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自從唐以後沒有王朝定都長安了?

時間 2021-05-08 17:12:46

1樓:

朱元璋有定都西安的計畫

新中國也有定都時候西安也就差那麼幾票。

很多答主都扯些有的沒的,但凡看到歷史趨勢,但是有沒有乾貨的全部是瞎扯。

2樓:

唐朝之後很長時間,中國失去了對西北的控制權,尤其宋朝已經無力顧及西域,所以定都長安對他們沒什麼意義了。不過如今中國最大的問題還是在西北,尤其漢族人口持續減少,未來問題會很大

3樓:望雲山景

1、氣候變化,戰火之後關中再也恢復不過來了。關於氣候的變化,參見竺可楨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

2、其它地方的開發,比如江南,致使關中力量佔全國的權重降低,不足以爭霸天下。

3、東北的併入,致使西安在全國版圖中的位置不如從前重要,無法兼顧全域性。

4、京杭大運河的開鑿,使得北京的交通運輸遠超西安,可以集全國力量匯聚於京師。

5、元、清北方異族入主中原,對於他們而言,北京顯然是乙個更好的選擇,進可攻,退可守。長期作為首都建設之後,又會反過來加強這一屬性。

6、外部威脅的方向性變化,元、清都自東北方來,而且兩度入主中原,足以說明其危險性。在古代為防備軍權對皇權的威脅,天子守國門是最好的選擇。

綜上,北京顯然是最優選。

4樓:宮卿

長安和洛陽是古代中國建都朝代最多、最為著名的兩大古都。長安歷史上總共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西周、秦、西漢、新、東漢(末年)、西晉(末年)、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

而洛陽在建都朝代數量上略遜一籌,共有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孝文帝之後)、隋(煬帝)、唐(包括武周)、後梁、後唐九個朝代。如果對以上這些朝代進行分析的話,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在西安建都的朝代中屬於全國性王朝並且統治時間較長的有西周、秦、西漢、隋、唐,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屬於地方性王朝,新莽時期全國分崩離析,群雄並起,統一名存實亡。

東漢末年,董卓挾持漢獻帝遷都長安,期間山東地區限於混戰,五年後,獻帝出長安東走,長安已化作一片焦土。西晉末年,洛陽被十六國之一的劉漢攻陷,晉愍帝即位於長安,三年後西晉即徹底滅亡。以上兩個時期,都可以看作原先建都於洛陽的政權避難長安、苟延殘喘,所以持續時間很短,只是名義上的統一王朝。

洛陽,統一的全國性政權為東漢,和隋唐的一部分時期,其中隋大部分時間政治中心在東都洛陽,唐朝時長安洛陽為東西兩京,皇帝常常往來於兩京之間,武周時改洛陽為神都,正式定為都城。從整體上看,定都於長安的全國統一政權的數量遠遠大於洛陽,但是在很多朝代中,洛陽常常扮演了長安的陪都的角色。

在古代中國,決定乙個都城地點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地理位置、山川形勢等自然因素,也包括經濟、文化等人文因素。首先,筆者從自然條件分析長安和洛陽建都各自的優勢。

長安地處偏西,位於內地和邊疆的交界處,而洛陽居天下之中,四通八達,在交通便利上洛陽占有優勢。而長安居關中之地,東有崤函天險,南有武關、西有散關、北有蕭關,易守難攻,一旦東方出現變亂,便可以坐鎮長安,進可攻,退可守。並且,西漢、隋唐都在北方和西北方面臨匈奴、突厥那樣強大的草原民族的威脅,長安靠近邊疆,是鏈結內地與西域的紐帶,時經營西域、反擊草原民族的重要基地。

秦漢時期,觀眾就修建了鄭國渠、白渠、六輔渠等水利設施,使該地沃野千里,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供養大批脫離生產的軍隊和官吏。但關中地區人口的過度集中,造成了當地自然環境的逐步惡化,再加上政治中心在戰亂之際又常常淪為主戰場。最後,長安的經濟優勢終於一去不復返。

