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的時候,楚國為什麼沒有去抄秦國的後路?燕齊為什麼沒有去抄趙國的後路?

時間 2021-05-12 03:09:39

1樓: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

第一,長平乃至後續的邯鄲之戰秦國並不算壓老本。贏稷調動的主要是河內的資源。

第二,那個把楚國祖墳燒了的「豎子」是偷偷上前線的。

2樓:江口洋介

長平之戰時,秦趙兩國的傾全國之力不是破罐子破摔,而是在保留預備軍和相應的守軍後的最大軍隊動員力。像是趙國駐守在晉陽和趙長城一線的精銳兵力都沒有抽調到長平之戰中而是參與數年後的邯鄲之戰。即使是兩戰後趙國實力早己崩潰,李牧仍憑藉趙國邊軍曾殲滅十萬秦軍。

按照日本武家傳統是抽調可調動的總兵力60%為國家最大軍隊動員力。而在先秦時代各國中這一比例應該更低,像淝水之戰時前秦符堅的十男抽一也是當時重新整合下的北方和巴蜀後的最大動員力,其有效動員力僅為1/3-1/2。所以趙國在長平慘敗不久仍然能組織有效的抵抗即邯鄲之戰。

雖然說是信陵君的八萬魏軍救了趙國的社稷,但是沒有平原君趙勝以死相博與組織的相當強大的防禦,趙國早垮了。

以鉅鹿之戰為例,前期是章邯的三十萬秦國邊軍精銳對陣復國不久的趙相張耳所屬少量兵力,因為趙國大部分軍隊在陳余手中。由於當時的城池不是很難攻破所以一般守軍必須要攻方的兵力的1/5-1/3,即張耳兵力為六至十萬人。估計當時趙國復國後兵力為二十萬人以上,而邯鄲之戰時略低於鉅鹿之戰總兵力為十五萬人以上,這一資料約等於當時齊國的總兵力或者魏國最大出動兵力。

所以大哥們打架,為了避免誤傷,像是齊、魏、燕、韓四個小弟最好躲遠點。至於楚國不久前喪失了包括首都圈郢鄢的整個江漢平原即秦南郡,楚三姓之兵約十幾萬人早己盡折戟黃沙。

3樓:離歌

這個就是其他四國想讓兩虎相爭,你說齊燕等國在長平之戰後趁勢打劫了嗎?我告訴你,有一傻子去了,那就是燕國。燕國想在趙國長平之戰、邯鄲之戰後,搶劫當時「勢弱」的趙國,結果被李牧所在的代地軍團和以廉頗為首的趙國主力軍團把自己家的首都都給圍了,結果燕王什麼都沒得到還賠了5座城池給趙國賠禮,你可以想想當時趙國兵力之盛,即使長平之戰後還是戰國七雄中的前三。

4樓:sola909

秦國還有恐怖的白起沒上場,韓楚魏都被白起打殘了,現在哪個敢去惹白起?這也是長平之戰一開始沒上白起的原因。白起一上大家就知道秦國要打決戰了,肯定抱團對抗。

王齕率軍進攻長平被當做秦趙間的區域性戰爭,其餘五國樂的看熱鬧。長平之戰後期白起領兵楚國趁機奪回一部分失地,可見白起的威懾力。

齊國剛被五國輪過,沒有力量進攻趙國,燕國倒是想,但是直到邯鄲之戰打完了才整頓好軍隊攻趙。。。。。。這空前絕後的動員能力!

5樓:雲光浮海

晉國滅後,秦後期與楚國長年通婚也算乙個原因吧!秦滅六國後唯有楚國沒搞大清洗留下一定反抗力量。搞的成功實現亡秦必楚的預言。

6樓:千里馳援李天霞

五國伐齊後趙國已成為東方六國一霸,長平之戰大家當然是樂呵樂呵的看著秦趙之間大傷元氣啦,沒想到趙國輸的那麼慘,秦國贏的那麼漂亮。

7樓:「已登出」

長平之戰時,列國大多是中立的。為什麼會這樣呢?

1.事先預想不到,趙使鄭朱已經入秦,秦、趙有媾和之跡象。

秦趙戰於長平,趙不勝,亡一都尉。趙王召樓昌與虞卿曰:「軍戰不勝,尉復死,寡人使束甲而趨之,何如?

」樓昌曰:「無益也,不如發重使為媾。」虞卿曰:

「昌言媾者,以為不媾軍必破也。而製媾者在秦。且王之論秦也,欲破趙之軍乎,不邪?

」王曰:「秦不遺餘力矣,必且欲破趙軍。」虞卿曰:

「王聽臣,發使出重寶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寶,必內吾使。趙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從,且必恐。如此,則媾乃可為也。

」趙王不聽,與平陽君為媾,發鄭朱入秦。秦內之。趙王召虞卿曰:

「寡人使平陽君為媾於秦,秦已內鄭朱矣,卿之為奚如?」虞卿對曰:「王不得媾,軍必破矣。

天下賀戰者皆在秦矣。鄭朱,貴人也,入秦,秦王與應侯必顯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趙為媾,必不救王。

