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齊國在長平之戰時,以收回三座被佔城池為條件,向趙國提供一年的糧食援助,後續會如何發展?

時間 2021-05-14 09:00:16

1樓:搗亂

趙國從長平撤回45萬軍隊,轉過年來趙國(或聯合燕國)伐齊,輕一點達到黃河邊,重一點再一次差點滅齊。秦國如果不在後面扯後腿,齊國就亡了。

所以說長平是不可能救的。齊國不給糧才是正確的決定。

2樓:浪子琛K

題目有事後諸葛亮的嫌疑,按當時的態勢,齊國不該提供,也沒能力提供,這是趙國自己種下的孽。齊國確實是貫穿整個春秋戰國時期的乙個響噹噹的強國,在戰國中後期曾經比秦國更有統一七國的可能。北邊滅了燕國,南邊在重丘戰勝了楚國宰相唐眛,西邊又在觀津擊敗了魏國和趙國,隨即又聯合三晉攻打秦國,還幫助趙國滅掉中山國,順道滅了宋國,擴充套件了一千多里地的領土。

他與秦昭王共同爭取尊為帝號,齊為東帝,秦為西帝,那時候各諸侯國還都打算背離秦國而歸服齊國,可見齊國的強大。齊國的強大,讓大家都害怕,認為是乙個比秦國還要大的禍害。燕昭王為了報齊滅國之仇,不失時機聯絡各國,並派樂毅統一指揮著趙、楚、韓、魏、燕五國的軍隊去攻打齊國。

齊國固然強大,但沒有天險,敵方又是六國之眾,被打得差點滅國。好在最後時刻趙、楚、韓、魏4國怕燕國坐大而退兵,田單成功反擊進行復國,但是領土已丟失大片,人口已大量死亡,經濟發展已經被大肆破壞。五國伐齊發生在西元前284年,離長平之戰開始的西元前262年僅有22年時間差。

僅僅一代人時間,齊國的經濟和人口都沒有復甦,國力再也不是25年前那個強大的齊國,如何提供一年的糧食援助?再者,五國討齊後,經胡服騎射軍事改革的趙國已經頂替了齊國的位置,和秦國一樣都是有機會統一七國的強國。站在當時其他五國的角度,而不是站在事後諸葛亮的角度看當時的中國,秦國雖然稍佔優,但秦趙實力只在伯仲之間,五國最好的策略是坐山觀兩虎鬥,讓兩強相殘。

另外,當時趙王一直派使者和秦國議和,秦國也一直營造和平假象讓六國麻痺,五國自然不會支援趙國。殊不知,秦王早已在暗中盡全國之力調兵遣將,最後還派出戰神白起布口袋陣坑殺40萬趙軍,讓趙國一下子傷到骨髓,平衡徹底被打破。由於秦國打了個時間差,事出突然,五國並無時間進行救援。

等到最近的魏國知道訊息,也已經是信陵君竊符救趙,營救邯鄲的事兒了。

3樓:三石

首先要明確一點的是,乙個小小的歷史事件,往往都能改變歷史的程序,何況在那種條件下,所以不能肯定結果一定會是怎樣怎樣。

接下來說假如,由於問題並不詳細,還有很多細節沒有交代,我個人腦迴路也太簡單,就從中擷取一條線索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40萬趙軍被圍長平,齊國提供一年糧食,這當然能緩解國內壓力,但實際上並不能對被圍的趙軍提供多大的幫助,此時那40萬人需要的是乙隻援軍,帶著糧食去救他們。那時候只有李牧有這個可能,也僅僅是可能(廉頗守尚可,那時候進攻恐怕真的無能為力),此時秦國也是傾全國之力,約60萬人的軍隊,所以如果有乙隻較強勢的第三方勢力介入,應該能改變戰局,但李牧那只軍隊是否夠強勢,還有待商榷。

但此時既然齊國提供了糧食,擺明了和秦國作對了,那麼趙國以舌辯之士出使齊國遊說還是有希望的,於是這40萬人順利脫險。

然而,必須要說句然而了,我個人認為這對整個歷史程序不會有大的影響,可能會推遲,但是結果不會有大的改變。

4樓:永珍天引

齊國不敢這麼做,因為當時的齊國險些被燕國滅國,好不容易復國,實力大減,再沒有覬覦周圍五國的實力和意圖。加之秦國奉行遠交近攻的戰略,拉攏燕齊,聯合韓魏與趙國對峙,齊國不會為了這些小利而去得罪秦國。如果支援趙國,秦國便會趨勢韓魏慫恿燕國攻打齊國,齊國還要防備楚國,自然不敢為此支援趙國。

如何打贏長平之戰?

慕容小樓 別打!別打!別打!長平之戰,趙國不該打,秦國也不該打!趙國,不說了,直接被打殘。秦國,元氣大傷,後續讓諸侯聯軍打得退守函谷關,一直到呂不韋時代才緩過來。真就是兩敗俱傷的戰爭,要不是其他五個小夥伴不給力,這倆大佬當即就要跪了。 1.在長平前線盡可能牽制秦國兵力 2.以上黨郡南部割給魏國為條件...

長平之戰時,如果趙國想起主父舊策,以李牧率領精銳騎兵,偏師偷襲秦國後方,會有效果嗎?

六點 歷史無假設,這是研究歷史的基本準則。以下內容純屬個人閒聊。先說一下當本人的閒扯淡觀點 長平之戰,趙國從雁門關調兵,繞道偷襲秦軍側翼,效果不大。不一定是李牧率軍 理由 2 地域方面 長平之戰的主戰場位於趙國的西南,而李牧駐守的雁門關,位置在趙國的東北,如果調兵過來,幾乎是要縱向穿越整個趙國國境,...

長平之戰這樣打勝算如何

sai 我的想法,與你出奇一致,但是有點變化。首先也是留著20萬步兵留守長平。趙軍佔據有利地形防守,戰損可能是1比2,1比3。就算秦兵強行突破也所剩無幾。10萬精銳騎兵從胡人之地從上而下直抵咸陽。5萬人隨10萬騎兵一起,但是分兵到秦兵前線回撤路上的各處有利於伏兵地形伏兵。秦軍收到咸陽撤軍回守的軍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