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何敬鬼神而遠之?

時間 2021-05-29 23:39:47

1樓:千羚

原文: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為政,須對民保持尊敬的姿態,但是要保持距離。不太好理解吧。

參考歷史,可以知道民聚集起來是很可怕的。所以要對民這個群體保持敬畏。但是工作時你會發現,現在還有人,大概就像古時候那種不識字的農民(也就是孔子說的民),是很難跟他們溝通的,他們理解能力有限。

所以要遠之,不要過分交集。

照應了孔子的另一句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為什麼呢?因為你跟他說了,他理解不能啊。制定好的政策,讓他去做就好了。

2樓:楊充

先看一下原文這句話出自《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原文的意思是什麼呢樊遲問「智」的(意義),孔子回答:就是服務(務,就是侍的意思,這裡也可以引申為治理)老百姓時,對鬼神要敬重但不要沉溺,這就是智慧型了。原文寫得很清楚,並不是孔子孤零零的冒出來「敬鬼神而遠之」這麼句話,而是對樊遲詢問「智」(知)的回答。

當時的背景是怎樣的樊遲這個人有點意思,在《論語》裡,他有三次問「仁」,兩次問「知」,孔子的回答都不同。上面的就是其中一次。這倒不難理解,孔子總是如此,即使同樣的問題,他也會根據具體的事件,在當下的時間,對特定的人,給出完全不同的回答。

知、民、敬鬼神而遠之,這三者之間是何種關係?孔子的意思是說:治理民眾,需要有一種智慧型,也就是要引導民眾正確對待鬼神,建立一種良性的與鬼神的關係。

這裡的鬼神,從人類學的角度看,應該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祖先的神主,也就是祖先之靈;一類是上古之時,雖絕地天通,一些巫的傳統還存在,很多遠古的傳說的自然神山川神等。而無論是哪一類,對老百姓來說,也無非是兩種態度:

一種是信仰,篤信,迷信。一種是祭祀,禮儀。

儒家如何看待鬼神在儒家看來,對鬼神的祭祀、敬重是必要的,因為這可以有助於社會秩序的穩定;但是,儒家又強調不語怪力亂神,不主張對鬼神的沉迷、褻瀆。或者說,沉迷就是一種褻瀆。真正的敬重,是按照禮儀來進行的,是要通過禮儀來表現的,是要把對鬼神的尊敬限制在理性、合理的範圍,而不是任由自己面對鬼神哭天搶地,或是蓬頭蓋面。

等等。所以,孔子是希望樊遲引導百姓以合理的方式面對鬼神,這就是一種治道。

關於更多詳細內容,可以看我的部落格大彙總:https://

blog.csdn.net/m0_377002

75/article/details/79832978

或者 https://

blog.csdn.net/m0_377002

75/article/details/82972318

3樓:洛城一別

我非常佩服孔子在科學不發達,眾人蒙昧的年代能有這種見解。孔子的思想即使在當下也是有指導意義的。為什麼敬鬼神?

實際敬的不是鬼神,而是未知,鬼神雖肯定不是眾人傳說中的那樣,但那些離奇的傳說之中也未必沒有道理和規律的存在,只不過我們還不了解罷了。所以對於未知,你可以不信,但不能沒有敬畏之心,膨脹自大永遠不是前進的墊腳石。而且未知導致恐懼,恐懼導致敬重,所以敬完全合情合理。

除非有一天人類能完全參透宇宙的真理沒有任何疑問,否則永遠也擺脫不了恐懼和敬重。至於為什麼遠之,因為對於普通人來說,我們很難有機會有資源去探索未知,所以鬼神等未知的東西對於自身並無實際意義,所謂未知生焉知死,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是不可能穩定地通過自己不了解的東西來得到改善的(如果能穩定地改善那人人都用就成了科學了),也就是說有很多確定可以完善自我的方法,選擇信鬼神這種不能確定的方法在孔子看來是不夠理智的。這種對未知的態度在現在也是很先進的,可老人家在兩千多年前那個蒙昧的年代就提出了,不得不佩服孔子的的確是偉大的哲學家。

4樓:王仙客

很簡單,

公侯伯子男,孔子是子的階層,當時的社會地位並不是很高而只有最上層的社會階層才被授予資格通鬼神

所以孔子的身份地位決定了他不懂(通)鬼神,不懂就不說話吧,當然也沒資格反對鬼神,

所以我不說還不行嘛,故曰「敬鬼神而遠之」

5樓:小鑽風

春秋·魯·孔子《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真正認識神(也就認識鬼)的人都會敬而遠之。

