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伊始為什麼秦國選擇王齕而不是之前就在負責對韓作戰的白起?

時間 2021-06-02 13:00:39

1樓:孫德聰

可以看做是一種是戰略欺騙,畢竟《三將敘》裡就有這麼一段:

平原君勸趙孝成王受馮亭,王曰:『受之,秦兵必至,武安君必將,誰能當之者乎?』對曰:

『澠池之會,臣察武安君小頭而面銳,瞳子白黑分明,視瞻不轉。小頭而面銳者,敢斷決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見事明也;視瞻不轉者,執志強也。可與持久,難與爭鋒。

廉頗為人,勇鷙而愛士,知難而忍恥,與之野戰則不如,持守足以當之。』王從其計。」

趙國接手上黨就已經做好白起帶人打過來的準備了。在對面下決心龜的情況下上不上白起沒什麼區別(我個人認為不上更好,畢竟即便是白起硬敲烏龜殼也會損失慘重),而且不上白起就給了趙王一種我能行的錯覺。

趙王可以接受自家軍隊在面對白起的時候龜縮,但是絕對接受不了面對別人的時候龜縮。因此換上了夸夸其談然而對了趙王胃口的趙括。

秦國在得知這個訊息的時候果斷換帥——結局我們都知道了。雖然臨陣換帥一般是兵家大忌,但是很明顯對於白起這個級別而言,沒有這種忌諱。。。

2樓:太初

題主了解一下范雎上位的原因、魏冉罷相的時間、白起上位的舉薦人和白起休戰的時間你就知道了……從範雎入秦助秦昭襄王集權,白起有9年年時間沒有領過兵

3樓:禁與千尋

外行路過強答,回答有錯見諒。

沒白起秦國就不打仗了?

第一,王齕很強,不弱,乃是戰國名將之一。實力不比白起差多少,長平戰場秦趙交戰,趙數敗,乃守,這幾次戰爭就是王齕為主將。白起雖然沒有敗仗,但是不代表,秦國其它將領都是打敗仗。

秦中國人才很多,還不至於沒了白起就不能幹活了。否則再如何秦王敢殺白起?能殺白起說明從心底裡,秦王認為你是能打仗,但是老子不缺能打仗的人,頂多多輸幾次而已。

長平最後上白起是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因為戰爭發展到秦國自己也無法控制的地步,對雙方來說都輸不起。

第二,長平之戰其實是一些列戰爭的延續,並不是一開始就決戰長平。也並不是一開始就演變成後來的兩國死磕。同時當時秦國已經開啟了擴張程序,其它地方也在打仗,打完了總得駐紮點人守著吧,總得有將領看著吧。

第三,假若沒有王齕的先期工作,白起也不一定會大勝,白起是乙個會利用自然地形的人,長平能大勝其中之一恰恰是趙括以為對方是王齕,假若換成對方知道是白起,要麼不大死守,要麼直接撤了,保命為大。其次就是一開始趙是以王齕為目標,因此覺得打不過別人總守得起吧,於是開始建造多重防禦工事,這個乙個消耗國力,乙個最後被白起利用實現了大包圓。如果一開始就是白起,那戰略就又變了。

要知道趙軍的守可是很牛叉的。要不是國力不濟又換了趙括,白起來了也只能乾瞪眼,白起是戰神不是神仙。否則早就滅了六國了。

這個就好比我們去遊戲廳打遊戲,如果一上來就是乙個大神,虐的你毫無還手之力,你可能立馬不大了,但是如果人家只是和你有點來去,那麼就會打來打去。甚至有些大神來了你都不要比,直接溜了。

至於沒有準備啥的,是不可能的,長平那塊地不是什麼康莊大道。屬於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型的。

