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蘊和緣起是什麼

時間 2021-05-31 15:51:20

1樓:「已登出」

五蘊就是把一切分為五個種類:色、受、想、行、識。

色的標準定義是四大和四大所造色。色蘊的特點是變壞。一般來說,按照感知領域把色蘊分成內處和外處,即感知器官和可被感知的外界。

很多場合,色被狹義特指色身,色身需要不斷的填充食物才能夠維持。色蘊好比是 OSI 中的物理層。

識的標準定義是感知、識知。識只會在六處上形成,六處上形成識的狀態,被稱為「觸」。當識在六處上形成,才有「聽到」或者「見到」一說,否則就是「聽而不聞」、「視而不見」的狀態。

識在六處上形成的瞬間就會滅掉,形成新的識。活人是有識的,屍體是沒有識的,所以必須有識的存在,才能夠有生理心理現象。

想的另一種說法是相,即六種感知器官與外界接觸後形成的「影像」。當眼睛看到蘋果,知道蘋果是近似圓形的綠色固體,就是眼想。想因器官的差異而不同,比如人眼和狗眼,看到的蘋果肯定是不一樣的;再比如色盲看到蘋果的顏色,與非色盲也是不同的。

而所謂「意識形態」就是意想。

受就是感受,是對想的一種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分,受有樂受、苦受和不苦不樂受三種;在經藏·大念住經·受的隨觀中,根據受產生位置的不同,分為身受和新受兩種。受同樣是根據器官的差異而不同,比如同樣是 10 度的水,有人感覺可口,是樂受;有人感覺不可接受,是苦受。

行在經藏中被描述為六思身。行的結果是識。粗略的說行即作意,詳細的分類,行分為身、語、意三種。

身行是出入息,出入息是色身存續的保障,有了出入息作為根因,相應就會有眼耳鼻身口的識。語行是尋伺:你把注意力轉移到右手,在右手形成識的過程,就是尋;你專注在某個特定的部位,就是伺。

意行是受想,六處任何一處形成受想,必然會產生意識,完成作意。

緣起就是「當這個存在了,那個存在;當這個不存在了,那個不存在」,「此有故必有,此滅故彼滅」。簡單的說,如果 A 現象是 B 現象出現的充分條件,那麼就可以說「緣於 A 而有 B 」。在經藏中,緣起一般特指「十二緣起」,即從無明開始到老死結束的十二個環節。

緣起是佛教區別於世間其他宗教的標誌。緣起描述了有情生命無盡輪迴的原理,通過對緣起的觀察,修行者可以明確的認知到自己的每一言、每一行、每一念都是因緣聚合的結果,而並非有乙個「我」在其中起到主宰或者決定的作用,從而放棄了「我有身」的錯誤見解,樹立正確的見解,即「無我見」。

由於修行者明確的觀察到了緣起的現象,他會明白佛陀的話實際上是對事實的描述,因此不再對佛法抱有「不相信」的想法;另外由於修行者看到生命川流不息的原理後,他會以正確的方法來引導自己走向解脫,不需要依賴他人,也不會相信其他宗教信仰和錯誤的世界觀,即這位修行者不再會「戒禁取」。

請問五蘊,五取蘊,與緣起法的取支是什麼關係

初九在下 關於這個問題,我這有個回答特別好,具體可以看看030.空就是色 五蘊之色 其實五蘊這個話題挺複雜,從這裡開始,往後幾個文章都在談五蘊,你的問題,我沒記錯的話,裡面有具體答案。佛教哲學目錄 掌中之葉 取就是拿過來的意識,但凡有取都有其推動力,有於此相依的邪見。不然不會產生取,由緣起法可以看到...

五蘊皆空的空,是什麼意思?

品牌節度使 心經裡面有兩個空。第乙個空是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中的空,這裡的空是指的虛空,虛空與色質非同非異。第二個空是 照見五蘊皆空 中的空,這裡的空是假的意思,就是說,色受想行識這五蘊其實都不是真實的,都是人因為無明幻想出來的,十二緣起中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六入.五蘊在十二緣起就...

五蘊皆空是什麼樣的狀態?

qrh1980 我直接給你說絕對真理,絕對真理超離言思,文字上能描述的就是 本體法身,遠離四邊八戲的大空性 自性報身,顯現清淨光明 大悲化身,周遍一切 用比喻說,虛空 法身 有太陽 報身 放出光茫 化身 利益一切。 林覲心 五蘊皆空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乙個結論,以此而轉化成一種原則一種認知 你可以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