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宋朝沒有定都長安?

時間 2021-05-10 11:39:54

1樓:tata

趙匡胤據說當時已經準備遷往西都洛陽,有人還認為他還有遷都長安的考慮。但是他突然掛了。

不過即使趙匡胤不死,也不太會真的去長安。秦漢到唐朝定都關中的優點是關中四面都是險隘,易於防守。中間沃野千里,生產力發達。處在黃河上游,一旦天下有變可以輕鬆順遊而下擊潰叛軍。

這裡有三個假設:1. 四面險隘;2. 生產力發達;3. 叛軍在中原。而到宋代之後,這三個假設都不成立了。

首先,關中的西邊和北邊其實是沒有什麼天險的。唐之前以為天險是因為這些地方被游牧民族占領,而那時候的游牧民族戰鬥力遠遠不如中原。等到唐晚期,游牧民族的戰鬥力猛增,關中的西北兩邊威脅非常大。

因此關中不再安全了。至於為啥說游牧騎兵突然變厲害了,這個可以見史書中的戰例。漢代漢兵和游牧騎兵單人戰鬥力是5:

1,唐代大概1:1,到唐末已經變成1:100了。

其次,關中的生產力發達是在秦漢幾百年水利開發的基礎上的。等到唐末戰亂,關中人口凋敝,這些水利設施大多毀壞了。這樣關中的生產力極大下降,已經不可能養活數量龐大的宋朝軍隊了。

第三,關中主要針對的是中原的叛亂。而宋代因為趙匡胤的政策,中原武將(節度使)被徹底削弱,已經不可能掀起什麼風浪了。因此定都關中的意義已經不存在了。

2樓:

北宋初年長安的經濟、防衛形勢和地形交通是全面輸給洛陽的。因此這個問題裡,長安就不該出現。

再說洛陽:

北宋境內最好的都城選擇。易守難攻、位置居中,兼顧東西兩線。便於排程。

說開封交通發達的,其實忽視了開封過於依賴江淮水道,但對同樣富足的荊襄和川蜀聯絡不足,對北方最大軍事重鎮太原的支撐更是乏力,所以後來才需要乙個大名府(然而它遠沒起到太原的作用)。而太原作為東西兩線的前沿陣地,洛陽才是其大後方。

洛陽定都,至少騎兵絕不可能直擊都城。而汴梁作為交通要道而非首都的話,即使被襲擊也不會傷筋動骨,還很容易從關口出兵斷其退路,依靠長江水道,江東物資可以由湖北進中原。即使退還有川蜀。

強化西路用兵更易奪得產馬地……

上面答案說了:開封多年經營已成規模。但更關鍵的是軍權過於集中和權利內部遷都阻力吧。。

只是這一切的惡果直到「不管太原,卻管太學」和靖康恥才體現出來。

3樓:yuanxingli1119

北宋最好的都城是洛陽,北有太行黃河,西有潼關,東有虎牢,一旦北兵如寇還有緩衝的餘地,開封四戰之地,以人為牆不如山川之險,也不必養這麼多冗官冗兵,也節省了漕運費用,說白了,趙二私心自用。

4樓:墨跡

我想啊,唐朝以前的強大少數民族都在西北,從五代十國開始強大的少數民族都在東北。宋朝啊幽雲十六州都不是它的,最後的位置在河南自帶,北上是遼了,中間還隔一段,總之離遼距離剛好。邊疆通訊方便及時。

5樓:燁扉

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①汴梁地處中原腹地,有黃河天險之優勢。

②汴梁是前朝的首都,也是太祖發家之地。此政治優勢。

③唐末五代以來長安早已衰敗不堪,宮室等早已毀於戰火,宋廷不必勞民傷財。

④長安的戰略位置在當時是不合理的,想想附近的黨項,契丹,河湟的威脅等等。可參考唐代宗年間吐蕃攻占長安故事。

⑤北宋陵寢位於河南鞏義,一般陵寢之地離京城很近。(南宋皇陵地處紹興,離臨安很近。明十三陵就在京城附近。清皇陵在遵化,易縣,離京城也很近。)

6樓:Season

不太可能,政治往東經濟往南,這是大趨勢。宋朝有鑑於唐末之五代近200年軍閥混戰的教訓所以採取重文輕武、守內虛外,強幹弱枝的基本國策,必然面臨強大的外患,這種情況下長安靠近西、北游牧外患部族控制區。再就是隋朝統一天下之後政治中心已經開始東移,政治、經濟中心逐漸往東往南轉移;糧食運輸問題消耗太大,運輸不便,京杭大運河距離太遠,所以不太可能。

7樓:Mustafa Xia

與宋朝為何不建都於洛陽相似,先分析洛陽。

上面很多知友提到了趙光義的「在德不在險」,不過據分析,趙光義的真正打算是以下兩點:

都城的糧食要從南方經由水路運輸,開封就在運河邊上,且江南到開封的路程比到洛陽短;

趙匡胤以兵變起家,因此有宋一朝皇帝最忌諱的就是邊疆武官手握重兵掌握實權,開封四周皆為平原,洛陽則有山,守衛都城所需兵力大於建都洛陽所需兵力,有利於把主要兵力集中在皇帝周圍。

