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期秦王為什麼敢賭國運?

時間 2021-05-12 08:23:18

1樓:SailorPrice

一方面,騎虎難下,這時候撤軍等於三年白打了

另外一方面,反間計湊效,趙括不負眾望地進入包圍圈甚至沒有作出有力抵抗,勝利在望

2樓:商君之不一道精神

秦昭王覺得無聊呀,前有宣太后穰候,後有白起戰神,Tm昭王除下壽命長點,感覺一無事處,所以昭王Tm的拼了,至於國運那還是不敢賭的,弱者才賭國運,像強大的秦國,不宵去賭。

3樓:

秦攻長平兼有投石問路之意:

秦攻趙長平,齊、楚救之。秦計曰:「齊、楚救趙,親,則將退兵;不親,則遂攻之。」 (《戰國策·齊二》)

如果趙國的盟友在長平之戰出手相助,形成聯盟,秦國預案是退兵;但現實恰恰相反,在長平戰事吃緊,趙國糧食消耗迅速,快撐不住的時候向隔壁鄰居齊國借糧,遭到拒絕:

趙無以食,請粟於齊,而齊不聽。(《戰國策·齊二》)

唇亡齒寒,這個成語就是指齊,趙兩國的地緣政治關係,且兩國素有革命友誼:想當年,齊國桂陵之戰中圍魏救趙,和當時的第一強國魏國正面硬剛,兩國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唇亡齒寒的齊、趙地緣關係,地圖@知乎布哈林

然而就在長平之戰前24年即西元前284年,趙國加入燕國等五國伐齊,燕國大將樂毅更是連下齊七十二城,齊國差點遭受滅國之災。齊國對此自是沒齒難忘,趙國落井下石的行為嚴重損害了兩中國人民的感情。這也是長平之戰,齊國作壁上觀的乙個原因。

秦國得知趙軍主力被合圍,糧道已絕後,長平之戰進入最後關鍵時刻。秦昭襄王親自趕到河內郡(黃河以北,太行道以南,故魏韓地,時已屬秦),賜所有郡民爵一級,命令郡內十五歲以上男丁都出征支援長平前線,阻擋和切斷趙國救兵及糧食。這些緊急動員的兵力進一步加強了對趙軍的包圍。

糾正題主「敢於徵發全國十五歲以上的兵力」的說法,僅是徵兵河內郡十五歲以上的兵力。

於是,遂有趙國戰敗長平,訊息傳回國內「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孫,妻哭其夫,沿街滿市,號痛之聲不絕」,天下震動。

長平之戰,秦國是作出了一攬子的計畫。

1、戰前遠交近攻的積極外交策略及一系列的軍事行動擴張,為長平之戰開路。

西元前264年,秦武安君伐韓,拔九城,斬首五萬;

西元前263年,秦武安君伐韓,取南陽;攻太行道,絕之;

西元前262年,秦武安君伐韓,拔野王。上黨路絕。

2、戰中離間趙國君臣,機密迅速的軍事調整。

秦數敗趙兵,廉頗堅壁不出。趙王以頗失亡多而更怯不戰,怒,數讓之。應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趙為反間,曰:

「秦之所畏,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資治通鑑第五卷·週紀五》)

秦相范雎用重金暗中策劃了其他離間活動配合謠言,(因為花費了很大成本:千金。)實施一套組合拳,成功離間趙國君臣,用趙括替換老將廉頗。

秦國聽到趙國換將的訊息後,也進行了將領調整:派遣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指揮秦軍,王齕改任副將。秦國害怕趙軍驚於白起的威名不敢出戰,特意下令軍中「有敢洩武安君為將者斬!

」,暗中極其機密地完成了這次調整。

在長平之戰相持階段,還有趙國求和的外交策略也被秦國巧妙拒絕:

秦、趙戰於長平,趙不勝,亡一都尉。趙王召樓昌與虞卿曰:「軍戰不勝,尉復死,寡人使束甲而趨之,何如?

」樓昌曰:「無益也,不如發重使為媾......應侯果顯鄭朱以示天下賀戰勝者,終不肯媾。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3、長平決戰,秦王親往河內迅速有效的動員力量支援前線。

秦昭襄王親往河內郡,令十五歲以上男丁都出征支援長平前線,決戰長平。

西元前260年九月,趙軍被圍46天,主將趙括被射殺,趙軍傷病餓殍,從主觀和客觀條件都不能再戰,於是被迫全體投降。最後白起使詐,一夜之間,趙軍降卒被全部坑殺:「流血成川,沸聲若雷」;「血流淙淙有聲,楊谷之水皆變為丹,至今號為丹水」。

4樓:

1、上黨戰略地位重要,值得一搏。

上黨區地處山西東南部、太行山西麓、上黨盆地南緣。如果秦軍占領,既可從太行山東下,直取趙國邯鄲;也可順黃河南下,兵臨魏國都城大樑。如果趙軍占領,則可據太行山而守,憑地利之便,抗衡秦軍。

