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廉頗主張防守,是對是錯?

時間 2021-05-06 02:34:20

1樓:mlion

如何評價軍事決策的正確性?不是看結果。戰爭是雙方對抗,不是你決策正確就能打贏,也不是你不想打想退出就可以退出的。

那麼該如何評價呢?看是否最大可能達到戰爭目的,或者戰略階段目標,或者是否整個作戰方案匹配。

上黨之爭,趙國最初的目標是接收韓上黨,控制這一戰略要地,減輕秦軍對邯鄲的威脅。但趙國君臣沒有正確預計秦國的反應速度,沒有做好與秦國決戰的準備。在廉頗進入韓上黨之後,秦軍很快出兵威脅趙軍側後,廉頗被迫放棄第一道防線。

這說明在一線的廉頗沒有對秦軍行動做出預判,沒有做好合理的應戰準備,實際的對峙地段已經是在趙境上了,這固然是趙國朝廷的決策失誤,但廉頗作為實際一線指揮官難辭其咎。

在雙方形成短時對峙情況下,趙國的國力無法實現在長平長期維持五十萬大軍與秦軍對峙。如果戰爭持續下去,趙軍必然會因為後勤補給無力支撐,大軍缺糧之後軍心必然不穩,敵前被迫後撤是最危險的戰術行動,沒有之一。因此趙國只能在1.

主動出擊2.尋求談判,靠國際形勢威脅秦國側後3.採取積極措施給秦軍製造壓力,然後適當情況下通過欺騙等手段突然撤出主力,並做好伏擊對方追兵等準備。

這三種決策其實都不算穩妥可靠,都存在巨大風險。但相比之下,第2需要大量國際斡旋,時間不可控;第3組織最複雜,欺騙對方很難保證必定有效;第1種決策完全靠自己操控,在當時歷史條件下,雙方各幾十萬軍隊在山地條件下對抗還沒有全軍被消滅的先例。而且這種規模的軍隊不可能僅僅在區域性地區密集部署,必然要有一定範圍,而在山地條件下很難形成綿密戰線,很容易存在缺口,而在當時指揮條件下幾十萬大軍在廣闊地域內部署指揮起來非常困難,傳達命令很難及時下達。

這些情況都有利於首先採取積極行動的一方(可以有較完整的策劃和部署)。

有人提到情報問題,認為趙軍不知道白起是秦軍的統帥是巨大失誤。這種想法是其實不太懂軍事,軍隊規模越大,組織越複雜,軍隊行為越受制於客觀因素而不是主觀能動性,個人特點越無法發揮作用。除非秦軍只有白起才有組織大軍的能力,其他人不具備,但這種判定本來就是很不靠譜的,即使秦軍將領王紇以前沒有表現出這種才能和經驗,也不能判斷其沒有這種能力。

所以趙括之敗並不是簡單歸咎於他無知輕敵,也不是簡單的決策錯誤。而是在趙國戰略決策錯誤、廉頗前期作戰不利等一系列因素基礎上最優選擇越來越少,而對方極大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的運用軍隊完成軍事史上前所未有的作戰方案等因素疊加而成的。

2樓:

跳樓自殺和服毒自殺,誰對誰錯?

沒有對錯,因為長平之戰沒有答案,直至兩千年後的今天,我們還是不知道正確答案。

長平之戰,秦國就是馬龍,趙國就是張本智和,對於趙國而言,穩紮穩打就是慢性死亡,搏殺大概率快速死亡,也有小概率取勝機會。廉頗拖了3年,趙國先扛不住了,而秦國不但並沒有退兵的意思,還越乾越上頭,趙國只能搏殺,搏殺本身不是戰略錯誤,只是在搏殺中犯了一些戰術錯誤,而這個戰術錯誤和趙國急於決戰的大背景也有關係。

對峙3年,能用的招數肯定都用遍了,趙國還是大概率失敗,事後去看,能做的只是儲存有生力量,或者對秦國造成極大殺傷。但是站在當時,站在賽場上,想讓趙國在質敗的前提下,追求量的好看,並不符合常理,你不能指望張本智和在賽場上力求小比分輸給馬龍。要是這麼幹,當時幹嘛還要接受上黨?

看秦國上頭了,退兵保邯鄲不就完了?甚至可以效仿閼與之戰,先苟著,然後出其不意。

還有說外交的,為什麼趙國不合縱?雙方對峙3年,你覺得他們想不到外交?趙國想不到合縱,秦國也想不到連橫嗎?

