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為秦國的大統一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但為什麼其他國家當時不效仿秦國呢?

時間 2021-05-05 19:58:43

1樓:郎中令

戰國時代,各個國家都在變法,魏國的李悝變法、南韓的申不害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趙國的胡服騎射、齊國的鄒忌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這些變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唯一翻車的是燕國的子之變法,燕國短暫滅國。戰國最早的霸主是魏國、其次是楚國和齊國,南韓強盛時間極短,不到20年時間。

秦國和趙國是後期的霸主

2樓:

根本原因是其他國家也就是山東六國沒有崤函之固,變法就好比螃蟹脫殼,越深層次的變法就好比螃蟹要脫掉越小的殼。對於乙個國家來說,革命與變法一樣是流血犧牲的!只不過乙個通常是橫屍百萬,血流千里而另乙個是伏屍兩具,血流十步的若干次上演加上可能的小規模的團戰,族滅。

所以說組織變法並不比籌備革命難,而且在變法過程中可以說是一段艱難的時光甚至於其受益者都熬不過去而中途放棄或妥協。

在歷史上其實六國也有相應改革變法,如楚國吳起變法,齊國鄒忌改革,南韓申不害變法,趙國胡服騎射,魏國李悝變法等五國或深或深對改革的嘗試。但是燕國燕王噲更為激進的嘗試卻引發著名的子之內亂,說明變法不是那麼好變的,其中牽涉到一大批權貴的利益分配甚至國外勢力。商君變法其實是有大背景的,在外是齊魏兩強相爭,在內是魏國奪取秦國大片土地,五萬魏武卒擊敗了五十萬秦軍的仇恨。

如果沒有這些外在條件變什麼法?較成功的吳起變法雖然說有一定外在條件但是楚國由於幅員遼寬而不思進取最後也鬱鬱而終。

3樓:景大狗

對於秦國變法的問題,我覺得在這裡一定要解釋清楚以下的重要前提:

戰國時期的史料,被秦、漢兩個朝代的各路史官、縱橫家嚴重篡改過,很多已經偏「演義」和「故事性」,而不是嚴謹的史書了。

這其中,秦朝的篡改目的主要是洗掉所有對秦國不利的記載,樹立起乙個秦國天下無敵,吊打六國的形象。

到了西漢,六國的史書確實也燒的不剩啥了,於是很多野史的史料出現,這其中往往有服務於各路縱橫家和計略愛好者的演義故事。

基於以上的種種原因,容易造成以下的定式思維:

因為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就「天下無敵,吊打六國」了,所以秦國的強大就是由於商鞅變法的緣故;反之六國的落後是因為沒有變法。變法之後的秦國「奮六世之餘烈」,統一天下只是時間的問題。

順著這個邏輯再進一步,那就是,六國只要也跟著變法,就足以和秦國抗衡,但是六國皆愚蠢頑固,所以全部被滅。

這個故事傳到後世,每當有當權者想「改革」或者「變法」的時候,就會拿出來講一遍,秦國變法前如何如何弱雞,變法後如何如何強大。這可是前車之鑑啊,咱們趕緊改革,就能赳赳老秦復我河山,強大自身,吊打敵人。

同學們,有沒有發現在這個故事被一再傳頌的時候,變得越來越簡單,越來越定式化?就變成了,只要如何如何,就一定能如何如何,如果不如何如何,就會被如何如何。

這種思維就跟美國的那一套「我們的制度是最好的」一樣。就是我們這一套制度在美國獲得了成功,那就代表在其它地方就一定能成功,我們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原因就是我們的制度是最好的不接受反駁。其它國家,無論是中美的墨西哥還是非洲的莫三鼻克,無論是伊拉克還是阿富汗,不好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用我們的制度,一旦用了我們的制度立馬就會變得一片祥和過上幸福生活。

這就是典型的「定式化思維」,這個理論潔白如同燈塔不容置疑,也不需要思考了,總之是最先進的沒錯了,足以讓你為之自豪。

聽上去很是那麼回事,但是再仔細想想就不那麼對勁。

秦國的強大跟變法有關係嗎?有,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六國沒有變法嗎?錯,六國之中每乙個國家都變了法,而且幾乎都早於或者和秦國同時期。

秦國變法只是因為商鞅嗎?不對,秦國從秦孝公的爺爺秦簡公時期已經開始變法了,商鞅是不斷變法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或者說是被孝公推出來的大號背鍋俠;得罪人的事都是他的,好處都是國君的。商鞅死後,秦國仍然在不斷變法,比如始皇帝時期的李斯就是變法的又乙個代表人物。

之所以不斷變法,也是為了跟上六國的潮流。秦國在始皇時期仍然模仿了很多魏國後期的變法思路

秦國變法的最徹底嗎?不對,其實沒有「最徹底」這種說法,秦國的變法是根據其國家特點而形成的,這一套耕戰的模式在商業發達的齊國就根本玩不轉

秦國最法制嗎最集權嗎?不對,秦國可以說是封君叛變最多的國家,就連變法的楷模商君最後都叛變了,而且還能再封地拉起一支軍隊和朝廷死磕

所以說,秦國的變法和「商鞅變法」不能劃等號,秦國和六國一樣都在不斷地結合國情在變法,而秦國之所以能統一六國,其原因很多,不止是因為變了其他國家都沒法變的法就所向無敵了。