長安離運河更遠,而且地形與洛陽相似,守衛所需兵力也較少,再加上長安接近西夏前線,建都長安比建都洛陽更不實際。

8樓:

長安和關中已經衰敗了,遷都長安不現實。

但是遷都洛陽還是可行的。可惜最後沒實現。

開封和徐州一樣,是個兵站,適合作為攻擊出發的起點,而不是都城。

9樓:左之

第一,選擇都城首先要選擇發達的大城市。當時在北宋的統治範圍內,能稱的上是發達的大城市的有洛陽﹑長安﹑開封等。北宋一代共有四京,即東京開封府(今開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

四京中,東京為前代帝都,趙匡胤在此立國;西京為太祖的出生地,地理位置重要,曾為國都;南京為「藝祖肇基之地」,真宗大中祥符七年(2023年)建;仁宗慶曆二年(2023年),契丹聲言將入寇,呂夷簡建議「宜建都大名,示將親征以伐其謀」,因建北京。長安城經歷安史之亂早已滿目蒼痍,幾成廢城,且臨近契丹﹑西夏,作為都城顯然已經不合適。宋初有很多人主張遷都洛陽,大將李懷忠勸不要遷都:

「開封有汴渠之便,每年可運江淮糧食數百萬斛,京師兵將幾十萬人都要吃江淮糧食,您居住洛陽,到那裡去取江淮的糧食呢?」。

第二,開封地處華北平原,這裡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著名的產糧區,能就近為都城幾十萬人口提供一部分食糧,當然漕運江淮之糧佔大部分。

第三,繼承性原則。五代的梁﹑晉﹑漢﹑週都在開封定過都,雖然期間戰亂連連,作為都城的開封,當然是全國(至少是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北宋選擇其作為都城,可以直接利用它原來的物質基礎和社會基礎。

總之,從公元960年趙匡胤定都開封,到公元2023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在這百餘年間,許多震動全國的號令,都是從開封發出的。東京開封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京城規模巨大,人口眾多,經濟繁榮,交通發達,在國內是數一數二的,這也是開封最鼎盛歷史時期。

節選自:

北宋定都開封的幾個因素

10樓:徐行之

1.長安於唐末時被毀,五代又相繼定都於開封,未曾發展長安,長安若欲建都,需大量時間及錢財。注:

天祐元年(904年),朱溫脅迫唐昭宗遷都洛陽,「毀長安宮室百司及民間廬舍,取其材,浮渭沿河而下,長安自此遂丘墟矣」(注:《資治通鑑》卷264,昭宗天祐元年)

2.北宋以較和平方式奪得政權,為保持穩定,其時不宜做較大變革,故都城仍為開封乃是最佳選擇。

3.北宋建國時北方遼國以立,始終面臨軍事威脅,不得不維持大量軍隊,又恐軍士分散在地方引起叛亂,故全部集中於都城,因此都城負擔極重,須覓一水運優良(其時大宗貨物運輸以水運最佳)之地,長安顯然不在此列,唐代時大運河以洛陽為樞紐,全國貨物先集中於洛陽,再由洛陽運至長安,北宋時開封至洛陽段運河已荒廢(開封至洛陽段黃河並不能承擔水運任務),貨物到達洛陽已極為困難,更勿論長安。朝政穩定後,宋太祖曾欲遷都至洛陽,而終未實現,也與此原因密切相關

4.北宋最大威脅在正北方,又無山川之險(燕雲十六州在遼國手中),須部大量軍隊在其進攻方向之上,又上述北宋君主不敢另軍隊脫離自己視線,則軍隊需在此,都城也需在此

為什麼自從唐以後沒有王朝定都長安了?

朱元璋有定都西安的計畫 新中國也有定都時候西安也就差那麼幾票。很多答主都扯些有的沒的,但凡看到歷史趨勢,但是有沒有乾貨的全部是瞎扯。 唐朝之後很長時間,中國失去了對西北的控制權,尤其宋朝已經無力顧及西域,所以定都長安對他們沒什麼意義了。不過如今中國最大的問題還是在西北,尤其漢族人口持續減少,未來問題...

為什麼說華夏文明到宋朝就沒有了?

麒麟公子 華夏文明如果是指古典中華文明那的確是在宋朝就沒有了,準確的說是靖康之難,因為從此後華夏文明到目前就再也沒有崛起過。如果你說的華夏文明是指包括古典中華文明和近古新華文明的話,那華夏文明還有不過只是殭屍文明。要我來評華夏文明的話,他就是注重一的雙宗教文明,也就是本為有奶便是娘的母系儒教文明,但...

趙構為什麼沒有光復宋朝江山的雄心?

形右實左 換誰都沒有好吧?矬宋對皇權的教育體系是 能動嘴的堅決不動手,能躺平的堅決不勵志,外鬥堅決外行,內鬥堅決內行 沒辦法,上樑不正下樑歪,何況祖宗一百多年都搞不定的事,強迫讓子孫去完成本來就是耍流氓。 呵呵 完顏構是個傀儡,他已經被金兵嚇破膽了。當他是個王爺時能前往金營,可謂神武,而他再去金營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