2、外交上的成功。

當趙軍初戰失利時,趙孝成王與樓昌、虞卿等商議,想親自率領部隊與秦軍決戰。樓昌認為這樣做,無濟於事,不如派地位高的使臣去秦國議和。而虞卿則認為如果秦國決心攻打趙國,和議難成,不如派遣使者攜帶珍寶去楚國、魏國活動,使秦國畏懼各國的合縱抗秦,這樣和議才有成功的可能。

但是趙孝成王採納了樓昌的建議,派鄭朱前去秦國議和。虞卿一再勸諫,說「鄭朱入秦,秦王與范睢必定隆重接待,以示天下。楚國、魏國以為趙國已經議和,必定不出兵救趙。

秦國知道天下之不救趙國,則議和不能成功,議和不成,趙軍必敗。」

秦國為了麻痺趙國,防止各國合縱,並爭取時間,加強軍事準備,以便給趙軍以嚴重的打擊,果然利用趙國求和的機會,對趙國使者鄭朱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國宣傳秦、趙已經和解,藉以防止各國出兵救趙。於是趙國的處境更加孤立。沒有了天下諸侯的救援,秦國可以動員全國的力量攻略上黨。

3、雙方國力差距。

5樓:江口洋介

1.秦國白起攻破楚國國都郢,自此楚國沿漢江北上攻武關入秦的道路封死。楚傾襄王奔逃至陳縣。韓魏兩國面對天子守國門的楚國不知道這個南蠻子幹嘛?

2.五國伐齊之後燕國在齊地攻略失敗,趙國侵吞齊國原先在黃河以北的全部土地。不久收拾了燕國佔據了河間地區二十個左右的城池從而一躍成為大國。

而秦國雖然佔據了飛地陶郡,但反而成為魏國制衡秦國的籌碼。

3.上黨地區僅僅是地勢險要而己,只不過有五六萬戶人家而陶地就有十萬戶。對於秦國來說趙國即使贏得長平之戰只要能夠將趙國削弱到臨界線下,齊燕魏就會惡狗互食。

4.秦國有一千萬人,趙國才不到五百萬人。

6樓:楊焱

因為趙括的操作實在是太智障了

上任十天不到被圍

這時候一般人肯定會拼死突圍啊,秦王擔心不增兵白起還頂不住。

然而,呵呵,來攻秦壘,欲出,壁堅不得入,就地駐壘,以待救至以待救至就很靈性(_ )

7樓:哲思者

其實我感覺,趙國之所以沒有擊敗秦國。是因為胡服騎射改革大範圍的對軍事進行的改革,但對其他的改革較少,也就說他是有片面性的,並不像秦國的商鞅變法那麼的全面和徹底。

另外,長平之戰本至少就是兩個大國的國力之爭,其他的五國不會摻和,因為趙強,秦強,不管哪個被消弱了,對他們都是有益的。

至於趙括跟白起之比,我認為趙國真的耗不住,還不如拼一把,當時整個趙國可能想的就這個意思,所以他才會去拼,而當時數得上號的人都傾向於防守。只有乙個父親是趙奢這種曾經擊敗國秦國的人。而且這個人以極高的軍事述說能力,給趙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且還是激進派。

所以不派他派誰到那裡繼續打進攻,國力不行,所以便賭上國運了。

至於秦國,我覺得秦國並沒有堵上多大的國運。他賭了沒有,他肯定是賭了的,因為這種戰略性的戰爭,必然是會賭上一些國運的,但我相信,就算他敗了,他的國運也消耗不了多少,因為還是最本質的問題,趙國之所以沒有完全的恢復過來,是因為他本身的改革是偏向軍事的,而秦國的改革是較為全面的。所以,就算秦國損失這一部分的國運,他還有辦法補救,但是給趙國了打擊就是毀滅性的。

8樓:景華

所謂戰略決戰,簡單說,就是,賭國家的命運,賭軍隊的命運。這個「賭」字啊,很不好聽,可又找不出乙個更恰切的字來代替它,就是這麼一回事,「啪」的一下,押上去咯!正是因為如此,事情臨到了面前,又禁不住心撲撲地跳,哪有這個道理呀,心跳的什麼呢?

我們不怕燃燒,我們不怕白熱化,我們不怕燙著這裡、燙著那裡,我們的手,不能發抖哇!

