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春秋戰國就有了印章,卻在北宋才發明活字印刷術?

時間 2021-05-31 19:15:12

1樓:燈火闌珊

活字印刷要有印字的模組、紙張、墨,春秋有印章,但紙還沒出現,直到西漢才有紙,東漢蔡倫改進後,才讓紙大規模普及成為可能。漢字經秦漢演變,歷魏晉南北朝,經蔡邕、王羲之、褚遂良、顏真卿等成為適於書寫的文體。文化的大規模普及,在唐宋科舉制確立後,加速,書籍需求量大增,客觀要求快速印書的低成本方法。

2樓:

唐朝中期以前中國經學世家、門閥士族等壟斷了學問,他們並不需要大量同質化的書籍,更不希望書籍普及。當時平民知識分子尚未崛起,即使搞科舉門閥出身的人佔比仍然很大,活字印刷術沒太強的需求,自然不會有太大利益在其中,所以沒人會去孜孜不倦地往那個方向鑽研。

唐朝中期以後,平民知識分子比例增大,開始有木刻印刷書籍,現在考古發掘文物很多。當時是先把整篇文章刻在木頭上,然後印刷,相比於抄寫已經進步了。唐末印刷的佛經,五代時印刷的儒家五經等都是整版印刷技術的產物。

到了宋代,舊有的門閥士族在唐末混戰中滅亡了大部分,宋朝開科取士取的多是平民知識分子了,而且考的是文章而非詩詞了,這時候大量同質化的書籍更加強烈,整版印刷太費功夫,活字印刷潛在利益大,就應需求而生了。

總之,隨著社會整體對同質化書籍的需求量增加,抄寫-整版木刻印刷-活字印刷的技術演變完成了。具體的效率比較和機械工作原理,就得專業人士分析了。

3樓:趙泠

印刷技術的發展不是從印章到活字這樣的突然進化。歷史上實際的演變過程是印章->漢代的摹印和拓印->唐代的雕版印刷->宋代的活字印刷,改進是有漫長的過程的。而且技術跟實際需求是有關聯的,在唐以前需要印刷的文章數量和要印的次數都是相當有限的,刻一套固定模板就可以用很久。

到了宋代,需要印的文章和次數都大大增加了,就顯現出雕版印刷費時占地的缺點。畢昇的活字印刷在印量少的時候並不比雕版印刷便利,在印量很大之後才顯示出優點,在更古老的年代並不具有優勢。遠至秦始皇的時候就已經有人嘗試過用木刻印章組合起來在陶器上印四十字的詔書,但並沒有推廣。

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蘇秦輸給了張儀?

稚者 蘇秦輸了,輸給的不是張儀,而是人心 張儀贏了,利用的不只是人心,還有時代 這場仗已經打了太久了 蘇秦採用的是合縱 說是聯合,實則一盤散沙 數十萬大軍扣關攻秦 沒有乙個人願意做先鋒 戰敗後第乙個想到的是薅隊友羊毛 人心之險惡可見一斑 而張儀的連橫 無疑是將人性利用到了極致 短視,自私,貪婪 為了...

為什麼春秋戰國期間沒有農民起義?

大閘蟹 自耕農階級在春秋戰國之交剛剛出現,作為乙個階層,還沒有覺醒,彼此生活在君主的統治下,對自己的地位和應確保的權力不懂,也沒有形成乙個普遍的社會常識。春秋戰國時代國仇重於家恨,民眾個人意識不強,兵農一體,漫長的戰爭使各國之間的農民互相憎恨,加上國家規模比較小,戰爭比較頻繁,沒有機會也沒有時間使農...

為什麼說西周森嚴的等級秩序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瓦解?

再看你一眼 各國的情況不太相同,不過烈度雖然不一,但是總得來說,還是為了調動社會的動員能力,最大程度打贏戰爭。戰國和春秋最大的不同,應該首先是出現了大規模的吞併戰爭,為了維持戰爭,打贏戰爭,國家必須調動所有能調動的一切力量,春秋時代那種求和不占領的方式不見了,最少也要割地,這樣,客卿,客將的就會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