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書中記載的「天傾西北,地陷東南」與現在地貌測繪的結果是一致的?

時間 2021-05-30 16:09:02

1樓:魏銘

《山海經》作為一本故事書學界一般認為是成書於戰國中後期,而同時期(先秦,具體時間無定論)《禹貢》作為中國最早的地理學著作已經出現,《禹貢》中記錄了當時的九州中國,每個州的具體位置都有解釋,當時的人已經對中國的地貌已經有了大概的認識。

這裡回答了禹貢中古九州的位置範圍:

古代的九州分別對應現在的什麼地方?

另外,還是把《山海經》當做故事書文學作品就好,「天不滿西北,故日月星辰焉」這句很不合理,日月都是東昇西落,星座是以北極星為中心順時針旋轉,日月星辰都沒有向西北方向發展的趨勢。如果一定把東昇西落解釋為向西發展,我們也只能說作者在編這個故事的時候是夏季。

2樓:紅葉滿山

這裡從史前人類遷徙的角度分析這個問題。通過分析史前人類遷徙的路線,我們可以看出,漢藏同源,而且先羌始祖的足跡已遍布青藏高原、青海高原和黃土高原,乃至後來的渭河流域(華夏文明)。這都說明我們的祖先對中國的地形地貌都是非常熟悉的,所以書中會有「天傾西北,地陷東南」的認識。

科學家意想不到的是漢人和藏人本出同源,分子人類學家根據研究DNA得到了這一結論。而且,漢人與藏人的關係比苗人、越人的關係都要更接近。漢人和藏人的分開不過是2023年前的事情。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宿兵於2023年在DNA中找到了漢藏同源的證據。他發現漢人和藏人在M122以及在其分支M134上都有相同的突變。而且宿兵通過對Y染色體主成分進行分析,發現藏族的突變頻率與漢人最接近,這意味著在藏緬語系的諸多民族中,藏族和漢族最接近。

他們分化的年代約在2023年前。

M122突變大約發生在三四萬年前,那時中國陸地上的許多山脈被積雪常年覆蓋。棕色人種早於黃色人種在黃河、長江流域活動,在東南亞的緬甸一帶,黃種人的部落已經取得一定勢力,棕色人不斷沿海岸線退縮,或者躲進山區。「當中國陸地上的冰川不斷消融時,一支帶著M122突變的南亞語人群開始進入了中國。

」李輝說。

目前發現關於南亞語先民進入中國後的分化路線有3條,共有兩個入口乙個是在雲南乙個是珠江流域

(一)第一支沿著雲貴高原西側向北跋涉他們最終在距今1萬年前的時候到達了河套地區,黃河中上游的盆地。「這裡應該是中華文明的真正起源地。」漢藏語系的祖先也被後人稱之為先羌,他們也就是漢族與藏族人的祖先

這一支南亞人在出發時頭顱還很圓,帶有大鼻子、厚嘴唇等特徵。但在他們行進過程中,人體形態發生變化。而到了高原之後,不再受瘧疾影響,加上缺氧,存活下來的人基因變化了,臉都變得很長,線條、稜角變得剛硬,如同刀削。

留在河谷地區的羌人應該是遷移過程中留下的。他們保留了游牧的習性。

經過這1萬多年的遷徙,這樣一直到5000~2023年前,人體內部的DNA又開始不安分了,那時,由於粟谷農業的出現,新石器文化開始在這個地區發展。人口的增長使群體必須擴增新的居住地。漢藏語系的兩個語族開始分野

其中乙個亞群在M134的基礎上又發生了M117的突變(漢族特有的兩個基因突變)。他們帶著這個突變向東行走一直到渭河流域才停留下來。他們掌握了農業文明,開始以農耕為生。

這個群體就是華族,也就是後來所稱的漢人的前身。李輝在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是分子人類學,他熱衷收集中國及東南亞地區各個民族分支的DNA樣本,足跡遍及中國南部的城鎮與村落。