9樓:瓦特阿爾海姆

看了前面幾個問題回答,覺得他們都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並沒有給出答案。這個問題是可以直接回答的。

我就說說自己的看法。

首先,秦王是不是在賭國運?當然是了,不僅他在賭,趙王也在賭。長平之戰是戰略決戰,趙國全國動員,秦國就算沒有全國動員,也絕對拿出了總兵源的七成以上,對抗乙個胡服騎射改革後的趙國,秦國不可能不上心。

我們不妨考慮下雙方戰敗的結果,當然,趙國的下場已經出來了,趙國耗盡了所有的戰略力量,基本只能處於防禦階段,胡服騎射的成果消耗殆盡。

秦國呢?有人說秦國可以多扛幾次這樣的戰役,我覺得不行,首先,兵員的損失短期內不可解決,秦國就算國力強大,也需要時間重組秦國鐵騎,秦國戰敗最直觀的結果就是一路退回函谷關,將商鞅變法以來的領土成果,和國力積攢基本耗光,幾代秦國君王的努力就此白費。

首先,秦國的優勢在於家底子要強於趙國,趙國改革時間畢竟短,成果還尚有限。

第二,秦國有更強的軍事紀律和傳統,在歷次對趙國的戰鬥中體現出了優於趙軍的戰鬥力,歷次趙軍和秦軍作戰中,趙軍在趙奢的領導下取得過重大勝利,但多數時間秦軍仍然佔據優勢。

第三,秦國強悍的威名給其餘五國造成了心理陰影,加上坐看戰爭結局的心態,使之在戰役早期沒有參與到決戰。

第四,秦國將領指揮得當,首當其衝是戰神武安君白起,但是趙國此時也是人才濟濟的狀態,藺相如和廉頗的將相和,李牧守邊,趙奢雖然去世了但是他給秦國留下的傷口還在。所以秦國用了手段讓趙括來做對手,可謂妙啊。

趙括給安上紙上談兵的名頭是有失偏頗的,畢竟他第一次自己領兵就遇上了這樣的戰略決戰,名將的成長是需要戰役的鍛鍊的,你讓炮兵剛畢業的拿破崙直接去指揮奧斯特里茨戰役,恐怕他也吃不消。趙括在此前是展現過軍事頭腦的,只是有點莽,年輕人嘛。

秦國選中趙括,第一趙括是激進派,主張進攻,而長平誰防守,誰就有主場優勢,這是第一。第二,趙括有他父親的威名,讓他領兵是比較順理成章的。第三,趙括確實還對大規模兵團作戰的指揮甚至是戰役指揮都缺乏經驗。

而秦國暗地裡換人,白起秘密接管指揮權,直接讓雙方將領對比發生了顯著變化,久經沙場的白起和第一次自己領兵的趙括,不提了不提了。

秦王敢賭,首先是這場賭局遲早得賭,秦趙之間必然有一次決戰,不是長平就得在其他地方,其次,時間也拖不下去了,幾十萬大軍對峙三年,秦國國力耗空了,趙國也不行了,如果撤軍,臉面上過不去,強秦居然怕了,這對趙國來說不亞於一場勝利。其次這三年對峙就單消耗了國力而沒有取得戰略價值,得不償失。而現在將領有優勢,軍隊戰鬥力有優勢,軍隊人數有優勢,其他各國尚且不敢輕舉妄動的情況下,白起一定向秦王分析過軍事形勢,而且白起也一定有信心去打贏。

不如一輪梭哈,徹底解決趙國問題。

長平之戰伊始為什麼秦國選擇王齕而不是之前就在負責對韓作戰的白起?

孫德聰 可以看做是一種是戰略欺騙,畢竟 三將敘 裡就有這麼一段 平原君勸趙孝成王受馮亭,王曰 受之,秦兵必至,武安君必將,誰能當之者乎?對曰 澠池之會,臣察武安君小頭而面銳,瞳子白黑分明,視瞻不轉。小頭而面銳者,敢斷決也 瞳子白黑分明者,見事明也 視瞻不轉者,執志強也。可與持久,難與爭鋒。廉頗為人,...

長平之戰的時候,楚國為什麼沒有去抄秦國的後路?燕齊為什麼沒有去抄趙國的後路?

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 第一,長平乃至後續的邯鄲之戰秦國並不算壓老本。贏稷調動的主要是河內的資源。第二,那個把楚國祖墳燒了的 豎子 是偷偷上前線的。 江口洋介 長平之戰時,秦趙兩國的傾全國之力不是破罐子破摔,而是在保留預備軍和相應的守軍後的最大軍隊動員力。像是趙國駐守在晉陽和趙長城一線的精銳兵力都沒有抽...

為什麼大部分都覺得長平之戰中的趙括是個年輕人!!?

筆墨化青鋒 我看了下其他答案,我覺得題主很容易被大神們帶偏。這個東西我認為沒有那麼複雜,就是大部分人受到兒童啟蒙讀物的影響,在腦中固定了趙括很年輕這樣乙個思維,如長大後不做專門了解的話,這個思維就會根深蒂固在他腦中。所以在兒童啟蒙讀物設計裡面,就會有顯得趙括更年輕的設定,這個設定小孩子是很難分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