋啦。

語言是先有音後有字的,請不要顛倒了。

3樓:忍庸

兼顧音與義、為詮字之不變之正道也。彼謂那出自若而這出自者等、皆顧音而不顧義也。

這謂此則為字此之俗文也。謂此之這、為文

之譌形而非【集韻、牛偃切】謂之「迎也」眔【集韻、魚戰切】謂之「行也」之這也。

作於今慣而俗作適也。有地讀此若適、故俗代此以適也。今薊語、文讀此為所謂國際音標「ts214」而白讀此為所謂國際音標「t51」、猶讀池為所謂國際音標「t25」而讀虵為所謂國際音標「25」也。

此眔是眔適言及也。及言界也。界言解也。

解言匚也。匚俗作甌也。許愼之讀匚若方非也。

適之謂此、為引適之及意也。是之謂此、為引是之及意也。

衢州帶洲鎮眔前王鎮、字此之音與文讀之字黑之音皆為所謂國際音標「x_4」也。衢州城裡、字各與蛤眔割眔革眔此眔個眔戈之音皆為所謂國際音標「k_4」也。衡陽餘鄕、讀此為所謂國音標「k4」焉、讀各眔戈為所謂國際音標「k3」焉、讀果為所謂國際音標「kw4」也。

此四種江南語、字此之音皆似【龍龕手鑑】所引之【玉篇】謂之「之石魚則二反、然也、香嚴申只反、郭迻音遮」

之字此之俗文這之音「魚則反」眔「遮」而不甚似【廣韻、四紙、上聲】之字此之音「此氏切」也。【龍龕手鑑】所引之【玉篇】之字此之俗文這之音「之石反」眔「申只反」、似【廣韻】之字此之音「此氏切」焉、合【廣韻】字適之音「之石切」眔「施只切」

焉、可證這謂此則為字此之俗文適之譌形也。今薊語讀謫為所謂國際音標「t25」、亦可證這謂此則為字此之俗文適之譌形也

那謂彼則為字彼之俗文也。今薊語、文讀彼為所謂國際音標「p214」而白讀彼為所謂國際音標「n51」、猶讀羆為所謂國際音標「p25」而讀罷為所謂國際音標「p51」焉、猶讀彌為所謂國際音標「m25」而讀儞為所謂國際音標「n214」也。

衢州帶洲鎮、讀彼為所謂國際音標「m_4」焉、讀墨為所謂國際音標「m_14」也。衢州前王鎮、讀彼眔腹眔伯眔缽眔撥為所謂國際音標「p_4」也。衢州城裡、讀彼為所謂國際音標「pi_4」焉、讀必眔筆眔壁眔璧逼眔癟眔愎為所謂國際音標「pi_4」也。

衡陽餘鄕、讀彼為所謂國音標「a214」焉、讀辣為所謂國際音標「a14」焉、讀剌為所謂國際音標「a45」焉、讀喇為所謂國際音標「a4」焉、讀捏為所謂國際音標「nie4」也。此三種衢州語字彼之音皆似【玉篇】字彼之音「補廢切」而不甚似薊語之白讀之字彼之音、但其字彼之紐音所謂國際音標「m」眔「p」可證薊語白讀與文讀之字彼之紐音相通也。

彼言別也。別言匚(甌)也。

4樓:

近指代詞「這」跟「者」和「之」有關。「者」是魚部字,「之」是之部字。上古漢語的一些指代詞存在魚部a、之部或歌部al、微部l兩種形式。

比如「餘:臺」「汝:而」「女:

乃」「者:之」「居:其」「渠:

其」之類。這是上古漢語指代詞的屈折變化的反映,讀之部的屬於弱化形式。

早期文獻「這」有好幾種寫法,常見的有「遮」「者」「這」。宋代《朝野遺記》:「劉貢父觴客,子瞻有事,欲先起。

劉調之曰:『幸早裡,且從容。』子瞻曰:

『奈這事,須當歸。』各以三果一藥為對。」「這」諧音「蔗」,說明讀成去聲。

楊萬里《舟過安仁》「隻者天晴過湖得」,「者」自注「去聲」。但楊萬里自注的一些字聲調奇怪,《送清江王守赴召》「有賢父兄子弟未渠賢」,「渠」注「去聲」,《十一月十九日折梅二首》「不道春前早有梅」,「早」注「去聲」,《清曉出郭,迓客七里莊》「白門官柳早尖新」,「早」注「去聲」。

遠指代詞「那」跟「爾」和「若」有關。「爾」是歌部字,「若」是魚部或鐸部字。這一系列倒是沒有見著上面提到的相對應的之部或微部字。

「那」在中古是上聲,現在讀去聲,不過原本是平聲,《廣韻》上聲哿韻奴可切有「那」( ):「俗言那事,本音儺。」敦煌變文《韓擒虎話本》:

「攤能與天為患?」現在表示疑問時寫成「哪」,表示遠指時寫成「那」。

近代漢語的新生代詞常以上聲表問(疑問),用上揚語調;以去聲表答(指示),用下降語調。這是「這」、「那」現在讀去聲的原因。

5樓:Arjuna

我覺得「這」有點像粵語俗字和越南喃字的造字法,「言」似乎表示口語常用詞,「之」則表示其含義。如果嚴格按聲調、聲母來看,「是」更符合「這」的本字。

「那」的本字有可能是「爾」。在我老家的官話方言裡,「這」和「那」的韻母都是e。

上古漢語中某一組近指遠指代詞的詞根似乎是dr- nr,即「齒齦捲舌口塞音」-「齒齦捲舌鼻塞音」。其中有一定的以聲擬形,即相似性在裡面。和dr相比,nr的發音經過鼻腔,能量被吸收,因而高頻損耗較大,和因為距離遙遠爾造成高頻損耗有聽覺上的相似性。

6樓:李鶱棹

「之個」:「者」「這」

「若個」:「那個」「哪個」

(一種猜測……

「者」的聲調好像不是非常對得上,不知道「者」借來做指示代詞時,是不是也讀上聲。

「惦」的本字或詞源是什麼?

下河佬 第一部分攷本字 惦,後出字。我見到的最早記錄是 英 司登得 漢英合璧相連字彙 1871年 字雖晚出,但這個表 常思 的 店 聲詞早在元代就有了,另有記錄符號,下文慢慢說。後出字往往是後出詞的表記,是因新義而造的新字,這類字不能看作俗字。攷本字 求語源非籍助於語言材料不可,俞敏先生說過 離開材...

莜面 莜麥 的 莜 本字是什麼?

李溯本 Unancha 我覺著 莜麥 可能就是來自 油麥 或者還有 玉麥 不知道有多少人見過莜麥田,結了穗子但還綠著的莜麥很容易離著老遠就辨認出來,一片淺綠色閃著白光,特別醒目,你說這像油光兒也好,像玉的光澤也不差 那 油 是怎麼變成 莜 的呢?其實立蝦本來就是 立蝦 但總有些不明就裡的人以訛傳訛地...

花錢 的 花 詞源是什麼?有無本字?

杜若致遠 化 上古讀平聲 可能在某些方言中有遺留。因此 我傾向於這個 花 就是 化 戰國楚方言音系 2.3.2 個別字的聲調 43,趙彤著,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年5月北京第1版 王偉超Mijiag指出 這個詞的早期用例多是寫作 化 的 可以佐證。但我並不象Kosmas一像 認為佗在誼上來自 變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