4樓:古韻香沉

顯然秦王忌憚白起啊,不然後來也不會因為讒言就直接把白起殺了,這絕不是臨時起意,而是早有戒心了。

秦始皇對王翦也是這樣。王翦滅趙之後,秦始皇堅持用李信和蒙恬去滅楚,別說王翦,連他兒子王賁都不用。後來迫不得已才請王翦出山,王翦顯然也是吸取了白起的教訓,想辦法讓秦王消除戒心。

5樓:Current

秦昭襄王一開始沒想打,或者說是沒想這麼快就要和趙國打賭國之戰,最開始動機只是陳兵施壓,迫使趙國服個軟,乖乖交出上黨。結果趙國還真敢接招,派出了幾乎趙國的全部軍隊給予招架,收不住了,一場大戰在所難免,既然要贏,戰神白起自然要上了。白起妻子是趙中國人,一開始也是想讓白起避嫌,後來戰事艱難,不得不讓白起上了。

6樓:「已登出」

敢用嗎?

白起沒打之前,秦王就忌憚不已,要是再打贏了,這秦王的位置是不是要挪一挪,即便白起不想造反,秦王就不擔心有這種可能嗎?

長平之戰,也沒想到會變成一場持久戰,打到後面,為了確保勝利只能用白起了,因為輸不起。

後面白起要打邯鄲,秦王不讓,不就是怕白起脅滅國之功造反嗎?

7樓:薩埵紅

原因應該是後來的戰爭程序超出了秦國的預料。

在范雎給秦昭王的謀劃裡,南韓因為地緣位置重要,是秦國重點征服物件。秦國用兵次序,南韓是優先於趙國的。《史記·范睢蔡澤列傳》原話:

「今夫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王其欲霸,必親中國以為天下樞,以威楚、趙。楚彊則附趙,趙彊則附楚,楚、趙皆附,齊必懼矣。」即秦國征服天下,必須先征服韓魏,之後再對付楚趙;楚、趙都是強國,因此不能亂來,需設法二者各個擊破(楚強則聯趙,趙強則聯楚)。

范雎還說:「秦韓之地形,相錯如繡。秦之有韓也,譬如木之有蠹也,人之有心腹之病也。

天下無變則已,天下有變,其為秦患者孰大於韓乎?」因此南韓是必須打的,策略是:「王下兵而攻滎陽,則鞏、成皋之道不通;北斷太行之道,則上黨之師不下。

王一興兵而攻滎陽,則其國斷而為三。」威逼滎陽,北斷太行之道,腰斬南韓也是既定步驟。從當時的形勢看,秦國已有能力威逼滎陽。

而且這一地區除了南韓,還牽扯魏國、兩周利益,處理起來比較麻煩,難以短期內奏功。所以秦軍便按照既定謀劃轉攻南韓在今山西境內的領土。

從秦昭王四十二年(前265年)開始,秦國重點用兵於黃河以北,先拔韓少曲、高平,再破陘、汾;次年又轉攻韓南陽、太行道,絕之。上一年的軍事行動是為了廓清上黨郡以西的外圍地區,後一年行動則腰斬了南韓,阻隔了南韓本土與上黨郡的聯絡。

可以看出, 秦此時一直是把南韓作為主敵,尚沒有考慮與趙國攤牌(那要等攻取上黨,韓魏臣服以後)。白起指揮了攻韓之戰,在長平之戰的最初的日子裡,他的任務,應該是繼續鞏固占領野王、南陽之地,以確保對韓的腰斬不至於前功盡棄。在南韓已被腰斬的前提下,以主力壓迫南韓,以偏師收取上黨應該是件不難的事,所以讓王齕帶兵去就可以了。

本來這個想法是沒問題的,偏偏趙國摻和進來了。綜合《史記》《戰國策》相關記載來看,趙國參戰,絕對出乎所有人意外。如果不是韓上黨太守馮亭在絕境中為了促成三晉合縱,突然主動降趙,趙王又貪圖土地,趙國是不會主動摻和進來的。

