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經濟優勢為什麼沒有轉化為軍事優勢?

時間 2021-06-06 08:04:09

1樓:李巨集睿

農耕文明的問題就是,先進文明與落後文明差距是教科文衛奢侈品這種軟實力,沒法體現在軍事科技這類硬實力上產生吊打效應…反而落後文明天然成長環境惡劣,化民為兵效率高一些。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經濟實力的確會對戰鬥力有幫助,訓練良好且戰鬥意志相當的兩個同重量級不同國家的戰士對抗,裝備好的大宋一般會勝利。

但是的但是,宋朝不是古典軍事帝國,類似漢朝那樣,隨便來個郡守都能吊打烏桓的,它的政治體制決定了只能將最精銳的力量禁軍放在開封附近,其它地方只能是渣渣了

2樓:飛騰

宋朝的經濟優勢是相對的,更多的指的是經濟總量。由於人口基數多,總量大,所以顯得經濟繁榮。但是平均到每人不見得有優勢,甚至是劣勢。

比如北方遼金西夏蒙古,每戶100隻羊,幾十匹馬,幾頭牛,遼闊草原隨便畜牧放養,中原的農戶每人幾十畝地,還要精耕細作,到底誰更富有?其實也很難說。那漢朝唐朝也是這塊地,怎麼人家真是像開掛了一樣的征服統治廣大的周邊蠻荒,因為宋朝的立國之本是重文抑武,從開國杯酒釋兵權期起就壓制武將,抑制軍事發展,理想目的是不想重蹈唐代後期的藩鎮割據之亂。

但過猶不及,搞得自己真是虛弱,飽受北方游牧民族和各政權的欺辱掠奪!本來軍事就是需要國家大力支援的,需要武將士兵奮勇爭先,你不讓大家去開疆拓土,建功立業,舞刀弄槍,何談軍事優勢,連軍事平衡都很難保持。所以有宋一代的歷史,給人的印象就是飽受屈辱欺侮,這與宋朝統治階級的政治站位和選擇有關,那就是以文統武,以文治武,文在武上,多發軍費,事倍功微。

文人估計在理論上可以了解戰爭。但實際上在軍事鬥爭中不膽怯就不錯了。文人治武的作用,宋朝的整個歷史已經給出了回答。

那就是積文積弱。不過歷史也是要感謝宋朝的,因為他們重文抑武的社會實驗失敗了,所以宋朝以後的元明清各代,沒人敢學他們,要麼是跟他們不是一路人,以游牧民族的馬背精神為主。要麼是象明朝就不敢學了。

所以宋以後的中國很少看到重文輕武和以文統武的政治選擇。在這一點上我們的感謝宋朝,它的失敗警醒和挽救了中國的陽剛正氣。

3樓:

經濟優勢轉化為軍事優勢

需要乙個順暢的資源轉化制度

這方面宋朝有它的缺陷

第一是軍政理念

宋朝有感於五代十國的刀光劍影

制定了虛外守內以文製武的「祖宗之法」

這個目的是很好的

也的確實現了經濟的繁榮實現了所謂「經濟優勢」

但是凡事有利者即有弊端

宋朝這一套政策削弱了國家的軍事能力

邊鎮駑鈍孱弱禁軍兵將生疏

打起仗來君主猜忌統帥遙相節制監軍掣肘

使得宋軍本來尚可的戰鬥力大打折扣

第二是軍事短板

這就是先天不足了

首先是失去幽雲十六州屏障

宋朝始終無法解決這兩個巨大的缺陷

周世宗與宋太宗均在幽雲功虧一簣令人扼腕

其次是失去河套甘隴缺乏軍馬

這個相當於在工業時代沒有裝甲兵……

第三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進化

北宋面對的游牧民族已經今非昔比

它們既有游牧民族的作戰優勢

又有長期漢化後建立的完善的國家體制

處於草原文明對陣農耕文明的巔峰時期

宋朝遇到這樣的對手

的確也是很無奈

軍政關係不順先天軍事不足游牧民族強大

這三大因素

導致宋朝始終無法把經濟優勢轉化為軍事優勢

4樓:zhyuli

所謂」宋朝經濟佔優勢「需要說明兩點

1 僅限於北宋

2 僅和遼或者西夏一家對比,佔優勢

搞清楚了這兩條,就可以回答博主的問題了,答案可能出乎意料,和文明水平的對比有關

宋朝之前,中原王朝相對於北方游牧政權的經濟優勢確實非常厲害,主要就是」農業文明「對」游牧文明「,很多人都論證過了,農業文明的經濟積累要比游牧文明積累大多的,所以相對文明水平也要高很多,軍事作為文明的一部分,從戰略上說,自然也是農業文明厲害。

具體到農業文明如何遏制游牧文明,其實很簡單,只要讓游牧文明不能穩定的占領農耕區,長期下去(其實一般也就十幾或者幾十年),北方游牧帝國不管表面如何能打,直接內卷崩潰...... 這就是為啥漢朝對匈奴,唐朝對北方強權必須經營西域,修築長城的道理

但是北宋就比較倒霉了,遼佔據了燕雲十六州,西夏佔據了河西走廊這些穩定的農業區,變成了比較穩定的,農業-畜牧混合帝國,而且農業還佔了主導地位,這樣遼和西夏就變成非常穩定的農業文明,宋帝國再也不能依靠前朝,那種靠爭奪農業區,促進北方游牧帝國內捲的方式摧毀遼或者西夏。 當然宋帝國也不是沒嘗試過,宋太宗就看到了這一點,宋朝如果能夠摧毀遼帝國再燕雲十六州的穩定統治,那也行就可以把契丹人打回原型...... 可惜,沒有成功,或者說太遲了

對西夏也一樣,至少在王韶的《平戎策》之前,宋和西夏主要在邊境爭奪,戰略意義相當有限,反而靡費巨資....... 但王韶的辦法就厲害了,所謂」河湟攻略「戰略意義就是把戰爭引進西夏腹地,徹底破壞西夏國戰爭潛力,並在此基礎上,編織環西夏包圍圈——這個戰略相對比較成功,但是由於西夏文明水平高,凝聚力比較強,執行也非常艱難...... 如果完顏部沒有崛起,如果畫家同志稍微能幹一點......

也許就可以把西夏打回原形...... 可惜歷史不能假設......

5樓:

因為大慫沒有那麼多自耕農,沒有國有土地制度。佃農們的產出需要讓大地主們吃下去大半肉以後然後才輪到朝廷喝湯。而這些得利的大地主們既不需要給朝廷送子侄當兵交血稅,又不需要給朝廷送軍糧。

只需要讓自家子侄乖乖好好讀書當文官就好。這裡並不想說什麼重文輕武的國策影響。因為客觀事實已經存在。

6樓:superzhan

先說結論:防微杜漸造成矯枉過正帶來的必然結果。

北宋建立之初,趙匡胤就是以防弊之政作為立國之法(歷朝開國君主皆如此,總結前代得失,引以為鑑)。他運用這一原則「創業」,他的繼承人運用這一原則「垂統」。最常用的辦法就是牽制。

體現在軍事上,就是刻意抬高文官的地位,讓一些沒有實際造反能力的文官壓在將帥之上,防止「黃袍加身」之類的戲劇事件重演。在實際執行中,採用募兵制,讓軍隊職業、終身化,有利於吸收各類群體、防止軍隊譁變,但也客觀上造成戰鬥力下降;直接領兵的將帥無法參與軍政大計(軍隊調遣、戰略決策),決定軍政大計的樞密院手下又無一兵一卒,形成互相制約的態勢。此外,在將軍和士兵之間,駐軍與地方之間,通過屯戍和換防,使得「兵不知將,將不知兵」。

長此以往,宋朝軍隊的戰鬥力「積弱」不可避免了。以上。

7樓:亞基力

10個suv也打不過2個龍騎啊~

古代,農耕民族的軍事加點是不如游牧民族的.

像同時代的西夏,基本全民皆兵.300萬的人口,能湊出50萬軍隊.