到了唐朝,長安城達到鼎盛,但關中卻常鬧飢荒,糧食已經不敷食用,皇帝常常帶著大臣不遠千里去東都洛陽就食。

洛陽所在的伊洛谷地較為狹小,山東的經濟中心並非在此,洛陽一帶的農業生產並不十分發達。但洛陽居天下之中的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成為它最大的優勢。前面已經提到,隋唐時,中國的經濟中心已經開始脫節。

當時主要糧食產區是黃河下游的山東地區和江淮一帶,京都的糧食嚴重依賴兩地的轉運。隋煬帝時開鑿大運河,永濟渠和通濟渠分別以洛陽為中心分別向東北和東南延伸。洛陽成為大運河的中樞和全國最大的糧食集散中心。

隋代在洛陽建設有含嘉倉和洛口倉這兩大糧倉,糧食到唐朝貞觀年間都未用完。如果把糧食從洛陽再運往長安,不僅要多走一千多里路程,而且在三門峽一帶,常常出現船隻傾覆的事故。解決這個困難最簡便易行的方法就是遷都洛陽。

隋煬帝在位期間大多數時間都駐留在東都洛陽,洛陽取代大興城成為實際的都城。唐朝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政治中心在長安和洛陽間頻繁變遷。但是,受到西北邊患的牽制,長安作為都城的時間遠遠長於洛陽。

洛陽控制東部,但離西北過於遙遠,對突發事件無法及時反應。並且唐朝後期藩鎮割據,洛陽位於四戰之地,和平年代的優勢在戰時反而變成劣勢。所以,隋唐時期的長安和洛陽,乙個以政治軍事立都,山河環繞,易守難攻,向東有居高臨下之勢,向西可以打通西域,作為防備草原民族的緩衝區;另乙個以交通經濟立都,四通八達,天下之中,有漕運之利。

唐末至五代,政治中心由長安遷至洛陽,又從洛陽遷至開封,一方面反映了中原王朝邊防線內收縮的趨勢,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政權對東南財賦的依賴性大大增強。在大運河改道後,開封成了新的航運中心。北宋初年,宋太祖曾計畫先遷都洛陽,再遷至長安,但由於北宋實行強幹弱枝的方針,在開封集中全國一半的禁軍,全部依賴大運河轉運糧草。

此時長安和洛陽都已衰敗,原先的優勢大多蕩然無存,無法容納數量巨大的人口,遷都只好作罷。在古代社會後期,西北邊患逐漸被來自東北邊患取代,中原政權的的都城開始東移,扼守由北向南的交通要道,以有利於邊防,例如明朝定都於北京。這使得長安和洛陽永遠失去了作為都城的資格。

除了這些因素外,王朝的政治需求也是決定定都地點的因素。西周定都鎬京,關中時周族的發源地,十分適合他們的農耕經濟,周成王時修築洛邑為陪都,號成周,是為了了監視和震懾商朝的移民,控制東方領地。秦朝統一後,沿用了原先的首都,國祚短暫,未能來得及考慮都城遷移的問題。

西漢最初定都於洛陽,後婁敬進諫,力陳關中的險要和富庶。西漢最終定都關中,除了以上原因,還因為在東方分封了大量的諸侯王國,定都長安可以隨時撲滅可能的叛亂。東漢光武帝起兵於河北,南下攻取洛陽後再四面出擊,平定天下,劉秀的功臣勛貴大都為南陽豪強,東漢政權依賴於豪強的支援,洛陽也位於他們的根據地。

但東漢仍把長安視作東都,大多數皇帝每年都必須渠長安拜謁祖宗陵寢。但東漢時期,長安地位的下降不可避免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對邊疆的控制力減弱,羌人叛亂至東漢滅亡仍未徹底鎮壓下去,三輔一帶成為內遷戎狄的居住地,到五胡亂華的時期,關中胡人與漢人的比例已經失衡。

曹操的政治中心在控制河北和河東的要地——鄴城,到曹丕即位時,選擇已廢棄多年的洛陽為都城,主要時因為洛陽靠近南方,便於對吳國用兵。前秦由氐族建立,氐族長期居住于川陝隴交界一帶,在關中也有相當大的人口規模,前秦定都長安也與靠近祖先所居之地有關。北魏孝文帝南遷,目的地也是有鄴城改為洛陽,同樣有洛陽位置靠南,便於對南朝用兵。