從平都君趙豹反對接受的言論來看,趙國也沒有做好秦國大戰的準備。趙國出兵基本上是馮亭一時計起,趙王一時興起的產物。

如果按照當初范雎的謀劃,在攻取上黨後。接下來的步驟應是迫使元氣大傷的南韓臣服,再加兵於魏。對趙國動手還需要緩幾年。

但趙國驟然吞併上黨,威脅到了秦軍側背,無疑讓秦國之前的謀劃破功。這時候就需要跟趙國提前攤牌了(萬一人家趙國就是要主動找你決戰呢?)。

不過秦國並沒有被突然跳出來的趙國打亂陣腳, 依然按照與趙國決戰之前必先使韓魏臣服的思路開展外交工作,使韓魏保持中立,比如許以垣雍以賄賂魏王。白起這時候具體幹嘛,史書記載很不清楚,我猜想是繼續對南韓保持軍事壓迫,迫使南韓不重新加入戰爭。

注意一點,趙國也是強國。就算白起領兵,破趙也非易事,想想後來白起對付乙個沒什麼帶兵經驗的趙括,都需要費盡心機詐敗誘敵(之前白起可沒用過這招),需要秦王動員河內全部男丁支援前線,最後的圍殲戰也打了乙個多月,足見戰事艱難。更何況開展初期需要對付的是老謀深算的廉頗。

而後來趙王之所以換將,是因為長平相持三年,趙國糧草難以為繼,所以才啟用了主張速戰速決的趙括。開戰初期,廉頗跟白起相持個一年半載並非難事。總之秦國不大可能速戰速決。

此時秦國最怕的,是秦與趙相持長平之際,韓、趙、魏合縱(正像上黨太守馮亭所設想的那樣)對付秦國。所以與其不顧韓魏,貿然全力與趙國一搏,不如先安頓好韓魏,再讓白起出擊。

8樓:去海邊看晚霞

開始雙方就沒有想到會打這麼大。後來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最後變成舉國大戰。還有一點,你會在賭局一開始就把自己的底牌全部壓上嗎?

9樓:秦淮柳

我的猜測,白起畢竟是魏冉帶出來的,昭襄王有意扶植其他人摘桃子,以為這一戰只是一場區域性戰爭。

沒有料到戰爭公升級為超級規模,形勢所迫,所以才重新起用白起。

長平之戰的時候,楚國為什麼沒有去抄秦國的後路?燕齊為什麼沒有去抄趙國的後路?

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 第一,長平乃至後續的邯鄲之戰秦國並不算壓老本。贏稷調動的主要是河內的資源。第二,那個把楚國祖墳燒了的 豎子 是偷偷上前線的。 江口洋介 長平之戰時,秦趙兩國的傾全國之力不是破罐子破摔,而是在保留預備軍和相應的守軍後的最大軍隊動員力。像是趙國駐守在晉陽和趙長城一線的精銳兵力都沒有抽...

長平之戰後期秦王為什麼敢賭國運?

SailorPrice 一方面,騎虎難下,這時候撤軍等於三年白打了 另外一方面,反間計湊效,趙括不負眾望地進入包圍圈甚至沒有作出有力抵抗,勝利在望 商君之不一道精神 秦昭王覺得無聊呀,前有宣太后穰候,後有白起戰神,Tm昭王除下壽命長點,感覺一無事處,所以昭王Tm的拼了,至於國運那還是不敢賭的,弱者才...

為什麼大部分都覺得長平之戰中的趙括是個年輕人!!?

筆墨化青鋒 我看了下其他答案,我覺得題主很容易被大神們帶偏。這個東西我認為沒有那麼複雜,就是大部分人受到兒童啟蒙讀物的影響,在腦中固定了趙括很年輕這樣乙個思維,如長大後不做專門了解的話,這個思維就會根深蒂固在他腦中。所以在兒童啟蒙讀物設計裡面,就會有顯得趙括更年輕的設定,這個設定小孩子是很難分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