反之,不認識神的人,才會想親近神。

既要敬鬼神,又要遠鬼神。

6樓:王旭鵬

華夏在高陽帝顓頊時代掀起過一場聲勢浩大的新文化運動,代號是「絕地天通」,用「優雅的,詩歌般的」語言來說,就是「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說人話呢,就是活人不能代替神說話,不能一陣哆嗦然後說「你爸爸來了,天王接旨」。神鬼之事,你盡可以信,可以講,但就是不能代天宣令。

這件事,在中華民族後來的發展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諸夏範圍裡,神婆巫漢從沒有獲得過很高的社會地位,神權基本上沒形成過對人的挾制(如果你說太平道、白蓮教、太平天國也算統治,那我沒話說)。其結果就是,五千年來,華夏文化一脈相承,雖然有很多的不如意,但至少在中國沒出現過歐洲中世紀那樣的黑暗裁判,也沒有像西亞那樣,文明一輪又一輪的被不同的宗教以異教徒之名洗戮殆盡。

7樓:徐曉軼

你是用了今天的概念和認識來理解鬼神,但夫子那個時代的鬼神可不是這樣。鬼是祖先之靈,神是山川有靈。當時是不存在以人為神的,即便在後面中國傳統中,神靈的地位也不高,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很早就有天帝伐建木、絕天地通的傳說,商丁射天更標誌了在中國王權永久性的壓過了神權,中中國人更專注於現世。

所以夫子所言本就是中國的傳統觀念的反應。

另外,夫子當時的影響力也遠不如後世,佩服他是一回事,信奉他是另一回事,而且夫子也說過的,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夫子要立教恐怕立刻就要被當做邪教給滅了的。

最後,凡永立的宗教都是要解現世苦與得永生為教義的,但都以彼岸為解脫之道,不能以現世庇佑為教義,而夫子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談的都是現世,是用的東西,所以這些也不足以立教。但夫子賦予了士人以家國天下為己任的精神,所以夫子是萬世師表

8樓:彭沛

「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欲言無知,恐不孝子孫棄不葬也,賜欲知將無知也,死,徐自知也,猶未晚也。」

——《說苑·辨物》

一種解釋是這樣的:

孔子崇敬鬼神(春秋時期鬼神主要指祖先),但不提倡迷信鬼神。愚昧迷信鬼神,會「妨生以送死」,進行「人牲」、「人殉」。故「敬鬼神而遠之」。

9樓:狷介

孔子思想的優點在於「不信邪」,「敬鬼神而遠之」,「未知生,焉知死」,對彼岸世界零興趣,追求現實的功名和幸福,使人們不容易陷入思維的漩渦中,免受迷信和宗教的束縛;孔子思想的缺點在於只關注現實的功名和幸福,對仰望星空不感興趣,使人無法突破思維的藩籬,無法對客觀世界有更深入的認識,因此無法誕生科學,和產生更好的社會組織形式。這才是中庸之道的真正含義,孔子是當之無愧的聖人是儒家思想和中華文明的輝煌的締造者,但同時也是歷史沉重的包袱。

10樓:JC李潤濤

貌似孔子曾經說過:我不敢說有鬼神,因為如果說有鬼神,那麼賢子順孫就會離世而去,跟隨長輩的腳步;我也不敢說沒有鬼神,因為如果說沒有鬼神,那麼人們就缺少道德準則的約束。

到底什麼才是「敬鬼神」?

林大夫 引用金剛經原文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敬鬼神不是跪拜木雕石偶,那是迷信,神佛所厭惡的,所謂敬是奉行理念,內化到自己的生活中,別的形式而已不過欺神騙己 溫暖 這裡的敬鬼神,應該是尊敬,敬畏的意思。人人都應該心懷敬畏之心去生活。所以...

倉頡造字為何鬼神皆驚!?

隨風 為人類的即將開始的苦難而驚哭。語言文字是乙個粗糙不堪而低劣至極的溝通工具。它隔斷了人與自然,人與神,人與本體自性的親密關係。文字讓人的知識曾多了,智慧型卻減少了。人的思維創造文字,文字反過來又影響 限制 規定人的思維。文字引發了 承載了人類的一系列浮囂的思維活動,而人卻美其名曰 思想 殊不知,...

為何有那麼多人相信鬼神?

阿蓋 無神論和有神論的人們的心理狀態其實是一樣的。世界之大,仍有許多事情沒法解釋。科學是在框架內解釋問題的,證明不了不代表不存在。就算證實了也不會輕易地向老百姓宣傳的。人各不同,尊重就好。但不代表人就得把生活一切託付給 神 有那心思多去陵園祭烈士也好。 今天也要愛塔羅 親身經歷過的都信 不得不信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