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統一天下的原因除了商鞅變法還有什麼?

時間 2021-05-11 22:28:20

1樓:adam86546853

地理位置優越,函谷關即可當東面三晉,南面楚國政治混亂無力攻秦,北方義渠遊游勇散兵

四代秦王勵精圖治,謹小慎微,廣納賢才,國強民富獎罰分明戰亂法制嚴酷優越,實行軍功制,底層上公升渠道透明說白了其實還是制度好再加上幾個君王都比較積極向上,制度延續性好,其他國家基本朝令夕改,君王又懂的籠絡人心,重視人才,國富民強統一也是早晚的事。

2樓:正則

又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了

是人才,和明君

有人談到地理因素,這就是看不清本質,地理優勢是由人發揮出來的,金山銀山鐵山變不成國力,你得用得好。

先說秦國關中平原,你以為沃野千里是白來的?沒有鄭國渠,關中多少土地都是鹽鹼地?旱的時候旱死,澇的時候澇死,一年到頭顆粒無收。

鄭國渠怎麼來的,南韓送水工鄭國入秦,還美其名曰:水工疲秦計。講道理,像秦國這麼有魄力,舉國之力修渠的,還真沒有別個。

再說巴蜀兩國,請注意,在中國的歷史上,水域是不斷變遷的,戰國的時候,巴蜀可不是天府之國,是除了楚國震澤湖之外,整個華夏大地水患最嚴重的地方,而且還是蠻夷之地,不服管教,都是像我這種土著人。加之易守難攻,進兵巴蜀,山東六國都覺得秦國腦子裡進了屎,不僅沒好處,還要拉低國內GDP,這種事只有傻子會做。

這也是為什麼司馬錯的戰績比起其他名將遠遠不如,我卻一直深深敬佩,就是因為他不在乎自己個人功績,扎扎實實的為國家著想,任你殺敵百萬,不能有利於國家,那就是扯淡。國有大將軍若此,何愁不興?於是在六國看智障的目光中,秦國拿下巴蜀,從此李冰治水數十年,硬生生治出乙個天府之國,更絕的是,即使在戰國後期,列國還有不少人認為巴蜀是蠻夷之地,以至屢屢錯估秦國國力,悶聲發大財,此之謂也。

要論地理因素,那死得最早南韓也可以是最好的。坐擁天下最大最優質的宜陽鐵山,在冶煉技術不發達的戰國初期,鐵礦是否優質對兵器影響很大,因此大量頂級鐵匠聚集在宜陽,南韓可以極為輕鬆的獲得優質兵器,作為戰略物資的鐵料也不需要憂愁。其次,南韓最小,平原卻是七國中最多的,因此耕地最多,糧食最多。

水陸交通方便,四通八達,商貿往來便捷。這麼一手好牌打得窮困潦倒,可見是人的問題,給你一座金山,進不了國庫也是白搭。

秦國的強大之處,便在於能化地為己所用,每一寸土地都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這應該就是古代版的只有辣雞召喚師,沒有辣雞英雄。

再說變法,商鞅變法乃是秦國統一的根基,沒有商鞅變法,即使嬴政這等英主也不可能做到統一六國。而即使遇到幾個昏君,只要不是太作,法制能基本儲存,立國的根基就沒有動搖,等到明主出世,又是一條好漢。

而秦滅亡的主要原因,是快速統一之後帶來的國內衝突動盪,沒有足夠的時間化解消磨,反而被大量的基建改革激化,這些基建固然是強化國家的有效舉措,但是設施還沒有完全發揮作用,秦就被推翻了。晚年的嬴政沒有能力處理這些矛盾,李斯的立場不堅定,唯一能震懾奸邪的大將軍王翦死了,蒙恬忠信有餘,擔當不足,服毒死了,剩下的都是先鋒大將,打仗有一手,談政治就是抓瞎。從此法制徹底崩塌,立國根基毀壞,秦朝從此滅亡。

說到底,都是人,都是人的問題。

3樓:太初

函谷關易守難攻,想想看匡章聯軍不停攻擊三年才破關,可想而知秦一旦東出不利撤回關內立馬穩如泰山

關中、巴蜀兩大糧倉在手

殺神白起打殘楚國三晉,讓秦無後顧之憂的同時也開啟了東出大門

4樓:狂亂

當然是地理優勢太大。正面是幾乎堅不可摧的雄關。背後是弱小的蠻子和巴蜀。

有幾次被關東聯軍推到關下,就是打不動…

關中,巴蜀,隴西。三塊地產出足夠。

這就是王霸之基。

其他各國哪乙個沒有被戰火蹂躪過本土的?

比如魏國…齊國…

關東六國互相牽制,注定沒有辦法統一中原。遲早要玩換乙個角度說,假如擁有關中的是魏國或者齊國。

只要自己不作死,關東六國照樣啃不動秦關,照樣可以毆打西部蠻子和南部巴蜀。

一步步積蓄國力,,,,

最後統一天下的概率也不小…

5樓:江水一天秋

還有就是商鞅變法之後的歷代秦王恪守秦法,保住了改革和變法的成果,經過近百年的時間,使秦國制度深入人心。再有就是自秦孝公起,秦國重視引進人才,尤其是敢於起用其他六國的人才,這些人才包括商鞅、鄭國、張儀、呂不韋等,最終在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領域都發揮了巨大作用,使秦國一步一步變得強大!

