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春秋戰國諸侯動輒暴兵幾十萬而到了生產力遠遠發達明朝薩爾滸出個十二萬人都費勁?

時間 2021-05-05 21:21:11

1樓:無無

把戰國看成世界大戰,把秦國之流看成世界大戰中的軍國就完事,要不是世界大戰離現在才幾十年,大家肯定會質疑各國的動員能力,畢竟現在各國出個幾千兵都費勁。

2樓:李廣

幾十萬肯定是扯淡,我還看相關書認真研究過,後勤保障絕對撐不住,比如號稱殺神白起長平之戰乾掉40萬人,我覺得充其量四萬人,四十萬絕對扯淡

3樓:孫xx

因為勞務市場拉出來50個扛包的,和拉50個程式設計師。雖然都是五十人。

但是你還得給程式設計師發電腦不是。。。

難道你沒發現朝代末期起義很容易就滾成很多人,官兵平叛怎麼湊也湊不齊對等人數士兵。。

再者按現在思想戰國時期,國小都是秋收之後不幹活了,全家老小全拉出去打仗。。

後面一打就打好多年。還要不要吃飯了。農作物產出也沒什麼大幅度提公升。

都是攢夠了糧食打一波。。。後年領土面積越大。。裝備工藝越多。

邊境越長摩擦次數越多。能投送的兵力越少。

何況後期打仗都是玩易燃易爆物品的了

4樓:天瑞

戰國時期,幾乎男的都是戰鬥力,長平之戰後,趙國幾乎家家戴孝,隨著兵制的改革,到了明朝,只有一部分人去當兵,「兵」從戰國持兵器作戰的人,演變成為一種職業,從訓練到裝備都需要國家來承擔,這就意味著在戰國三個人就可以出一名士兵,到了明朝成了幾十人才可以供養乙個兵。

戰國時期,要滅乙個國家,要殺很多人,明朝時,只需要打敗國家的武裝力量就可以了,出現這種情況,不得不說是文化的問題,這也是趨勢,西方也是這個樣子。

古希臘到羅馬共和國滅亡,一直和中國戰國相同,國內的男子都是戰鬥力,再往後,到工業革命前期為止,陸軍的數量與國內人口比例也是呈現下降趨勢。

5樓:「已登出」

因為這個數字是參戰人員的數字,統計口徑不一樣。

春秋戰國是拿一支削尖的竹竿,能拉單輪車運糧的人都算是兵了。到了明朝,披堅執銳才能叫兵,裝備和技術不達標的叫民兵,一般不在防禦戰爭時還不如務農務工,前線養兵貴養不起非精銳部隊。

要注意中華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時間,生產工具從青銅到鐵到鋼是巨大飛躍,基建、科技、生產力和人口根本不在乙個層面上,只比較人頭數字沒有意義。

6樓:人話翻譯結構洞

7樓:芊芊

春秋沒有那麼多兵,東周列國志裡有詳細的記載。春秋五霸的出兵人數。齊桓公幾千人馬出動,已經是再諸侯驚天動地,嘆為觀止,到了楚莊王時期,已經翻了十倍不止。

書中開始不滿,後期越來越勞民傷財無義戰。

春秋早期的打仗,多數是貴族,士。兩邊兵車交錯,乙個回合,折回來乙個回合。老百姓被服兵役,多數是助威看熱鬧。

比如五十步笑百步。但那個時候逃跑,就跑幾十步,對方不能追。也沒那麼多兵器,有點像中世紀的歐洲騎士。

現在看春秋時期的戰爭,笑話不斷。但那個時候,就是這麼打仗。不過中國比歐洲騎士風度還早了一千多年。

但是到了春秋末期,戰國,已經逐步發展成為全民戰爭,越來越沒有底線。

8樓:今井在挨揍

1、戰國時期職業軍人很少,其中較出名的就是魏國的魏武卒。那時候是臨到戰時就徵兵,昨天你還是那鋤頭,今天就可能上戰場了。所以長平之戰白起坑殺40萬趙軍才被稱作殺光趙國青年勞動力一代。

而明代就步入了軍戶這個制度,屬於職業軍人。普通百姓不可能有資格上前線打仗。

2、古代戰爭比較容易誇張,每每號稱幾十萬大軍,你以為真是直接幾十萬人直接上前線刀對刀?誰都沒這個本事可以排程清楚,也許其中就有大半都是負責後勤線。秦國當年號稱幾十萬人去打南越,你以為真是幾十萬青壯士兵?

