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性空 的真正含義是什麼?有人能理解嗎

時間 2021-05-11 14:46:49

1樓:關鍵下一秒

緣起者,菩提涅槃元清淨體無明妄動之無限矛盾巨集平衡之創新,因淨有染,因染有淨,是名染淨。能空不空,不空空,所空不空,所空空。性無斷滅無所有,因空而有性,性須空載,故,緣起性空。

2樓:穩坐舟中且慢搖

我的理解是

性空:乙個孤立物體的本質,當這個物體不消減,不增加,不轉化,不可感知,與所有的事物相隔絕時,那麼對於其他的事物而言它就是【空的】不存在的,本身也無任何價值和用處。只有當他與另外的事物聯絡起來的時候,他才有自己的價值,比如【黑白】【善惡】

緣起:就是各種各樣的原因或者巧合,讓本身處於孤立狀態的物體,與外界聯絡了起來

3樓:穿釘耙杵拐杖2016

生空見之所緣有三點:

一、懺罪集福。

1、誦懺悔文及持咒語。

2、真實懺悔。此之真實懺悔是指於高僧、大德虔誠心懺悔,將自己所為之造業之事諸如殺生、妄語、輕視佛法,不信因果、惡口等諸罪悉數懺之,並且發誓此後不得再犯之,由此而得到佛法之加持力,洗清業力也。

3、實相懺悔。實相懺悔為明心見性者,住入空性了知空性道理而不執著之人,由其住入空性之中時,進行實相懺悔,此時之不執著之懺悔,可洗清其所有罪業,無與再存也。

二、與上師三業相應。即指自己的身口意三業與上師無違無悖,無生疑心,相依相應,視金剛上師之身口意與佛陀之身口意無二無別。(金剛上師是指顯密俱通五明具足,持有內密灌頂以三密法水而為作灌之金剛上師也)。

三、以聞空性為因而增上思惟之。係指由其聞思之慧而起修空性,於一起觀,不著其一,住於覺照,如如思惟,如如不動。

(完整法義請詳見《入法門論》)

4樓:魏朝陽

這涉及最根本的宇宙觀,其實道理並不難理解。

字面意思,「緣起」,就是說一切事物(包括物體)都是由一些因素聚合而臨時形成的。所謂「性空」,就是說一切事物的屬性都不是固有的,都會滅亡、消失的。

從哲學上說,這裡的第乙個問題,是客觀事物的實在性。有人看到木可成灰、水可成氣、石可成沙、人可成泥,就認為一切事物都如風和閃電一樣只是「現象」而非實物。另一些人則認為,所有物體都有共同的基本微觀實體,例如「原子」、「以太」、「五行」、「素」,無論巨集觀形態如何,都是「物質不滅」的。

幾千年後發現了分子、原子、夸克,緊接著卻又發現這些微觀實體也不是永恆的,例如質能轉換。後來認識到,能量也是物質的一種存在形式。再後來,探索反物質,暗物質、、、。

誰敢斷言,正物質和反物質之間不會互相轉化?!

這期間有了「有」和「無」的爭論。一方從時間維度上看,認為世界出現之前是空無一物的,所以「有」生於「無」,而且任何事物都會消失,「有」歸於「無」,所以本來就是「無」。另一邊則甚至從空間維度上認為世界被沒有不被物質充滿的空間,電場、磁場、、、等等種種場都是物質,歐洲古代所說的「以太」也是充滿空間的,所以本來就沒有「無」,即「無無」。

有人認為列寧所說「世界上除了運動著的物質之外什麼也沒有」這句話中的「什麼」也包括「無」,即世界上沒有「無」。

恩格斯是這樣說的,即此亦彼是絕對的,萬事萬物的同一性、統一性是絕對的,任何事物都會轉化成它事物,而且不存在即此非彼的絕對界限,過渡環節都是連續的而非離散的。即此非彼是相對的。所謂相對性,一是從時間上說,乙個具體事物的存在都是有限時間內的,沒有永恆的。

二是從事物性質上說,乙個事物的特有屬性只是區別於它事物的特點,所以相對於它事物而被認識。三是從精度上說,只能在有限精度上判斷區別。等等。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雞和雞的前身生物的區別本來就不可能在一代之內)。

注意,儘管區別性是相對的,但是人類的一切認識、學科,都是建立在區別性的基礎上的,有了區別才有了諸多不同的概念(包括佛學中的「相」),而概念是思維的最基本單元,是「磚」。人類就是要認識這些相對性的東西,從區分食物和非食物、區分天敵和可馴化牲畜、區分男人和女人、區分白天和黑夜、區分1和2 、、、的過程中建立思維基礎。如果抹殺區別性,那麼只有乙個概念——「宇宙」(或說世界,或說物質,或說事物,不同語詞描述唯一物件),認識就不存在了,思維也就不存在了。