並且,洛陽作為傳統的漢族王朝的古都,在漢人中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和歸屬感。定都洛陽,北魏既能有效拉攏漢族,又可以以中華的正統自居,顯示孝文帝全面漢化的決心。北周、隋、唐的建立者出身關隴軍功貴族,關中是他們傳統的根據地。

唐朝建立初始,就有關隴士族、山東士族和寒門的爭鬥。武則天大力任用出身山東的官吏,打壓關隴士族,把都城由長安遷至洛陽,降低長安的政治地位,避免受到牽制。

所以,整體上看,長安的優勢在於地形,洛陽的優勢在於交通。建都於長安的典型性朝代,如西漢、唐朝成為了中國古代最輝煌、最具國際影響力的王朝。長安地處西北,位於與草原民族征戰的前線。

定都長安也成為外向型朝代的標誌。而洛陽,地處中原正中,遠離邊疆,王朝的施政重點放在內地,在開疆拓土方面往往建樹不大。

5樓:zhen-liang

漢代,唐代中中國人口經濟集中在陝西,以後出現新農作物,耕作方法讓人口增加出現出現在其他地方,陝西成為中中國人口經濟的少數,當然還是和以前一樣的多,自然無法成為首都了

6樓:腳步賢

中國古代的首都遷移的大致趨勢是由西往東、由北往南再折往北方。首都選址一般要是從經濟、政治、軍事3個方面來綜合考量。

一、經濟。首都需要龐大的經濟腹地來支撐龐大的人口、軍隊以及官僚的日常開銷。秦漢時期的關中經濟在全國的比重極高,從司馬遷說說就可以看出端倪:

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雄厚的經濟實力是秦漢定都長安的經濟基礎。秦漢之後中國經濟中心逐漸往東往南偏移,中國的經濟重心已經移到了江南地區,從而導致稅賦重心移到了江南。

關東地區距離江南很近,方便稅賦運輸。

二、政治。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是可以分離的,比如隋唐時期關東經濟崛起,洛陽、揚州的繁華程度不遜色於京師長安。但長安越來越依賴與東南聯絡的漕運,難以承受江南賦稅中斷的後果,安史之亂之後唐王朝藩鎮只要使通往關中的漕運停運一段時間,朝廷就會承受極高的壓力。

再加上唐朝末年至五代之後的戰亂波壞,長安被毀,關中破敗,漕運失修,關中再也無成為首都的可能性,政治中心東移。

三、軍事。隋唐時期帝國的軍事壓力方向開始由西北轉向東北。東北游牧民族契丹、女真先後興起,造成的後果就是東北的軍事壓力加大。

這時北京作為通往中原腹地、連線農牧板塊的戰略價值增高,這也是明清將首度定到北京的重要原因之一。

7樓:Edward Green

坊間還有一傳言,二王爭霸。乙個說,我不行,咱倆聯合起來抵抗外人。另乙個說,那好,我先收拾你,再對外。

結果倆小伙把後者摁到長安了,說來,咱倆聊聊理想。再後來理想統一了一切。大家都為了理想奮鬥,成王敗寇,事成之後,由於自古以來的避諱,大多數也就不同意建都西安了。

後來倆小伙其中之一的陵園就在我們學校旁邊,至今沒有進去祭奠過,略有遺憾。

8樓:林康

自周秦漢唐的輝煌歷史沉澱在關中以來,天下君王應該是無不希望定都西安,以此來表示自己中原正統君主之位。然而,歷史的發展總是多種原因交織,沒法像我們打帝國時代一樣,派一堆農民去挑地方造個城鎮中心這麼簡單。

簡單理一下後幾朝定都情況:

宋朝

趙匡胤之所以定都開封,並不是因為一時心血來潮或者多方調研,而是因為他繼承的是五代時期的後周王朝,而後周王朝的都城就是開封。

畢竟這是拋棄西安的開端,就說遠一點,五代開始於朱溫廢掉了唐哀帝,篡唐建立了大樑國,史稱「後梁」,定都開封。當時之所以定都開封,主要是因為長安已經在唐末戰亂中被毀滅殆盡,長時間沒法回覆元氣,而開封在唐朝作為漕運渠邊的二線城市,發展的還不錯,並且在唐末抵禦叛亂時進行了擴建和加固,在戰亂中儲存完好,可以繼續使用,於是形成了後來的開封府雛形。五代幾十年間雖然王朝不斷更迭,但開封府一直被作為中原的核心都城捂著好好開發。

趙匡胤接下這個盤也是順其自然。

至於南宋,呵呵,都是淚。

元朝

並沒有打算在中原待,馬背才是真愛,so。

明朝

史料有記載,朱元璋穩住陣腳的時候也是很不情願定都南京,私心還是在孕育漢唐之盛的千年古都西安。但是由於當年北方元朝殘餘勢力沒有散盡,包括關中在內的西北地區也還有割據殘黨,所以朱元璋2023年先在南京稱帝,把江山穩住先。

2023年,陝西平定了,大概是小情懷又躁動了起來,定都之事再次被提上議程,西安、應天(南京)、汴梁、北平、臨濠(今安徽鳳陽,朱元璋老家)幾地紛紛上榜。

臨濠:這個純屬私心,pass。

北平:雖然可以抵禦外族,鎮守北方,但還是有私心,想把北平給朱棣留著繼續讓他當燕王,pass。

汴梁:也就是開封,跟五代長安一樣,也被蹂躪差不多,沒法用了,pass。(由於南京靠南了,當年打算效仿前朝拿汴梁做兩都,也就是說與南京相對的北京,最初是戴在汴梁頭上哦~)

西安:明朝都建國20多年了,朱元璋仍舊在2023年派太子朱標巡視西安,考察建都的可能,可見情懷之深,考察結果不知何如,總之太子回來之後沒多久便染病歸西,遷都的事情就再也沒提起過。

待到後來燕王朱棣篡位稱帝後,也是心虛,本來就是非正當渠道上位,又是客場,於是索性直接遷都到了自己的大本營北平,改名北京。

清朝

咱也不撒,當然直接吃現成的咯。

曾經的劇情發展是能在後世分析出個所以然,作為即將統領中原的封建君王,西安在他們的心中一直是個皇權聖地,定都的時候怎麼也得把西安考慮上,才算告訴自己是要稱帝而不是一方割據。只不過開國不易,百廢待興,開國皇帝們常理上都要選乙個趕快能用的地方作為新都城,所以他們也只能按自己手裡的牌面來決定歷史的程序罷了。

為什麼宋朝沒有定都長安?

tata 趙匡胤據說當時已經準備遷往西都洛陽,有人還認為他還有遷都長安的考慮。但是他突然掛了。不過即使趙匡胤不死,也不太會真的去長安。秦漢到唐朝定都關中的優點是關中四面都是險隘,易於防守。中間沃野千里,生產力發達。處在黃河上游,一旦天下有變可以輕鬆順遊而下擊潰叛軍。這裡有三個假設 1.四面險隘 2....

為什麼騰訊遊戲自從LOL以後再無端遊精品?

NoNNus 到了現在,中國反動派只能提出所謂 以數量對質量 的辦法來和新文化對抗,就是說,反動派有的是錢,雖然拿不出好東西,但是可以拚命出得多。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一九四二年五月 https www.marxists.org chinese maozedong marxist.org chi...

為什麼李唐會被世家大族嫌棄,之前的王朝可沒聽說過嫌棄聯姻的,為什麼?

Alex 其實一直有聯姻的,高祖開始每代都不少。比方鄭家就連續尚了N位公主。至於為什麼嫌棄,史書也說的很明白 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 李唐皇室自個心裡葉門清,高宗皇帝就專門讓有司糾聞公主悖禮的事,但貌似沒什麼用。德宗皇帝還專門給公主定了出適儀制。宣宗皇帝管公主很嚴就說過一句話 我怪士大夫家不欲與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