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性情剛烈?

時間 2021-05-14 09:58:44

1樓:英倫

這個問題讓我聯想到「為什麼高畫素手機普及之後,就沒人拍到野人和水怪了」。

你看看跟春秋戰國差不多同時期的《希臘羅馬名人傳》、《羅馬史》、《羅馬國史大綱》等書,西方世界這一時期重義輕利、捨生取義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到了帝國時代,驕奢淫逸、禮壞樂崩。到了中世紀,除了幾個道德模範,基本都是男盜女娼了。

其實變的不是人,而是史,確切說是歷史記錄者的態度和傾向。古希臘、古羅馬前期乃至於西周和春秋早期是城邦社會,相對而言,活動範圍小、活動空間固定。這造成的結果就是類似於農村的熟人社會——但同時因其相對先進又顯得高逼格。

這就使他們既優越感強烈,又十分在意名聲。所以記錄者更願意記述和宣傳能夠凸顯道德純潔的案例。精神文明相對於物質文明的階段性優勢,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這一趨勢。

這樣流傳下的事蹟就讓我們感覺古人特別一根筋、認死理,起到了樹立典型的教化作用。

當然也可以從另一方面理解,那就是「倖存者偏差」,也就是說古人都是捨生取義的,但在殘酷的生存競爭中,道德楷模因為底線比較高,性格比較剛烈,更容易死於非命,活下來和傳承下的都是比較圓滑的人群。古羅馬的《變形記》講的大概就是這麼個事。對此,我保留意見。

2樓:

生死觀的問題。

從上古時期的兩世觀,到引入佛教後的三世觀,再到引入唯物主義的一世觀,中國文化中的生死觀念的變遷,極大的影響了整個社會。

兩世觀,指的是人們相信死亡是生活的另一種延續——人死以後,會和已經去世的列祖列宗一樣,在另乙個地方繼續生活。這種觀念的起源難以確考,但長期存在著,體現為人們以各種方式祭祀紀念列祖列宗,宗廟成為諸侯家國的標誌。哪怕西方,也有「英靈」這樣的類似觀念。

另外,在現代社會,「去見馬克思」的調侃同樣體現了這一觀念。

在這種兩世觀的影響下,人們普遍相信,人死以後要去見列祖列宗細數生平功過如兒時,也會被後人評判是否有資格與先祖英靈並列而供奉祭祀。因此,死亡並不那麼可怕,死亡之後被先祖和後人同時唾棄才可怕。

三世觀大體上是佛教引入後蔚為流行的。當然,兩世觀並不是直到那時仍絕對統治著人心,子不語鬼神,「逝者無反期,既朽無生理」都讓人對死亡的結局既恐懼又疑惑,有人求長生不死,有人接受佛教的三世觀,但能身體力行前者的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雜糅了兩世觀中的先祖英靈觀念和佛教觀念中的鬼神超度、極樂世界之說,既祭祀祖先,又遠鬼神。

如今的唯物主義實際上是一世觀,觀念是活在當下,把死後視為一片虛無,當然把生命看得無比重要,也就無法理解「何顏見列祖列宗」的觀念。

為什麼經常聽說春秋戰國時期那些不惜命的人?

久作無端客 祝聃射周王肩,不惜王命,商臣逼父自殺,不惜父命 石碏大義滅親,不惜子命,吳起殺妻求將,不惜妻命 鄭伯克段於鄢,不惜弟命,晉室曲沃代翼,不惜親命 晉國下宮之難,不惜卿命,龐涓妒賢嫉能,不惜友命 白起坑殺降卒,不惜人命,野人岐下食馬,不惜畜命 管仲臨陣脫逃,不惜軍命 狗頭 申生自殺,二子乘舟...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實力排行?

昼間鳴 戰國各國勢力的巔峰時期 驟減名的文章 知乎https zhuanlan p 40668787 月明如昔 其他國家沒有研究過,基本一直比較喜歡楚國,對於楚國研究很多,楚武王率先稱王,稱雄江南,楚成王破宋儼然霸主之姿 齊恆已死,晉文未出之際,楚成王其實也算霸主 其後到了莊王,雄才偉略,霸主當之無...

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蘇秦輸給了張儀?

稚者 蘇秦輸了,輸給的不是張儀,而是人心 張儀贏了,利用的不只是人心,還有時代 這場仗已經打了太久了 蘇秦採用的是合縱 說是聯合,實則一盤散沙 數十萬大軍扣關攻秦 沒有乙個人願意做先鋒 戰敗後第乙個想到的是薅隊友羊毛 人心之險惡可見一斑 而張儀的連橫 無疑是將人性利用到了極致 短視,自私,貪婪 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