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禪宗?

時間 2021-05-11 12:16:41

1樓:護法如來的廢物弟

一更端坐結跏趺。怡神寂照泯同虛。曠劫由來不生滅。何須生滅滅無餘。

一切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識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動自真如。

二更凝神轉明淨。不起憶想同真性。森羅萬像並歸空。更執有空還是病。

諸法本自非空有。凡夫妄想論邪正。若能不二其居懷。誰道即凡非是聖。

三更心淨等虛空。遍滿十方無不通。山河石壁無能障。恒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亦無無性即含融。非但諸佛能如此。有情之類並皆同。

四更無滅亦無生。量與虛空法界平。無去無來無起滅。非有非無非暗明。

不起諸見如來見。無名可名真佛名。唯有悟者應能識。未會眾生由若盲。

五更般若照無邊。不起一念歷三千。欲見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奧非心測。不用尋逐令疲極。若能無念即真求。更若有求還不識。

2樓:上善若水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是為了看一場精彩的演出,而不是坐在最好的位置上睡覺。

阻礙人們發現真理的障礙,

並非是事物的虛幻假象,

也不是人們推理能力的缺陷,

而是他們此前積累的偏見。

修行不是為了遇見佛,

而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3樓:此心光明

作為資深佛教徒的個人看法:

真正的禪宗是最純真的佛教。

沒有小乘和漢傳(後期禪宗,淨土宗)的消極厭世,幾乎可以說是偏解佛教。

沒有過多迎合風俗文化所作的封建迷信包裝。

禪宗在日本得到了最好的利用。

武土道正是以禪宗堪破生死為根基的。

北條時宗在抗擊蒙軍入侵時說:「莫煩惱,驀直作去。」正是禪意。

4樓:非常名

很簡單。

盲人摸大象,摸出8大派。

佛(佛理,佛教,佛法,佛學)。

以上4個佛是不一樣的(不是乙個平台)。

之乎者也,一本正經的說:抖機靈我們是認真的(禪宗是不是挺有職業精神?)。

神秀除外。

末法時期是不是月亮惹的禍?

5樓:不是我說的

沒有好不好的,就是對機不對機。

禪宗也是解脫法之一如此而已。不是只有禪宗才能解脫,而是一種方法。

最後這方法有沒有用還是看個人自己。

有的人以禪宗入信,修行解脫,明心見性,但有的人一直不明白。有的人看了壇經而入禪宗,有的人看了壇經卻覺得與誰的見解一樣而覺得為邪見。是壇經的問題?

壇經就是那樣,但不同的人看了理解程度不同,而又多少人真能到惠能大師的境界呢?不是壇經的問題,是個人的問題。

阿含經聲聞乘也是一樣呀,難道不是解脫法?當然也是,但好嗎?阿羅漢也為解脫呀,除煩惱呀。

阿含經中,很多是聽了四諦十二因緣的,直接就證果的,豈不是很好。但不是所有人,很多研究阿含經的,有解脫嗎得阿羅漢果嗎?並沒有,反而成了障礙。

入不了聲聞乘,但別的法也不用,只認阿含經。

阿含經也是解脫法呀。有人以阿含經修行,得阿羅漢果。但有的人卻用來邏輯理解,阿含經也全知道,但還是和以前一樣煩惱無盡,無修行果位。

在這情況,不能相信自己的理解思維的,因為你什麼果都證不到,不能自證得果的理解是與阿含經相違背的。不過這些感覺不到,反而起了增上慢。

解脫法要對機,與自己心性相合。禪宗對有些人好,但對有些人不好。也是解脫法而已,不因生起更多的看法來。

什麼最好的呀,什麼最難的呀,什麼就是瞎話呀。這些看法沒有意義,也不對。就是方法,你能用好能解脫就行了。

也不一定適合別人,可能有壞處。

你用不好,也不是禪宗有問題,也不要覺得別人用也沒用。這也不對。只是你入不了,你的心性不適合,但別人的心性不一樣,無量的眾生,心性則無量。

心性無量,法義無量,法義無量,法門則無量。

禪宗能如此,也是適合很多人的心性。無量法門也如此。適合。

6樓:有界無邊

禪宗不是用來看的,是用來體悟的。

真想以言語文字來看禪宗的話,先學般若經、中觀論。禪宗的很多棒喝、機鋒之類的手段,都是般若中觀的運用,不通中觀的話,很多人只會覺得祖師語錄像是腦經急轉彎。

題外話:某樓說六祖思想和蕭平實相同,真是笑死人了,遇上德山禪師怕不得一棒子打殺。

《壇經》之「機緣品」,六祖明確說明了色身外別求法身,生滅外別求不生滅,根本就是以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又有禪宗祖師說「一切法,即心自性,非但心變」,豈能以蕭氏觀點附會。

7樓:Garfield Yu

大乘的禪宗並不容易懂,也不容易學,因為這個宗派非常的挑人,就如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中說的: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型。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

若無塵勞,智慧型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型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

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嘆,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

當然很多人會不服氣,覺得自己《金剛經》倒背如流,並且還敢給他人講解《金剛經》,覺得自己是上上根人,對於六祖所說嗤之以鼻,甚至覺得六祖就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