和漢對抗的匈奴,人口也不過50~60萬.而漢朝人口3000萬.

游牧民族=敲鈴鐺後的民兵,農耕民族=造房子的農民.這樣就好理解了.

兵種屬性不同.

8樓:穎河王

只有變成美國或者羅馬形式的軍工複合體,才能把經濟優勢轉化為軍事優勢。封建時代由此可能性的只有大唐盛世時期,宋朝作為重文抑武的朝代,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的。

9樓:島海

經濟優勢不可能直接轉化為軍事優勢,最終要落實到科技優勢、軍事制度優勢等等具體方面上。大宋的確不缺錢,但是生產的剩餘完全被封建階級揮霍掉了,沒有轉化成科技突破的資本。

10樓:黃如一

你確定宋朝的經濟佔優勢?你把金軍的鐵甲和馬匹產量計入GDP了嗎?

其實在水網密布的江南,宋蒙大戰中蒙(元)軍在軍事上並無太大優勢,主要就是靠國力碾壓,把南宋經濟壓垮,最經典的戰役就是襄陽圍城,圍了六年,其實壓根兒沒攻下來,但南宋為了救援襄陽不斷往無底洞裡投入,最後一年南宋的物價漲了五倍,再也支援不起了,只好停援,襄陽投降,整個南宋的經濟崩潰,滅亡。

11樓:孫思齊

因為古代一副鐵甲可以用幾十年,而打造札甲片的手藝和打造農具的手藝不互通,也就是說,和平時期的鐵甲產能,是按照每年替換札甲片的百分之個位數準備的,你準備更多的會打造札甲片的鐵匠,他們也沒有用武之地,只是空耗銀兩,以真宗朝以來嫌養戰馬太貴、往民間發買的「省錢第一」傳統,宋朝是肯定不會養著這些鐵匠的。

然而戰端一起,一場戰敗的戰役就丟掉一年產量的鐵甲、幾場大敗以後全國鎧甲為之一空是非常正常的,宋朝再有錢,沒有夠多的會打札甲片的鐵匠,那就得等鐵匠慢慢帶徒弟、慢慢擴大產能補齊才行。

從仁宗朝的三場大敗,到2023年元豐五路伐夏西軍恢復戰略進攻能力(2023年築羅兀是區域性進攻,而且失敗了),宋朝花了整整四十年,按2023年王安石變法開始算也有十二年,從靖康恥到紹興十年北伐也是十年左右,在古代,經濟優勢轉化成生產力優勢再轉化成軍隊優勢的速度就這麼慢。

有哪些將自己缺陷轉化為 自己優勢的例子?

培訓師胡一夫 將最大的弱點變成最強的優勢 看似某方面的不足,會意外成就人的某種天賦。沒能成為一名出色的網球運動員,但派屈克 莫拉托格魯成為了一名頂尖的網球教練,他一手創立了法國最著名的莫拉托格魯網球學院 他接手培訓的職業球員,很多世界排名都發生了質的飛躍,例如巴格達蒂斯 傑瑞公尺 查迪 迪公尺特洛夫...

勢能轉化為動能的過程是什麼?

勢能太多了,有電勢能,水勢能,風勢能,重力勢能等,勢能是已經有做功的能力了,你從樓上丟乙個鐵球,鐵球並不需要你給它力就能做自由落體運動,這時重力勢能做功使小球產生了動能。 扮人夢馬.pc 物體由於具有做功的形勢而具有的能叫勢能。目前來說常見的勢能有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重力勢能 物體由於被舉高而具有的...

動能轉化為電能的原理是什麼

靈動之翼 動能轉化為電能,本質都是洛倫茲力。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導體切割磁感線。如圖。導體中存在自由的正負電荷,當它向右運動時,正電荷和負電荷都隨著導體向右移動,具有了向右的速度,於是受到洛倫茲力。正電荷洛倫茲力向上,負電荷洛倫茲力向下,於是正負電荷分開,導體內部產生電場,這就有了電能。而導體內電荷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