就是虛無主義了。遁入空門尚可,跳崖成佛就荒唐了。

概念的確定性,只是客觀事物一定時間內的穩定性的反映。佛學中的「相」也是。

好了,問題很簡單了。第一,沒有「永恆性」並不意味著沒有「確定性」,人類思維歷史就完全建立在這種相對的確定性之上。沒有「永恆性」只是說沒有絕對的「確定性」。

第二,「永恆性」、「確定性」都不是「實在性」所必須的,相反,運動、變化是物質的最本質屬性,(實際上實在的物質也只能通過運動、變化來展現它們的存在)。具體事物的生和滅,否定不了客觀世界的實在性。

「性空」僅僅是否定「永恆性」,更一般地說是否定概念的絕對性。「緣起」才是更有意義的具體認識物件。

把永恆性、確定性、實在性這三個不同的性質區別開來,也就既能看出「緣起性空」觀念的形成邏輯和洞見性,又能看出其不成熟的粗糙性和隱含的悖論。

5樓:bommi

引用一下我的偶像「依此有」給出的解釋~:

緣起性空,這個 「空」 不是什麼都沒有。是指一切事物都在不斷地改變,一切都不曾存在,就算依然存在,也不是原來的那個一切了。

就像一杯水放的時間久了它還是原來的那一杯水嗎?

乙個人,隨著歲月流逝,他還是原來的那個他嗎? 人全身的細胞每7年更換一次,性格習慣也在不斷變化,還會是原來的那個人嗎?

包括地球的大陸板塊每年都在以一定的距離挪動,還是曾經的那個樣子嗎?

這個世界本就是由一些基本粒子由於某種機緣巧合結合在一起,隨著時間流逝,世界不再是過去的世界,人也不再是過去的人。

唯一不變的就是一切都在改變。

你控制不住也抓不住。

這便是緣起性空。

既然緣起性空,那所謂的「我」也不過是微觀粒子的結合體。 那麼結合諸行無常的概念,前一剎那的我和後一剎那的我,還是同乙個我嗎?

就像你想去外面吃飯,可是走到門口發現下雨了,你又不想出去吃飯了,選擇回家點外賣。

那 「 出去吃」 和 「家裡點外賣」,哪乙個才是真正的你呢?

如果「自我」真的存在,那應該是乙個穩定常在的東西,怎麼受到外界干擾就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呢?

既然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那就不是穩定常在。那就是不存在(即是「空」)

6樓:小小小小小zy

我試試看這樣解釋,斗膽作詩一首:

天上本無物

緣起而有雪

落地化作水

如去亦如空

緣起,性空就是對現象的描述總結

現在,把雪看做自己呢?

現在,把雪看做人生呢?

7樓:

大乘《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將緣起的義理分為十一義,為緣起法的十一種要義。

一、無作者義:沒有造物主。

二、有因生義:一切現象必有其產生的的原因。

三、離有情義:一切眾生實際上只是各種因緣的和合,因緣之外別無乙個實體叫做眾生。

四、依他起義:一切現象必須依賴其它的條件才能生起和存在。

五、無動作義:因緣和合中沒有啟動者。沒有所謂的第一起動者,和造物主,只有各種條件的集合。

六、性無常義:一切因緣所生現象的本性是無常。凡因緣和合而生起,存在的現象,皆處在生滅變易中,不能永恆常住,這是一切現象常住不變的本性。

七、剎那滅義:即便分析到最短的時間單位,事物都處在即生即滅中。因緣和合,便產生特定的作用、功能。但這是因緣和合所成,緣盡即滅。

八、因果相續無間斷義:雖然剎那滅盡,然因果相續,沒有間斷。

九、種種因果品類別義:各種現象的因果各自不同。

十、因果更互相符順義:什麼因生什麼果,因與果永遠相一致。

十一、因果決定無雜亂義:因果之間的關係為自然法則,有條不紊,不會錯亂。

這十一義大體可以分為兩大方面,前七義講的是一切現象普遍共具,不變不動的本性、本質,即佛學所謂「法性」,法性的內在真理。稱為「真諦」後四義講現象中表現出的因果關係。佛學稱為「法相」此內在的真理名為「俗諦」。

問:根據「無造物主、無我、無常、因果相續」四個論點來說明緣起十一義之後,對於緣起的理論,大致有所了解。是否可以說這就是佛教對於宇宙萬有的解釋?

答:四個論點實際只是兩個論點:「無常」和「無我」。

「無常」就是生滅相續,它不僅包括「剎那生滅」的意義,而且包括「因果相續」的意義。「無我」就是沒有主宰,沒有一身之內的主宰,也沒有宇宙萬有的主宰。所以無造物主的意義,實際包含在「無我」裡面。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是佛教對宇宙萬有的總的解釋,也可以說,是一切法的總法則。所以「無常」和「無我」的教義被稱為「法印」。

8樓:心是蓮花開

仁清法師:佛教到底空了啥?

