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三國時期的爵位制度是如何劃分的?封地和受爵者有什麼聯絡呢?

時間 2021-06-03 02:40:59

1樓:

漢末三國的爵位制度變化大概有三個階段

第乙個是秦漢一直以來的二十等爵制度

掃平異姓王之後,人臣能拿到的最高爵位為侯爵

列侯,所食縣為侯國。本註曰:承秦爵二十等,為徹侯,金印紫綬,以賞有功。功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得臣其所食吏民。後避武帝諱,為列侯

列侯根據封地的大小有縣侯、鄉侯、亭侯

凡言都亭者,並城內亭也。漢法,大縣侯位視三公,小縣侯位視上卿,鄉侯、亭侯視中二千石也

第二個是漢末三國初期爵位制度

因為白馬之盟,非劉不王,非功不侯。曹操身為武平侯已是人臣巔峰,他想更進一步就只能在白馬之盟上做文章。所以由董昭提議恢復古制實行五等爵,並且避開白馬之盟不稱王先稱魏公。

後昭建議:"宜修古建封五等。"……後太祖遂受魏公、魏王之號,皆昭所創。

但是這一時期的五等爵制度只是為了配合曹操的野心,除曹操的魏公和禪代之後魏國的宗室之外,人臣能拿到的最高爵位依然只是侯爵。

然後在這一時間段曹操為獎賞軍功,還增置了沒有封地食邑只有封號的名號侯

冬十月,始置名號侯至五大夫,與舊列侯、關內侯凡六等,以賞軍功

第三個是三國末期的爵位制度

這一時期的爵位制度的變化主要是在魏國末期由司馬昭牽頭實行的五等爵制度

夏五月庚申,相國晉王奏復五等爵

和上一條五等爵不同的是,這次的五等爵是真正實行了的五等爵,並不是讓你幹看著,到西晉禪代之後,開國功臣基本人手郡公、縣公

2樓:英國留學君

東漢仍沿用秦朝的二十等爵制度,一般認為,二十等爵起設自秦國的商鞅變法,以賞軍功,共設二十級,每一級都有相應的經濟待遇。臨戰,斬敵首一級,則賞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秦始皇時,改徹侯為列侯,內侯為倫侯,西漢時改回舊稱。

據高敏,《秦漢史論集》中《秦的賜爵制度試探》,「中更」(更,音「郎」)、「右更」出現於商鞅死後,「關內侯」出現於統一之前,「大上造」則出現在統一後。無爵者則稱為「士伍」,二十等爵以賞軍功為主,但也有例外,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載:遷北河榆中三萬家,拜爵一級。

西漢時,二十等爵分為三個階層,高層為徹侯(二十級)、關內侯(十九級),中層為卿(十八級—十級),低層為五大夫(九級)以下[4]。二十等爵之上設有諸侯王。漢武帝時,因避諱改稱「徹侯」為「通侯」,後又稱「列侯」。

從西漢開始,皇帝經常對百姓進行賜爵,但爵不得超過公乘。漢初朝廷賞賜爵位的同時根據爵位等級授予不同大小的田和宅。

到了東漢,列侯始分為縣侯、鄉侯、亭侯三等。漢獻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對二十等爵制進行了改革,將原來的十八級到十五級爵位分別改為名號侯、關中侯、關外侯、五大夫,以賞軍功。

漢末的二十等爵依次排列是公士,上造,簪嫋,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關外侯,關中侯,名號侯,關內侯,列侯。

實際上所謂的鄉縣亭三等侯,就是二十等爵最高的列侯。

再往上就是公爵了,比如曹操從武平侯→魏公→魏王

劉備從宜城亭侯→漢中王→漢帝

孫權是南昌侯→魏吳王→自立吳王→吳大帝

漢末三國時期的長安城處於何種狀況?

獨孤雲風 案 三國志文帝紀 注引 魏略 改長安 譙 許昌 鄴 洛陽為五都。水經 濁漳水注 魏因漢祚,復都洛陽,以譙為先人本國,許昌為漢之所居,長安為西京遺跡,鄴為王業之本基,故號五都。十七史商榷 其實長安久不為都,譙特因太祖故鄉聊目為都,皆非都也,真為都者,許 洛 鄴三處耳。當時的長安 許昌 洛陽是...

漢末三國時期正史裡關羽和呂布到底誰是第一武將

地獄七君主 關羽張飛在呂布在世時期就倆打醬油的,徐州劉備有一萬兵,呂布就三千結果劉關張被呂布三次擊敗 布時兵有三千,馬四百匹,懼其不敵。先主還小沛,復合兵得萬餘人 而且呂布歷史記載出仕是在幷州刺史丁原那,丁原188年才任幷州刺史,關羽歷史記載出仕於黃巾之亂184年,就隨劉備討黃巾。關羽明確記載從軍十...

漢末三國時期,真正意義上十萬大軍是乙個怎麼樣概念?

lvjjing 如果是真正的戰兵,比如孫策拿玉璽抵押,向袁術借的那三千兵馬,將領和統帥再得力一點,結果就能橫掃江東六郡。西園八校尉,每個人手下兵馬不過數千,董卓原本就是個普通諸侯,進京之後,接手了這些兵馬,一舉成為了天下實力最強的諸侯。關羽水淹七軍,名震華夏,但七軍加起來也就是三四萬人,這損失卻搞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