大多數人都是站在短期利益上考量的,秦國掃六合歷史並沒有先例,誰能想到最後自己被滅國了。

齊國和燕國苟在三晉後面,主要衝突都是和趙國之間的,從齊燕角度講,遠交近攻的話,也該配合秦國啊,畢竟戰國後期,秦趙都是惡霸,雖然秦國更噁,但是離得遠啊。而事實也顯而易見,長平之戰後燕國捅趙國屁股,被趙國痛扁。

南韓剛剛被秦國教做人,野王被佔,上黨本來要獻給秦國的,無奈馮亭不聽話,對於南韓而言,這不是坐山觀虎鬥的良機嗎?況且,南韓那時候的實力,幫助趙國也不能怎麼樣,還不如站秦國的隊。

魏國那時候已經頹了,和秦國不接壤了,就是個不接壤版的南韓。

唯一有可能對付秦國的就是楚國,和趙國南北夾擊秦國。可是誰又知道楚國怎麼想呢?秦趙軍事排前二,二者展開國戰了,我是幫第二幹第一呢?

還是坐山觀虎鬥,到時候收人頭呢?至少後者看起來收益更大。況且楚王即位不久,根基不牢,而且楚王和春申君還和秦國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白起十年前把楚國打得都遷都了,楚國自己那些破事還解決不完呢。

人們總是在了解歷史結果之後喜歡事後諸葛亮,人均白起,可是這些人,只是具有事後的資訊,並不具備事中的能力,也就是說,把你放到長平戰場上,你連戰爭的全貌都看不清楚,你連部下都管不住,你連朝廷裡面陷害你的人都毫無辦法。即使讓你帶著現在的資訊穿越回去,你能挽救趙國嗎?想來想去,只有一種可能,就是讓你做秦國的主帥!

3樓:歷史發燒友

廉頗主張防守,估計是想以拖待變,最後聯合各國合縱擊敗秦國。但是各國樂於見到的、迫切期待的結局是因兩敗俱傷而奄奄一息的秦國、趙國。如果繼續沿用廉頗的防守策略,最後結局:

或是秦國主動撤兵、或是秦國主動出擊,或是秦趙因龐大的軍需消耗,不堪重負,從而使得其他各國能從中漁利

4樓:加油

說不上對錯,就跟有人為趙括平反一樣,其實都有一定道理,趙國好的君主,將軍,名臣不少,但地理位置差,底蘊差,運氣差。說句不好聽的,要不是廉頗趙括,這些人,趙國在戰國歷史都是可有可無的。戰國幾次改變力量比對的大活動,都沒有趙國身影。

偶爾有了,還是作為三流盟國。

五王相國因為中山國趙國都不敢去。難道趙國很弱嗎?不是,關鍵是每次他身邊之前有乙個超強鄰國。

你讓他怎麼玩。廉頗防守確實用處不大,但好歹能勾住,不防守確實有機會反殺,但更大概率直接涼涼

5樓:真吸波

各位括吹忽略了乙個問題,如果趙括真的比廉頗強,出擊真的是當時趙軍不得已的選擇,那秦國為什麼還費這麼大力氣離間趙國君臣,讓趙括代替廉頗呢?

6樓:美疫宗愍焬懂皇帝

上帝視角是對。

因為史記,戰國策,呂氏春秋等史書,都記載了秦國缺糧。

兵法視角也是對。

先為自己不可勝,再為敵之可勝。

秦國視角,那就是廉頗老狗,為什麼不出來送人頭啊,我qnmlgb。

趙國小兵視角,也是廉頗對,廉頗保住了我們的性命

7樓:逐客

沒有這種事情本來就是未知的

廉頗的防守是在連續丟失幾個陣地以後被迫進行防守,這是乙個跟秦軍交手以後的老將軍的判斷。

拒守的困難一是糧食消耗,二是有被攻破防線威原本脅。而進攻也有很多方法,是集中兵力用人堆破防線?還是圍而不攻打持久消耗?

還是圍困之餘走戰場之外的路,比如借道偷襲之類的。這都是未知數。還有天氣因素等等問題。

攻呢?變數小很多,無非輸或者贏。而且還能節省糧食,不管輸贏都能節省糧食。

而最大的意外,可能就是秦軍太狠,做出了大部分人都沒想到的殺俘行為,直接讓糧食這個問題變得微不足道,畢竟大家都不是常備軍,殺的都是勞動力。可能

8樓:浮生若夢

如果認為堅守和有準備的撤退是一種失敗的話,那恕我直言,這種水平的君主,岳飛這種名將處於劣勢也可能會被砍。

舉乙個簡單的例子,就好比我們打王者打的逆風了,這個時候就有兩種選擇,一種是頭鐵接著上,一種是猥瑣發育,拖到敵我差距不大,自己可以去體驗一下這兩種選擇那個可能贏。

有人說趙軍很強,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但是秦國也有商鞅變法啊,秦軍照樣不弱,甚至更強,因為就打仗的積極性上,秦軍絕對超過趙軍,這個時候又有人可能要說趙奢的事情了,那我可以舉個李信的例子,李信被楚國敗了,難道就能說明楚國打的過秦國嗎,楚國後手可就被滅了,你要知道沒有常勝將軍和軍隊,戰爭的勝負是多方面導致的,並不是你軍隊厲害就一定能贏,否則現在歐洲應該叫德國。