「M117是漢人身上很古老的乙個遺傳突變。」李輝說。

另乙個亞群被稱為藏緬語族群體。他們或是戰敗、或是尋找食物離開黃河流域,向西向南遷移,最後在喜馬拉雅山脈南北居住下來。(藏族)在遷徙的過程中,這個群體就像細胞在不斷裂變,分化出了藏、彝、景頗。

至今,這些民族的送魂歌中都要把亡靈送回北方。「藏族在形成中吸取了中亞的許多因素。」

華夏族擴張很厲害,他們向四面掠奪土地和糧食,羌族這時候不再被他們認做是同類,稱其為「西戎」,當然也包括東部的廣泛地區,但這一地區已經被「三苗」占領,這是和漢藏同一祖先而更早遷移到此的族類,部族的爭鬥產生了民族英雄,「黃帝」就是這樣的人物。而後,華族和東夷、南蠻在夏商階段一直在爭鬥中。「楚人是荊蠻的後代,從荊蠻裡面分化出三苗,所以,現在分子遺傳學可以看出,很多湖北人DNA和苗人的關係接近,勝過與漢人的關係。

」李輝說。

(二)第二支珠江流域。百越先於漢藏進入兩廣地區,穿越南嶺的變為北越,也就是後來越國的祖先,南方的越人自秦漢以來一直往廣西山區遷移,南宋時候又發生遷移,後來形成侗族。所以,現在浙江一帶越人的語言和侗族語言有相同之處。

而吳中國人則有不同的起源,吳越兩國根本不同源,統一使用華語後才接近。歷史學的猜測再次失敗。

(三)第三支從雲貴高原向東,進入長江流域。吳中國人從何而來呢,當初南亞先民從雲貴高原西側進入中國後,一支人群與漢藏民族分開而行,他們沿著長江往下走,這個人群在洞庭一帶形成了苗瑤語系。「吳人就是苗瑤人東進和南下的漢人同化後形成的,所以他們遺傳結構的變化多而複雜。

」金力教授的實驗室助理錢吉說,其實中國在利用DNA分析自己祖先的遷徙路線上已經相對比較成熟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華夏56個民族和東亞東南亞各民族都是由南亞語系的先民分化出來的,因為他們身上都帶有M122的突變。

3樓:幷州遊俠

來自直觀感受吧,西部是「叢雲萬丈嶺」,北部是「可憐無數山」,再者河流大多是自西北向東南,水往低處流嘛。自古也有高處不勝寒,低處多瘴癘之說,和溫暖宜居的黃淮流域一比就「高下」立判了。

4樓:梅花圍巾

人家說對了你也要問為什麼……

雖然古人沒有氣壓表,行軍走路省力費力還是能推出點什麼的。

再不濟,百川東到海和水善歸下總知道吧?

腦洞向,為什麼不周山倒塌後,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

colinchouzgl 首先確定乙個大前提 盤古之前,天地混沌一片,是盤古把天和地撐開的,所以天地在無外力作用下是趨向於互相靠近的,有點像磁鐵。為了保證天地不再次合為一體,需要借助一些物體給天地施加相反方向的力,這些物體就是天柱和地維。天柱比較好理解,就是在天地之間支上幾根棍子,抵住天和地。按照部...

西北地區的主食是什麼?

乙個看似孤獨的L 西北地區的主食主要是麵食 饅頭,餅子,鍋盔,麵條,麵片,油餅等 游牧民族的主食原先的時候是牛羊肉和奶製品以及炒麵,現在也逐漸轉變為麵食了。轉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肉價高漲,麵食相對便宜 二是醫療觀念的改變,原先喜歡肉食的人逐步減少肉食,代之以麵食 三是年青人外出學習,接受了內...

西北地區貧窮落後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能否帶動西北的發展?未來前景如何?

瀉藥,本人是騎著駱駝趕著羊吃著拉麵賣著饢的高原紅加小白帽的西北沙漠窮逼老農民 交通不便,政策傾向,人才流失,人口稀少,經濟體制,自然條件,思想觀念,地理區位 其中我看有乙個沒人說的。西北最大的優勢是能源和礦產,有石油有金屬有稀土 這些東西如果自己賣的話是可以富得流油的,參考美國內華達阿拉伯半島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