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自崛起至統一為何基本未向河西走廊地區擴張?

時間 2021-05-07 15:57:38

1樓:Magi

這個問題沒有足夠的史料可供研究,只能靠分析了:

已知冒頓單于曾在月氏當過質子,說明當時月氏比起匈奴來或許更強,或者實力相近。

後來的歷史也證明月氏人的武力並不弱。在被逐出故地之後還能征服阿富汗與北印度,建立強大的貴霜帝國。河西走廊北端可是他們世居之地,經營多年,不是那麼容易被攻克的。

秦國實力雖強,但贏了長平之戰也拿不下邯鄲。要想攻取月氏恐怕也未必能輕易如意。等到秦始皇吞併六國之際,匈奴也已經強大了起來,成為了秦國的邊患。

已知後來冒頓單于上位後首先打擊的就是月氏,那麼兩國或許本來就有著宿怨。秦國既然已經在跟匈奴作戰,那麼月氏作為秦國敵人的敵人,就應該是秦國的潛在盟友。同時跟周邊的兩個對立的強大勢力作戰未免不夠明智。

等吞併完六國,還占領匈奴的河套地區之後,秦國的疆域倒是空前龐大,然而還來不及消化利用這些領土,秦國就遭到了六國的反噬,又經趙高一通亂攪,終於力竭而盡。如果始皇不死,而匈奴又已敗落,那時也許月氏就會成為秦國戰車的下乙個目標了。

2樓:大力

向西就是現在有些專家所講的野蠻部落,如戎、狄這些。而現在的陝西扶風,武功一帶就是西周時期的周原,很多的諸侯國王見一下周王那是莫大榮幸!從西周時期的默默無聞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不可一世,其實秦人的崛起就是一種勵志史!

3樓:評論已刪除

即使是2023年的如今,

依然有提起新疆甘肅就是滿腦子沙漠的人。

我覺得不能太苛求古人,

換誰來也得優先往東邊的中原打,

往西打誰知道要吃多久沙子?

4樓:

中中國人,也就是那個時候華夏人,包括整個的戰國七雄,對河西走廊,以及河西走廊以西的地方都是一無所知的。在秦人眼裡,跟關中比起來,隴西往西地區真是……不說鳥不拉屎吧,至少秦人連拉屎都不想去。中中國人對隴西地區的了解還是在張騫通西域之後。

至於張騫為啥要通西域,是因為漢武帝聽說有個叫大月氏的部族,被匈奴人趕到西邊去了,他想要找到那個大月氏,聯合大月氏一起打匈奴。然後張騫奉命出使西方,沒想到聯絡大月氏沒成,倒把西域逛了個遍。回來後張騫把西域的事情跟漢武帝一講,漢武帝一聽,哎呀我擦,西域還有這麼好的地方,還有汗血寶馬。

來來來,小卓子小鄧子,去把我的驃騎將軍叫來,咱好好規劃一下經營西域的事情。相比之下,函谷關往東的地區,那真是流著奶與蜜之地啊。所以要換做是我,肯定想的也是先把關東這六頭肥豬吃掉再說。

5樓:曾天山

秦人沒有在河西走廊設立行政區,不代表秦人沒有到達過河西走廊。

實際上,秦人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進入河西走廊。在春秋時期的五霸時代,繼齊桓公西伐大夏後,秦穆公用由餘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左傳襄公十四年》記載:

「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於瓜州,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所以早在秦穆公的時代,還處於並不強大時期的秦人,其兵鋒已經至於河西走廊之上,甚至到達酒泉地區。

河西走廊與關隴地區,有著天然分界線,這就是甘肅天祝縣境內的烏鞘嶺。這條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高大雪山,造成了烏鞘嶺東西的實際地理分割。所以秦人是否跨過烏鞘嶺,不僅決定於軍事實力的條件,更重要的是經濟實力的條件。

是否有足夠的人力物力維持烏鞘嶺兩側的暢通管理,是比擴張更需要考慮的問題。秦人實行耕戰政策,軍力的擴大是急劇消耗經濟能力的。所以在沒有足夠的經濟條件,而在嶺南與桂林更容易征服的情況下,作出棄西向南的選擇是經過理性考慮的。

河西走廊之壁-烏鞘嶺

秦人的思維實際是先秦諸國中最為理性的,作出的決定往往是經過了多方面的考慮。對於秦人來說,可以控制烏鞘嶺東南側的令居之地,是最為理想的結果。而令居之地,無論是軍事戰略上,還是遠古文明傳承上,對秦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

6樓:司馬錯承

目標總是跟著需求走!秦人雖然與戎狄混雜,但是仍然是農耕民族!商鞅變法的核心——「耕」「戰」中的耕已經說明了問題。

在秦穆公時代受制於晉而無法挺進中原,到了戰國時期,面向中原發展是秦國的國策。中原地帶不僅僅是先進的生產力,肥沃的耕地,面向天下的交通樞紐,更是文明中心,輻射華夏。這是尊貴,地位,權力的集中區,更是文明體的靈魂所在地。

不可能放棄中原而仰慕蠻夷!

同時,戎狄的威脅遠不如中原山東諸侯大。秦國與戎狄鬥爭幾百年,已然找到了對付戎狄的手段,但是面對先進生產力的山東諸國,秦國不變法,不控制中原,一定會被精神文化上同化,秦國必亡!