其實不服氣的人,可以自己測試一下,不妨其讀一下《楞伽經》,因為當初將禪宗帶入中土的達摩大師,就是以《四卷楞伽》(劉宋時,中天竺沙門求那跋跎羅譯)來印心的,這才是禪宗最高的經典。而讀懂這部經有乙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就是能弄懂在《楞伽經》一開始,世尊與大慧菩薩「百八問」、「百八答」,這裡只提醒一點,不要在「文字」上浪費時間,因為禪宗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如果這個地方搞不懂,即使研究了這後面的「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這部《楞伽經》也差不多是白讀,而禪宗的門也同樣進不去。

學習禪宗,可以從《壇經》、《金剛經》、《圓覺經》、《維摩詰經》入手,但是最終要想弄懂禪宗,都要回溯到《楞伽經》,因為這與禪宗得以立宗的「拈花一笑」有關。

說到如今的禪宗,確實大不如前,被一些人「懟」,很大程度也不能都怪別人,因為中土禪宗在六祖之後,雖然得以大放異彩,徒眾是爆發式的發展,但是這也使得一些「方便之門」被過多的開啟,使得很多不適合學禪的人,也附庸風雅的來搞所謂的禪意,於是各種錯解、亂解就多起來。同時隨著唐末之後兩次大規模的毀佛,包括《楞伽經》在內,很多佛經在一時間都遺失了,有些是再也找不回來。由於佛經難以獲得,於是一些學禪之人,就漸漸開始捨棄佛經,開始參「公案」,這是禪宗進一步墮落的開始,於是各種所謂的「機鋒」就開始流行起來,但這些東西,很多都是流於表面,而不是落在實修,到了最末,所謂的習禪也就變為了「口頭禪」,變為了耍嘴皮子,而對於經教根本是一竅不通,於是被人批評也是在所難免。

所以真正有志的習禪的人,還是要以《四卷楞伽》為目標,不過如果暫時過不了這關,最好也別強求,不妨去學些別的宗派,也許再回來看就能看懂了,特別推薦去學「唯識」。

不過提到「唯識」,就不得不提另外一批「懟」禪宗的人,因為這批人是錯解禪宗、錯解唯識、錯解大乘,而最具的代表的就是「印順」比丘這批人,這些人沒搞清楚「真如」、「無明」「第八識」、「阿賴耶識」、「第七識」、「末那識」之間的關係,沒搞清楚「真如」、「佛性」、「法界」、「如來藏」之間的關係,就開始說禪宗是「真常唯心」論,他們根本就不明白禪宗說的「真常」是「非常,非無常,是為『真常』」,「真常」乃是「無相」,怎麼可能讓人「論東」、「論西」?就是因為這幫人不懂禪宗,不懂大乘佛法,不知道大乘佛法是乃是「顯密性相」一體,才非要把禪宗劃歸某一類;甚至有些人更可笑的說,禪宗是哲學上的「唯心」主義,他們根本就不理解禪宗講的「無相」,是超脫哲學的範疇,根本就不屬於哲學上的「唯心」或「唯物」,因為這些「分別」都還是人的思維,這些東西都還是「相」。而且「印順」這批人不但懟「禪宗」,還懟「天台宗」、「密宗」等大乘宗派,只要和「如來藏」沾邊他們都懟,實際他們搞不懂「佛性」的「無相」,就更不懂「如來藏」的妙用,不過他們還非要自作聰明的搞個「如來藏系」的名詞出來。

不過「印順」比丘這幫人現在變得很流行,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喜歡歷史考據,他們順著時間,簡單的以為「大乘」是從「小乘」發展來的,也硬想把「大乘」擠到「小乘」思想中,這種本末倒置,結果就是他們對於「唯識」,對於大乘的理解是一團混亂。

不過可嘆的是,如今的很多看客,就好他們這一口!嗯,他們很科學!不過奉勸那些還保持大眾慣性思維的人,最好別學禪宗,因為禪宗不適合這類人!

8樓:齊天大聖

算是漢傳佛教第一大宗,影響力極其深遠。但是如果理性的翻開禪宗代表作《六祖壇經》,就會發現六祖的思想其實是和當代的蕭平實思想大同小異,都是主張恆常本心的學派,可是蕭平實卻充滿爭議,在很多佛學領域幾乎人人喊打

禪宗如何看待密宗?

洪權 我是修禪的。方法是 靜坐,經歷九住心。日常觀心流,找本心。確定本心後,守護。念起即覺,覺即無。習氣自然脫落。糾結也越來越少。身心舒暢,踏實。一年365天,天天都一樣。禪宗,不一定是禪修者。特別是中國大陸,沒有禪修。包括密宗。理由是 1.不靜坐的禪修,是假的。靜坐的人中,能做對的就會出現身心舒暢...

上部座佛教如何看待禪宗?

天啟教主 據現有資料,還沒有發現有上座部佛教評價禪宗的著作,當然,上座部佛教不承認漢傳佛教是真正的佛法,但是也沒有一概否認,他們認為漢傳佛教是佛教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乙個異端教派。 科學家希卡利 行業裡不是提倡 僧讚僧 嗎?這不是學術問題,而是經濟問題。也就是讀了點經書卻沒得到經濟利益 反而要掏錢供養...

南傳佛教如何看待禪宗?

齊天大聖 是像法外道。禪宗這麼幾個地方是在原始佛教中極為反對的,第一,對 禪 的篡改。禪是指靜慮,它的內涵是止和觀同時進行,止就是指高度專注,或者所謂的入定就是止,而觀是指簡擇,也就是對比分析,是指思維,佛教的禪基本上都是在打坐中完成的,開悟也都靠禪來開悟,可是禪宗提出來 外不住相為禪,內心不亂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