大部分都是普通民眾,六國遺民。古代戰爭一般都是幾萬人真打。

9樓:西堤

主要是明朝逃兵加欠餉太嚴重了。

具體可以看吳晗的兩篇文章:

《明代的軍兵》和《明初衛所制度之崩潰》

到了明朝中後期,衛所制度崩潰以後,大量採用僱傭兵,所以明朝後期拉不起隊伍了。

據明史記載,明初,成祖在北平附近可是放置了約八十萬大軍啊。

當時,永樂大帝北征,大軍路過北京西北的清河,據明人筆記記載,隊伍橫排就二十多里寬。

明朝京營,一衰於英宗土木堡之變,再衰於世宗朝,張居正主政時整頓衛所,稍有提振,到思宗時,京營徹底拉不起隊伍了。

10樓:赤足奔跑

可以參考一下當今世間格局,當今世界格局同春秋戰國時代是乙個狀態,兩次世界大戰,冷戰,暗戰,顏色革命,區域性戰爭。但當今世界在經濟,文化,軍事,民生,科技方面卻是最好的時期。春秋戰國時代是在幾百年的時間裡打了那麼一些的仗,並不是每時每刻都在打仗,各諸侯國有充足的時間和穩定的後方發展經濟,文化,軍事,民生,科技。

各諸侯國之間也在相互競爭的發展本國各方面的實力,當時的格局同現在的世界格局一樣,試想,如果地球統一,兩千年,世界會怎樣,人們的生活會比現在好嗎?競爭促進發展。

11樓:Magi

在東周時代,各國還有一些城邦國家的影子,發動戰爭時幾乎所有的青壯年都要上陣,所以人數自然龐大,再加上出征的路程一般不會特別遠,沿途有城鎮,也容易進行補給。

明代社會階層的分化很明顯,除了軍戶以外的平民不參與戰鬥,軍戶的組織管理也嚴重退化,因此發動不了太多的軍隊。與之相反,女真卻類似東周列國的狀態,所以十幾萬人的部族可以出六七萬軍隊,而近億人口的大國也只有八到十萬人而已。

12樓:keykow

春秋戰國時期是吞併策略,打仗不管死多少人,吞併了就勝了,打仗時間長。可能一家子吃吃喝喝走走停停,順便開一下荒,實際打仗沒幾下。明朝就定型了,不會外擴了,自己可以養活自己,正常人很少當兵。

而且人數都會有虛報。

13樓:山海經異獸圖

組織制度不一樣,組織腐化程度不一樣。就像二戰時各國列強幹仗,一暴兵就是數百萬上千萬的暴,一打就跨洲跨洋的打。而現在的生產力遠超二戰,為什麼維持幾萬人幹仗各國都叫苦連天?

14樓:沉默雲層

成本,成本,成本!

春秋時出一丁成軍,給一袋糧;明末籤一丁,給銀子。

春秋時普通士兵的理想,餓不死就是勝利;明末時普通士兵的理想,有錢下館子,有錢泡妞,有錢置產業,有錢娶老婆,有錢給老婆買脂粉首飾,給女兒置嫁妝……

其實不用春秋那麼遠,拿明初對比明末,一目了然了。明初一軍月公尺五斗,明末就算最窮的邊軍,月餉七錢,還不算月公尺。越富越怕死,越窮越能打。歷代通病。

15樓:

寫個回答,只怕百年後,90年代裁軍百萬都要被人質疑了。生產力低下,人力成本低於生產資料成本,用人力堆砌是再正常不過的,前十年,乙個工人小時工資6塊的時候,展覽圈有句話:結構盡量簡單,細節盡量複雜就這麼來的,現在看看完全反過來了。

16樓:Yue Liao

春秋戰國沒有動輒暴兵幾十萬。統一戰爭時期秦國暴兵極限是機動兵力六十萬。

先秦到漢初,主要兵員都是徵發的義務兵,兵農合一,訓練程度低,戰鬥力一般,職業軍隊比例很低。漢初(大約漢文帝景帝時期)開始擴充北軍(朝廷直屬職業化軍隊),到漢武帝時期職業化機動兵力應該大約10萬騎兵(漠北之戰衛霍統10萬騎,後面負責轉運輜重的數十萬步卒應該是徵發的為主;李廣利後來是六萬騎七萬步兵,無法確定當時步兵職業化程度;騎兵比步兵難養)。三國時期,赤壁之戰時周瑜計算曹操兵力極限大約20萬;諸葛亮北伐時5-10萬(諸葛亮拿命換來的效率)。

職業化軍隊和徵發的民夫,戰鬥力不是乙個概念。職業化軍隊對付民夫大軍,以一敵十可以說不值一書。(長平之戰趙軍死活衝不過秦軍堵後門的萬把人,也許就是趙軍後方幾乎全是民夫的輜重部隊對上職業軍隊比重很高的秦軍精銳)

戰場越遠,後勤壓力越大。後勤本身也是由消耗的。大軍團提公升部隊規模,後勤壓力指數級上公升。

17樓:趙沙

春秋戰國時期是徵兵制,常備兵很少,遇到大戰才徵兵,而且政權建設到了基層,鄉,村都被國家有效控制。明朝末期基本上是募兵制,而明朝又是出了名的窮朝廷,稅都收不上來,自然沒錢養兵了