6樓:史海淘今

秦獻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莊襄王、秦王政,從前385年秦獻公繼位,到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大一統,歷時超過160年。上述的每一位君主都是一心想復興秦國至秦穆公時的盛況。秦獻公比較難受,正好碰到了魏國正值巔峰,一直沒能收回河西之地。

所以秦國能最終統一六國,上述這幾位秦王缺一不可,當然也少不了這幾位秦王麾下的一幫得力幹將。

7樓:

現在流行把地理和歷史結合起來看。

其實還有乙個重要原因是孫臏殺了龐涓,導致秦國佔了函谷關,從此六國就再也威脅不了秦國,只能被秦國逐步侵蝕了。

8樓:廣東秦獻公

離發達地區足夠遠。離得近的宋、齊、魏、楚先後被泗上拖垮的時候秦國尚有一戰之力。

南方的巴蜀相互制約,客觀上提供了乙個穩定的後方。

在江漢平原的擴張提供了絕佳的緩衝區,不需要大量分兵防禦楚國。(反例:藍田之戰)

五國伐齊破壞均勢

三晉的死結

以上任何一點展開都是萬字長文,就不展開了

9樓:諸子

巧了,這玩意兒我以前也好奇,就問了我們學校一位歷史學教授。

老教師呢,教的是選修吧算,反正我是選的,教沒教其他我不太清楚。

反正估摸著是時間長沒人問過他問題了,我一問,把老頭兒激動的。

拉著我說了老多。

我就大概給你概括一下。

秦一統天下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商鞅變法奠定的基礎。

就好比乙個大樹,商鞅變法便是主幹。

沒有商鞅變法所有的一切都沒意義,都是虛的。

其他就是這棵大樹上的各種枝幹了。

老教授的話我反正是忘的差不多了,說出來沒人家那種味道,你自己慢慢琢磨。

枝幹一:秦國層出不窮良臣良將。

什麼白起王翦司馬錯,事例我就不說了。

枝幹二:秦國能用人,善用人,敢用人。

之前說的是秦本國的英才,現在說的是秦國吸引的外來英才。

也就是什麼張儀范雎呂不韋之類的,事例我就同樣不說了。

(關於這兩個枝幹,有個秦國十一功臣的說法,只是不止這十乙個人而已。)枝幹三:秦王本身(包括嬴政)。

這個枝幹我覺得更不必要說,你喜歡秦國,問出這個問題,應該也對秦國歷代先王有些了解。

至於始皇帝嬴政就更不用我介紹了。

枝幹四嘛,是運氣。

為什麼運氣能成為乙個枝幹,你可以自己好好想想~

10樓:王靖海

楊寬《戰國史》總結秦國統一的4條原因,不見商鞅變法的內容。

林劍鳴《秦史稿》指出商鞅變法是對秦國的統一「有積極的作用」,並不見有論證兩者有直接因果關係的段落。

這裡,我們不排除有可能歷史學家寫錯了或者沒寫全。但考慮到商鞅變法距離秦統一有乙個半世紀,反正我是認為上述兩位歷史學家寫的沒錯。

個人雖然不排斥營銷號,不過,即使站在營銷的角度,我也認為有些東西如果過分迎合大眾的話還是十分明智。

東吳為何未能統一天下

Secret 因為它沒有統一的資格,不配 分軍事 地理 經濟三方面來說,軍事上,多次實戰戰例已經表明了不同時期孫吳方面將領和軍隊都有點問題,軍隊還不錯的時候首領太浪,首領不浪了軍隊又不行。孫堅時期軍隊非常可以但是沒有根據地,哪哪的大佬都不待見他。孫策時期迷茫了半天嫡系部隊大量消耗後才決定入江東,孫權...

秦國作為諸侯國經營積累500年才統一天下 為什麼劉邦作為乙個鄉長,幾年就做到了?

TyrannyAragami 因為秦之前沒有 大一統 的概念。漢平掉的其實就是那些還想著再蹦躂著分開各自為政的。而老百姓不管這個,只是想有口飽飯吃,睡個安穩覺。歷代皆如此。 謹言 題主說的是版圖的統一嗎?度量衡和文字等等的統一是秦朝統一的吧,這一系列的標準化是秦中國人制定的,周領導沒了,文化不認同時...

東晉真的沒有能力統一天下嗎?

就算統一了,這天下也不是你司馬家的啊。在舊時代失去公卿和武士的天皇還叫天皇麼?沒有門閥和軍閥的大晉皇帝還是皇帝麼? 秧貓 晉朝可以說是被曹操給毀了,曹操曾經為了增強士兵的戰鬥力引進了羌人 鮮卑人。進魏國境內的羌人居住在今天的陝西省境內,當年丞相北伐打的並不是藏區的羌人,而是陝西的羌人。到後來晉朝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