如果這樣想,既然趙軍在戰鬥力上並不比秦軍高,反而比秦軍低的話,那採取守勢才是應該做的事情,同樣的事情,秦國其實幹過不少,之前秦國可是被聯軍錘的固守函谷關,但是並不影響秦國統一,再說說大家看過的三國演義,那裡面掛免戰牌的次數也不少,為什麼這麼做,看看曹劌論戰,敵人氣勢洶洶來打你,你如果實力沒那麼強,為什麼要氣勢洶洶去挨揍呢,耗光他的銳氣再打不香嗎。當然固守不僅僅是這樣乙個作用,還有其他的作用,但是如果你說固守就是輸,那我是萬萬不敢認同的,畢竟戰爭從來都不是勇猛精進就能達到發起戰爭的目的或者說獲得勝利,對於弱小的一方尤其如此。

9樓:「已登出」

堅壁消耗,待機破敵,是古代名將經常使用的後發制人的戰術。

唐太宗李世民深喑此道,淺水原之戰,平劉武周宋金剛之戰,就是經典。

無論進攻還是防守,一定要立營壘。這樣萬一失利,還有依託防線重整的機會,不至於一敗塗地。

10樓:你說的對

主張防守,秦趙僵持不下,拼國力,輸贏未知!

主張進攻,四十萬趙國將士命喪長平,秦軍包圍邯鄲,武安君差點成了新趙王。

對錯自己思考,戰國四大名將也不是閉著眼睛封的吧?當兵本來就是高危職業,而且還是戰國時代,能活到廉頗這把年紀的你說他不行?

趙括唯一的功勞就是把白起活活撐死了,苦肉計才是他的用兵精髓,真白起克星。

11樓:奶茶三分甜

廉頗一開始帶兵馳援上黨不是主張防守的,他要和王齕爭奪空倉嶺,做前哨基地用。趙軍雖然率先趕到了空倉嶺,但是軍尉被秦斥候斬殺,隨後王齕率秦軍連破趙軍,把廉頗趕到了丹水以東。就算在這個時候,廉頗也還是在丹水西保持了乙個突出部作為反擊陣地,從而看出趙軍主力未損,整體實力還是可以的。

趙軍在丹水以西,丟了空倉嶺以後是沒有地利的,但退到丹水以東就可以以逸待勞,防守秦軍。這個時間點往後才是秦國開始反間計+換將白起+另備蒼頭十萬,準備長平之戰的時刻。

水因地製流,兵因敵制勝。戰場上沒有完全的防守,也沒有完全的進攻,所以題主的這個問題是不嚴謹的。

另,秦國在戰前的外交勝利也起到了巨大作用,至少魏韓不敢偷襲秦軍,東方各國不敢把糧草借給趙國。

12樓:潮汐之焰

廉頗只守了3個月,剛退到丹河堅守就被換了,長平不利騎兵大規模交戰,趙軍步兵比不得秦軍,當然要堅守。

空倉嶺防線會被太行徑抄後,所以廉頗才沒有全力守空倉嶺,趙括傻去打空倉嶺就被包了。廉頗如果好打秦軍何不捅破丹河和百里石長城?如果廉頗堅守會讓趙國後繼不力甚至崩潰秦國何不等待趙國崩潰。

趙括7月上任,剛上任就被圍46天,9月全軍覆沒,把大糧山的糧草送給了白起,才讓秦軍更有本錢去打邯鄲

長平之戰如果你是趙括你該怎麼做?

太行 到達前線後,我先按照趙括之前的步驟撤換人員,殲滅秦軍誘餌,46天後,點5000輕騎隨我一起出征,到達秦軍陣地前我拍馬到秦軍陣前大喝一聲 行了,我任務完成了,5000騎兵見我落馬後必然潰退,順便將訊息帶回去,這樣趙孝成只能再找廉頗來。就算趙軍奔潰了,也至少保留了主力。 路過成都 就長平那個地形,...

長平之戰坑殺四十萬人是怎麼做到的?

奎木羽 首先,白起圍住的趙軍只有二十多萬,四十五萬死傷是整個長平之戰數年間趙國的累計死傷。其次,趙軍隨身攜帶的糧草也就十幾天。因為趙軍被圍前,離趙長城 補給屯糧處 並不遙遠,數日路程,他們去攻擊秦壘,沒攻下來可以原路返回。然後,陷入了白起的陷阱,被圍四十六天。你猜十天的糧食,怎麼活過四十六天的?坑殺...

秦 趙長平之戰,面對趙國20萬降兵,假如你是秦王或白起,你會選擇如何做?

張海祥 羅馬人更絕,羅馬皇帝巴西爾二世俘虜了保加利亞官兵一萬五千人,然後下了一道命令 每一百名戰俘中只有一人可以保留乙隻眼睛,其他99人全部刺瞎,再由剩乙隻眼睛的戰俘帶領其他人回去。這一招實在太狠,保加利亞皇帝看到歸來的瞎子大軍之後,當場驚悸而死,保加利亞不久也滅亡了。 清風一縷浮萍遠 我會選擇假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