攘外必先安內,不統一農耕區,華夏無力也無欲對外擴張。漢朝面臨的極大的匈奴威脅,必須斷匈奴右臂而征伐控制河西走廊。而河西走廊是農耕文明,高原文明,綠洲文明,草原游牧文明的混合區,前進基地,誰能控制河西,誰就能主導四大文明板塊的交融權。

對漢朝是生死攸關的必爭之地,而對於秦朝則是有待後來的戰略未來預徵地!

7樓:cycil

很簡單,自秦獻公歸國開始,秦國的國運就走上了雖時有波折,但總體噴薄向上的大趨勢,秦國東出本質上和魏齊楚垂涎淮泗是一樣的,對經濟發達地區的嚮往是共同的慾望。春秋時期的秦國也不是甘心霸西戎的,秦穆公費盡大半生心血,先後擁立三代晉國國君,所為者歸根結底還是想要東出融入華夏主流,最後向西開拓是沒辦法的辦法,屢戰屢敗後終於醒悟了,搞不定東邊那個巨無霸,只能等待天下有變了。

8樓:法蘭西的大哲學家

秦國的地理位置雖然位於西隅,但在思想上認同中原思想。中國最初是指中華國家,而中華國家的主體在於中原地區(比如河南,安徽北部,山東西部,山西南部,河北西南部。)秦國一直經營的是對付東方六國的策略,從西元前356年開始的商鞅變法就可以看出,秦的目標是一統六國。

再者,西元前771年,周平王遷都洛陽。將岐山以西地區賞賜給秦,並允許其建國。岐山以西地區只是包括西部犬戎部落而已,因此秦的目標在於建立並形成真正地國家體系。

河西走廊位於黃土高原西部,是與內蒙古高原的分界線。此處適合放牧,正好符合秦國的軍事需求。河西走廊外部,也就是河西走廊以西的地區,秦國並不了解也不知道。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沒有經商的人去過河西走廊以西的地區,而且秦國從商鞅變法後自給自足。司馬錯攻打巴蜀後,秦國可謂是糧倉漫溢。秦國沒有什麼可以尋求幫助的,在政治上,有東方六國的人才。

在經濟上,貨通東方六國。在軍事上,秦國有獨特的尚武精神。通過與西戎各部落作戰,提公升了作戰水平。

與北方匈奴作戰,秦國沒有失敗過。

這就是為什麼秦國不向河西走廊以西發展的原因。此答案僅限於個人觀點,如果有錯,希望指出。

9樓:王靖海

沒去過大西北,不過聽同學說和影視作品上看,自然條件可能算不上特別好。按道理塞上江南是個例外,不過似乎也沒有字面上描述的這麼富庶——西部地區確實沒去過,我這些全是聽說。

我知識比較窄,說點淺的吧:

先秦軍隊的攻擊範圍遠低於帝國時期,大致攻擊距離都是從乙個產糧區到另乙個產糧區,半徑大致是現代中國乙個地級市多一點,多數戰爭支援水運,少部分也有平原牛車運輸。

長平之戰比較扯,乙個小細流水運,乙個太行山山道,不過那場仗雙方的決策都有點怪……

秦國在戰國時期消滅過一些今陝北的蠻夷之國,趙國則消滅國今晉北的蠻夷之國,燕國能耐比較大,打到遼河地區了,不過本來旁邊就是渤海灣,遼河平原也是農耕地區,和那兩個不是一回事。

總之,先秦的兵制和戰爭模式看的話,進入大西北地區作戰至少和在內地不是一回事。

如果秦國崛起後的韓趙魏三國再度統一為晉國,能阻擋住強秦麼?

隴夏 魏國的武卒手裡握著南韓的利劍,騎著趙國的良駒。無敵的。三國兵馬加起來也算是百萬雄師了。外有黃河天險,內有太行。這是晉國的優勢。時候到了就度過黃河,沒能力是守著家底。至少秦國應該出不了函谷關了。找個時間變個法,把商鞅,吳起,樂毅,孫臏留住,信任李牧,廉頗,藺相如。憑藉南韓的三川郡挾天子以令諸侯。...

商鞅變法為秦國的大統一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但為什麼其他國家當時不效仿秦國呢?

郎中令 戰國時代,各個國家都在變法,魏國的李悝變法 南韓的申不害變法 楚國的吳起變法 趙國的胡服騎射 齊國的鄒忌變法 秦國的商鞅變法。這些變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唯一翻車的是燕國的子之變法,燕國短暫滅國。戰國最早的霸主是魏國 其次是楚國和齊國,南韓強盛時間極短,不到20年時間。秦國和趙國是後期...

如果秦武王沒有舉鼎而死,秦國會更早統一嗎?

李虹 舉鼎而死,說明這是個只靠蠻力的,如果舉完鼎居然沒死,那麼長平之戰可能會倒過來了 武王命令秦軍主動出擊,白起抗命,撤下白起換上他寵幸的大力士,然後被廉頗包了餃子 然後辛棄疾的詞就要改了 憑誰問,白起老矣,尚能飯否? 八斗 秦國之所以能夠在秦始皇的手上完成統一,完全是因為秦國歷代先王的努力。在歷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