18樓:阿蘇拉烤串

古代史書上記載的數字,實際一般最少減半,減三分之二也不過分,比如史書記載一場戰爭動員了20萬人,實際可能也就十萬人左右,而在這十萬人中,真正的作戰部隊,撐死五萬人,剩下的都是服務軍隊的平民勞力。

19樓:昆林

看你怎麼統計嘍,是只算戰兵還是算輔兵,還是把民夫都算上。

淮海戰役華東中原野戰軍共出兵60萬,這都是實打實的精銳戰兵,如果在古代肯定還要加上500萬支前民夫,合稱600萬大軍。

20樓:老實人

人在死亡的壓力之下,能夠爆發出驚人的力量,國家也是如此的。戰國時代打到最後,連秦國這種純軍事化的國家都誕生了,經常打個幾十萬兵的戰爭又有什麼大不了的。

像秦國乙個國家的老百姓平時只幹兩件事,乙個是種田,乙個就是打戰或者是準備打戰,哦,還有乙個是生孩子。全國的老百姓上上下下都如此,人類歷史上幾乎沒有這型別的國家。能夠誕生這種怪物型國家的時代,本來就是乙個非正常的時代,打個幾十萬的戰爭本是理所當然的。

21樓:哦啦

應該要算上後勤人員,秦滅楚60萬,60萬不單單是作戰兵還有後勤徭役,實際作戰人員可能也就10來萬。如果是長期持久戰那各郡縣趕到的後勤徭役可能數目就更大了。乙個500萬人口的國家出個15萬兵和45萬人次的後勤不是很正常嗎?

這還是秦生產力低了不然爆兵更大。你算了戰場上士兵的長度,可是後面跨度整個國家幅度的後勤卻沒看到。古時候作戰只有少量常備兵,到戰爭是才動員也就是徵發徭役,一部分徭役稍微培訓下上戰場,一部分徭役專門做運輸,糧倉糧不夠了,還會去地方徵收,由各地再徵發徭役派送,這些人把物資運到前線。

如果運氣好前線不缺人,他們可以返程,運氣不好就得留下補充兵源,或者輪替長久歸的,再或者更慘填護城河,修壁壘,挖暗道,製造器械。這些算在60萬無可厚非。

當年北統南,獨輪車縱橫千里也沒人忘記,只是現在我們不會把他歸類為兵力了。明朝也是同理,明有乙個軍戶的制度,軍籍世代為軍籍,給與田產,農閒操練。戰爭中正面戰場只由軍籍徵調,正規軍啊,所謂兵力也只算這部分能戰人員,後勤已不計入兵力。

幾十萬的差距只是演算法不一樣,其實人還是那麼多人

22樓:heweiycl

朝陽和海淀互毆,打贏了分對方的房子,分分鐘上百萬的規模。

朝陽想揍鐵嶺?打贏了分鐵嶺的房子,沒公路沒鐵路,能湊出5000人不?

補更一下

海淀和朝陽人口密集經濟發達,距離近,交通方便,獲勝後收益也大,願意拿命一搏的大有人在。而鐵嶺相隔遙遠,人口稀少,經濟落後,獲勝收益也小。即使朝陽勝算更大,但要千山萬水跑到鐵嶺這辛苦很多人是吃不了的。

畢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怕苦是排在前的。

同樣是諸侯割據 王(皇)權衰微,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一直擴張版圖,中後期的神羅疆域不斷縮小?

就我有限的知識來試著回答一下 神羅存在著兩個趨勢,乙個是邦國化,乙個是碎片化,這兩者達成了平衡,放在法國大革命前夜的神羅地圖來看就很明顯了,一半是巴伐利亞 薩克森這樣中等規模的邦國,一半是大大小小的帝國城市 主教領地 騎士領地之類的帝國等級。保護帝國等級不被邦國侵吞,在神羅改革之後的時間裡是有法可依...

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霸主的稱號有什麼規律嗎?

在 逸周書 諡法解 中,有這樣的解釋 經緯天地曰文。成其道。道德博聞曰文。無不知。學勤好問曰文。不恥下問。慈惠愛民曰文。惠以成政。愍民惠禮曰文。惠而有禮。賜民爵位曰文。與同公升。綏柔士民曰德。安民以居,安士以事。諫爭不威曰德。不以威拒諫。剛彊直理曰武。剛無慾,強不屈。懷忠恕,正曲直。威彊敵德曰武。與...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國都,考古未發現有記載的方正 中軸對稱的都城形制,而是形態各異的不規則平面?

鄭莊公 要建成方正 對稱的樣式,必須進行大量的拆遷和平整土地,這都要花很多銀子。當然,野蠻拆遷也可以。如果不想花錢,又不想野蠻拆遷,就只能見縫插針地建。除非都城是建在荒無人煙的空地上的,這個時候不需要拆遷,平整一下土地就可以建成方正 對稱的樣式。 螺旋真理 1.中國最早的中軸線對稱修建的城市是臨漳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