很多佛教徒都會知道佛教講空,「四大皆空」、「諸法皆空」、「諸法無自性」、「當體即空」、「法無我」、「人無我」等等諸如此類,講到「空」的名相在佛教經典,特別是般若經典當中比比皆是。但是,很多人由於並不明白佛教講的空義,往往把佛教稱為虛無主義、頑空主義,甚至依此推斷出「因果也空無所有」的「斷滅見」,從而於了脫無緣。那麼,在究竟主張中,佛教到底空了啥?

《天台宗》認為:「法者,規持義,規則義」,《因明學》認為:「法為量識所緣」,即:

「存在」、「有」、「所量」、「所緣」、「所知」等都是「諸法皆空」和「法無我」等所指之「法」。它是指各具自己特點的種種「物」(存在)。《俱舍論》把一切的存在(法),歸類為:

色法、心王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和無為法五種。

「法無我」、「人無我」實際就是常說的「法空」、「人空」。只是引用了「某無我」的這種因明學遮遣描述法(也譯排他法)。遮遣(排他)法分為「非遮」和「無遮」兩種。

前者在遮除所破後,會有其它法能立。如說:「這個胖子白天不吃飯」,「這個胖子」應該是健康人,遮除(排除)了他「白天吃飯」,尚存他「晚上可能吃飯」的意思。

而後者(無遮),在排除了所遮後,不會立另外的法。如說「虛空」,在遮除了「質礙性」後不立餘法,「法無我」、「人無我」則是排除了「法」和「人」的「自性之我」後不立別法。

《入行論》雲:「不觸觀察之實有,於其無實亦不執」。用無遮法「某無我」來描述「法空」、「人空」,更能體現佛教的「空亦空」、「畢竟空寂」的理趣。

《般若八千頌》雲:「以執我、我所,故一切有情輪轉於輪迴」。《天台宗》認為:

「我者,自在義、自主義、自由義」。《四百論疏》中月稱菩薩把「事物不依賴於其它因緣而得以獨自存在的本體,稱為我」。而「我」這個詞,則是由印度外道如數論派沿用而來,他們認為有一種「常、一、自存」的「我」,有的認為有乙個離開人的五蘊身心的「大我」、「梵我」等。

「我」,實際上有「本體」、「本主」、「當體」之義,是指「某某的自性」。

「性空」之「性」,是指事物(萬法)的本性,即本來特質、特性,《中觀論》雲:「性名為無作,不待異法成。」

總上,佛教講的「空性」,並不是否定事物的存在(世俗諦),而是破除、否定事物的「自性」存在。

根據佛教中觀般若的宗義,我們可以知道,佛教的空,實際上否定的是事物的如下一些「特性」:1、事物是不依因緣而生的「特性」。(不以因緣而生)2、事物是自主、自在、單一獨存的特性。

(不以觀待而有)3、事物是恆常不變的特性。4、事物不是「唯名言安立」的特性。即萬法並不具備以上幾個「特性」,這就是「諸法皆空」、「法無我」、「人無我」的真實含義。

否定、排除了萬法以上的幾個「特性」,就懂了佛教講的「空性,」緣於「空性」而修持止觀(禪定),當達到現觀(直接體悟)「空性」時,你就是「見道位的聖者」,即證果的聖人,如果連佛教到底空了什麼都不知道,就可能成為墮入「常、斷二邊」的「邪知者」,更遑論了脫、成就!(詳見有關般若經論)。

靈感到底是什麼,是不是本質也是緣起性空

我叫廢物弟 廢物弟感覺靈感是從因緣生,所以本質的確也是緣起性空.南無阿彌陀佛爾時世尊說是偈言 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 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善男子。如是偈義名佛法身。汝當書寫置彼塔內。何以故。一切因緣及所生法性空寂故。 弘量 你不用想的那麼遙遠,不用說靈感,就說你當前這個問題,到底是什麼?是不是本質上...

有緣再見真正的含義是什麼?

鄧小懵 有緣再見,江湖再逢,在我看來都是永別 見到是意外,不見才是常態。把選擇交給天意的那一刻,就已經是放棄了。想見的人哪怕不遠萬里跋山涉水 秋雨未落夏未央 小時候我們詞不達意,長大後我們言不由衷。時間是單行道,過去了就回不去,然而一路的風塵,會讓我們染上滄桑。究竟是什麼樣的終點,才能配得上這一路的...

梵語中namaste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樊雯婷 Namaste的意思就是我內在的神性向你內在的神性致敬,因此,這表示了對我內在神性和你內在神性的肯定。這內在的神性,沒有分別。如此,我才能從內心深處,真正尊敬 憐愛對方。 艾格學長 在瑜伽課上,我們常常會雙手合十置於胸前,用Namaste相互問候。對於瑜伽學習而言,不會說Namaste就好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