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看到很多人「嘛」與「嗎」不分了?

時間 2021-05-29 23:47:19

1樓:

這個事情要從音變開始說起。。。

我們都知道隨著時代變遷,字的讀音也是不斷在發生變化的,通常來說,人們只要按照「訓讀」的方式把新音安在老字上來用,也沒什麼影響,a變成e、uo的例子就很常見,比如「摩挲」māsā讀作mósuō,「蛤」gǎ讀作gě等。

但是到了含有擬聲成份的詞時,這就變得很僵硬。

比如「嘻嘻」hīhī,變成了xīxī,這個問題不大。

比如「吃吃」gítgít,變成了jíjí;「桀桀」giétgiét,變成了jiéjié(普通話沒有入聲,只能模擬一下入聲的頓感),就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了。

比如「呵呵」hāhā,變成了hēhē。。。這不行了,這個容易挨打!

比如「嬤嬤」māma,變成了mómo。。。這也不行,這個容易在家裡挨打!

於是對於這種詞,人們採取的方法是,老字讀音既然改了就改了,直接換乙個新字新音來用。於是「呵呵」變成了「哈哈」,「嬤嬤」變成了「媽媽」。。。

所以看到這兒你也懂了,這個「嘛」和「嗎」,其實都是「麼」的近代產物,本來是根本沒有區別的;而「嗎」和「嘛」語意界線具體如何劃分,至今也沒有什麼統一標準——例如,最新版《新華字典》中將「句中停頓」的義項劃給了「嗎」,例句是「天要下雨嗎,我就坐車去」,但人們實際使用中,卻是以「嘛」多見。再翻翻台灣字典更神奇,「嘛」「嗎」「麼」三字至今仍是通用的。因此,從歷史角度看,兩字本就有混用的基礎。

從實用角度看,陳述句與疑問句完全可以通過句號和問號來區分,因此再一步區分「嗎」和「嘛」,是不太必要的。好比我們不會為了區分「這是你的。」和「這是你的?

」,再單獨借乙個「啲」字來用吧?反而,我們常說的「幹嘛má?」,在新華字典中仍規定為「幹嗎?

」,這才是真正要命的歧義句呢。

緩和語氣方面,別的答主說得蠻詳細,我也很贊同,就不講了。

小問題:猜一猜,拼音輸入法如果加聲調,錯字率會上公升還是降低?

為什麼很多人已經不玩lol了但是堅持在看lpl比賽?

恕我直言 我特別討厭那些天天在玩吃雞,還要看LOL 比賽的人,揚言什麼電競夢。抱歉,請離我的LOL遠一點 LOL就是涼透了,也不需要你們這些跟風狗 什麼LOL涼了,現在流行吃雞了,你在LOL裡什麼水平,在絕地求生裡又是什麼水平,自己心裡沒點b數嗎。別特麼看比賽了,看完還要去噴什麼EDG豬 雜,RNG...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會得癌症

咖啡貓 這不是現在癌症發病率增高,而是診斷水平提高了。CT是哪一年應用於臨床的?距今不過四十年。X光也就一百多年。十多年前甲狀腺癌患者突飛猛進增加了幾倍,原因是臨床體檢開始常規B超查甲狀腺,且解析度從1cm增加到1mm。以前的人總是 君病入膏肓 然後就掛了。死得不明不白。現在死得明白而已。 小羊 乙...

為什麼現在有很多人反感軟文

不要問名字 最近空間裡一直在轉百事可樂的廣告,大家一片叫好聲。我看之前並不知道這是乙個廣告,看得真的是很感動,因為一直都很喜歡六小齡童和美猴王。但是,我跟你講,當我看到李易峰舉起百事可樂的易拉罐的時候我就覺得大事不妙了。然後果然,開始了什麼把樂帶回家bulahbulah的宣傳語 我看了五分多鐘,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