秦知天下不救王,則媾不可得成也。應侯果顯鄭朱以示天下賀戰勝者,終不肯媾。長平大敗,遂圍邯鄲,為天下笑。

2.長平之戰時,有的國家傾向救趙,有的傾向於助秦。

王建立六年,秦攻趙,齊楚救之。秦計曰:「齊楚救趙,親則退兵,不親遂攻之。

」趙無食,請粟於齊,齊不聽。周子曰:「不如聽之以退秦兵,不聽則秦兵不卻,是秦之計中而齊楚之計過也。

且趙之於齊楚,扞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且救趙之務,宜若奉漏甕沃焦釜也。

夫救趙,高義也;卻秦兵,顯名也。義救亡國,威卻彊秦之兵,不務為此而務愛粟,為國計者過矣。」齊王弗聽。

秦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遂圍邯鄲。

注:長平之戰時,齊、楚可能有救趙之行動,然而未有下文。

長平之役,平都君說魏王曰:「王胡不為從?」魏王曰:

「秦許吾以垣雍。」平都君曰:「臣以垣雍為空割也。

」魏王曰:「何謂也?」平都君曰:

「秦、趙久相持於長平之下而無決,天下合於秦,則無趙;合於趙,則無秦。秦恐王之變也,故以垣雍餌王也。秦戰勝趙,王敢責垣雍之割乎?

」王曰:「不敢。」「秦戰不勝趙,王能令韓出垣雍之割乎?

」王曰:「不能。」「臣故曰:

垣雍,空割也。」魏王曰:「善。

」注:秦國許諾攻破韓、趙之後,割讓南韓垣雍給魏國,魏國於是轉為支援秦國。

3.長平之戰時,齊、魏有攻趙之舉動。

國子曰:「秦破馬服君之師,圍邯鄲。齊、魏亦佐秦伐邯鄲,齊取淄鼠,魏取伊是。

公子無忌為天下循便計,殺晉鄙,率魏兵以救邯鄲之圍,使秦弗有而失天下。是齊入於魏而救邯鄲之功也。……」

8樓:張德

根本原因在於秦國沒有戰略對手。力量遠不如想法重要。聯合做事需要有主心骨的,秦趙各為一方。

其他各國需要的最好結果是秦敗的情況下趙國也損失慘重。這個時機的把握,需要有乙個把秦國當作戰略對手的國家去組織。當初齊國就是這麼被它的戰略對手秦國抓住機會給打下去的。

秦國之後再沒有過戰略對手。

9樓:翟某某

風險大,能力差。

你放當時看不是很明顯嗎!強國哪那麼容易滅,當時哪個國家不打輸打贏過無數次?就算輸了,掐死乙個弱國也不難吧!

這兩個國家當時最強了,你去偷襲,萬一人家打著打著不打了呢?

坐山觀虎鬥才是對本國最有利的。

10樓:

卸腰,emmmm。。。當時只是對峙主力都還在,等他們打完了兩敗俱傷再趁火打劫失敗方不是更好嗎,風險小收益大,至於秦國贏了會開始統一六國之路是大部分當局者很難看清的,像聰明的燕國就知道長平之後趁趙國精壯死光舉國侵趙然後鄗代之戰。。。令人窒息的操作。

emmm。。。燕國優勢很大,燕國A了上去,燕國打出了GG。

11樓:積極的學習分子

如圖,長平之戰前的列國形勢。齊國被五國伐齊打廢了,燕國在長平之戰後對趙國趁火打劫結果被李牧反推了回去,南韓好不容易才禍水東流,不可能會參戰,魏國在華陽之戰就被徹底打得沒有進攻能力了。楚國,有能力干涉但是考烈王實在太菜膽子太小

12樓:鐵甲鋼板

因為昭襄王的手腕,非常隆重的接待了趙國的使團。並成功的讓其他各國駐咸陽的外使認為秦趙馬上就要握手言和了。各國得到訊息還有個時間差,都怕秦趙突然罷手把自己扔到火坑裡,所以就都沒敢動

長平之戰後期秦王為什麼敢賭國運?

SailorPrice 一方面,騎虎難下,這時候撤軍等於三年白打了 另外一方面,反間計湊效,趙括不負眾望地進入包圍圈甚至沒有作出有力抵抗,勝利在望 商君之不一道精神 秦昭王覺得無聊呀,前有宣太后穰候,後有白起戰神,Tm昭王除下壽命長點,感覺一無事處,所以昭王Tm的拼了,至於國運那還是不敢賭的,弱者才...

長平之戰伊始為什麼秦國選擇王齕而不是之前就在負責對韓作戰的白起?

孫德聰 可以看做是一種是戰略欺騙,畢竟 三將敘 裡就有這麼一段 平原君勸趙孝成王受馮亭,王曰 受之,秦兵必至,武安君必將,誰能當之者乎?對曰 澠池之會,臣察武安君小頭而面銳,瞳子白黑分明,視瞻不轉。小頭而面銳者,敢斷決也 瞳子白黑分明者,見事明也 視瞻不轉者,執志強也。可與持久,難與爭鋒。廉頗為人,...

長平之戰用廉頗為將趙國有沒有戰勝的可能?如果戰勝戰國形式會有什麼變化?

Eva Lau 長平之戰趙國不一定會輸,如果堅守廉頗戰術,秦國大概率撤兵。年輕的趙王在軍事和外交上均表現出了不成熟,趙國即便不贏,也完全可以不輸。首先要明白戰前兩國實力對比 秦趙兩國戰前均是軍事強國。秦國尚武,經過孝公商鞅變法,惠文王持續深入改革對外擴張,武王對外擴張 雖然很快就舉鼎去世了 昭襄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