4樓:沃金

在下認為秦能統一,變法只是表象,更多的是地利。秦國有崤函之固,秦嶺天險,這使得秦國能很大程度抵擋其他國家的進攻,從而保全自己。後期秦國吞併巴蜀,還在關中興修水利,兩個「天府」盡在秦國。

這使得秦國能擁有對外戰爭的資本,後期許多重大戰爭中,秦國都是靠著糧草補給上的優勢打贏的。

因此,秦國相較其他國家滅國風險較小,而且更容易從損失當中恢復,這是它能統一的根本原因。戰國時期列國都有變法,也都有自己強大的時期。魏國在戰國前期吊打六國,但國處四戰之地,終究扛不住。

變法是人為的,有很大的偶然性,吳起任西河守,商鞅任左庶長,以及他們實行各種富國強民的政策都是偶然。但是地利確實在很長時間內不會改變的,即使秦國沒變法也不會被滅國,他會一直等到變法的時機到來,但是六國沒有這個資本,一旦變法失敗就會滅亡。

秦國的滅國風險小於六國,即使時局不利也能閉關自守,立於不敗。所以它有時間等待商鞅、白起、始皇這些人才出現,帶著這個國家強大。但是六國的滅國風險較大,因此國內有人才時會風光一時,可一旦時局不利就會滅亡。

5樓:lliupeipei

科技視閾下的中國古代戰爭史_中國大學MOOC(慕課)第三章第三節,對這個問題有專門的論述。

補充一點。

根本原因,就是秦國的貴族太廢物,競爭不過其他國家的貴族。於是平民受了刺激出來搞政治。比如說法國的革命和瓷器國的革命也是同理。

此外,如果有人向白頭鷹國建議,學習秦國,統一地球。估計這人不是被當作笑料,就會被扔進某種醫院吧。好好的日子不過啦?

6樓:「已登出」

商鞅變法是在秦國變得法,而且商鞅變法只有在秦國才能成功,商鞅變法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兼備,商鞅本身就有才能,秦孝公慧眼識人,秦國落後百廢待興變法阻力小,反觀楚國吳起變法使得楚國暫時雄起,但是楚國公族勢力太大吳起變法最終結果是人亡政息,商鞅變法最終結果是人亡政未息。

7樓:小破音1

變法不是說變就變的。且不說變法需要和平的環境、國君的支援、支援新法的民眾、強毅的變法主持者…… 單單破壞利益既得者的利益這一條,就不得了了。

在分封制度下,那些利益既得者在乙個國家內都是有封地的,封地就是乙個小國家,有地有兵有錢有勢力。變法破壞了他們的利益,這些人聯合起來造反怎麼辦?退一萬步來講,不造反了,殺掉主持變法的大臣總可以吧?

比如吳起在楚國變法,楚國的貴族在楚王的葬禮上把吳起和死去的楚王射成了篩子……

在宗法制下,利益的既得者是誰?國君的叔伯兄弟二大爺,對國家有功之臣及其後代…… 在近代,蔣經國在上海的金融改革為啥最後搞不下去了? 同樣的道理,不是想不想的問題,而是能不能。

認識到需要變法是乙個問題,認識到了,想不想變法又是乙個問題,想變法了,能不能又是乙個問題……

8樓:我就是這麼猛

秦國立國時間短,貴族的勢力比較小,而其他諸侯國貴族勢力比較強。變法圖強中軍功制度就是對貴族權利的打擊。君不見秦孝公死後,秦國上上下下對商鞅恨成什麼樣子,非要用五馬分屍這種昂貴的懲罰措施。

秦國統一天下的原因除了商鞅變法還有什麼?

adam86546853 地理位置優越,函谷關即可當東面三晉,南面楚國政治混亂無力攻秦,北方義渠遊游勇散兵 四代秦王勵精圖治,謹小慎微,廣納賢才,國強民富獎罰分明戰亂法制嚴酷優越,實行軍功制,底層上公升渠道透明說白了其實還是制度好再加上幾個君王都比較積極向上,制度延續性好,其他國家基本朝令夕改,君王...

如果秦國崛起後的韓趙魏三國再度統一為晉國,能阻擋住強秦麼?

隴夏 魏國的武卒手裡握著南韓的利劍,騎著趙國的良駒。無敵的。三國兵馬加起來也算是百萬雄師了。外有黃河天險,內有太行。這是晉國的優勢。時候到了就度過黃河,沒能力是守著家底。至少秦國應該出不了函谷關了。找個時間變個法,把商鞅,吳起,樂毅,孫臏留住,信任李牧,廉頗,藺相如。憑藉南韓的三川郡挾天子以令諸侯。...

《火影忍者》談談鳴人,櫻為沒有在一起的原因?

chengdongshao 只有鳴櫻互動是良性的,平等的。佐助其實沒資格得到小櫻的愛情和鳴人的友情。不過鳴人粉好像喜歡雛田的多,小櫻粉更喜歡佐助的多。為了市場作者做出妥協了。 兩人之所以沒在一起最大的原因就在於 鳴人雖然大大咧咧但他是個心裡有b數的人 早年間鳴人喜歡小櫻有一定的喜歡在 但說白了和佐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