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語和粵語各有何推廣優劣,它們是如何形成如今的局勢的?

時間 2021-05-30 00:04:01

1樓:你的就是我的

很大的原因在於有香港,廣州話就是香港的官方語言,再來所有的粵語歌曲包括電影都出自香港全都是廣州話演繹,久而久之粵語區的人都會說廣州話,如果將上海和香港倒一倒情況是一樣的,在推普之前上海話就是吳語區的普通話

2樓:

我是吳語區的,的確,比我小一輩的基本方言都不怎麼講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推廣普通話,我們這前幾年路上還有講普通話的宣傳呢。而且個人感覺吳語區的人比粵語區的人更加安逸。

我們有個笑話,說是因為鎮江吳語偏北方味所以蘇錫常就不和他一起玩了。語音對於我們來說是自己的事,碰到外省的我們會用普通話與之交流,而且由於長年的宣傳,老人基本上也是都會講些普通話的,吳語對於我們來說只是一種文化,我們不會特意的要求別人使用。(不過貌似我們說普通話口音很好辨認?

去北京別人一聽就基本能判斷我們所是江南的)。而粵語,香港基本上大家交流都用粵語,工作學習生活。所以粵語更像是一種必備的工具。

至於流行……這個主要是歷史政治因素吧……

大家設想一下,倘若97年回歸的是上海……

3樓:

【粵語作品《金枝慾孽》雖為古裝,卻毫無違和感】我來說說這個。

香港拍古裝劇,演員講話基本是用口語的,所以貼近生活,於是沒什麼違和感。其實,廣東電視台有拍過一些半戲劇的電視劇集,那些劇很有意思,講著講著就開始唱戲了,演員的腔調很講究。

香港的古裝劇一直都比較……差(我還是喜歡歷史正劇)。港產的古裝劇基本也只能叫做〔古裝〕劇罷了(雖然我很喜歡TVB的金庸劇)。仔細體味港產古裝劇,槽點不少,並不是沒有違和感。

粵語有今天的地位,還是多謝香港流行文化吧。

4樓:

我先來反駁一下。關於金枝玉孽出戲這一點純屬是滷煮對電影和語言的熟悉程度。從小在吳語區長大的小孩聽無語主持的節目,小品什麼的都是毫無違和感的。

還有為什麼粵語昌盛,吳語衰退的原因我覺得就是使用者的原因。說粵語的那一片人,即使大家說的語調略有不同也都知道自己說的是粵語,而不是廣州話,深圳話,香港話。但是吳語區的使用者從小知道的是自己會說「杭州話,湖州話,上海話,蘇州話」甚至於根本不知道原來自己說的話屬於吳語體系,那麼語言在被細化而又不知道根源的時候自然就會衰退。

而且現在各種規定來約束電台節目中不能出現方言,普及吳語的乙個重要途徑被中斷,但是粵語節目卻因為各種原因可以繼續生存,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就很明顯啦。

5樓:羅新宇

吳語粵語在現在發展程度上的區別完全是歷史因素啊,和本身語音因素沒什麼關係吧。

香港是97年才回歸,

在這漫長的時間裡,廣州人,香港人用的所有的新詞,都是以粵語為基礎建立的。

特別是香港人,在生活中幾乎是完全不接觸普通話的。

因此粵語早就可以說不是一種方言。

而吳語,

以上海為例,本身地理位置就沒有那麼南方。

雖然家人和朋友之間大多用上海話對話,

但電視,廣播,報刊,教育,生活媒介上的方方面面都是普通話環境,所有的新詞,都是以普通話為基礎建立的,

所以當你想用吳語說很多詞的時候,完全是在「轉譯」,不像粵語那樣一脈相承,自然就很變扭了。

6樓:

粵語有廣州音這個自然形成的標準音,並且廣州話要遠比周邊地區的粵語整齊存古。吳語的各地口音影響力都不夠,各地各自為政,吳語這個概念並未被吳語以外的人廣泛接受。

吳語部分讀音發生合流,並且很多非常用字讀音受普通話影響較大,推廣一套新派音系並不可取,而推廣老派音系也有一定難度。

吳語並沒有一套被廣泛接受的正字,推廣書面語也並不容易。

標準音,新派讀音和正字問題也同樣適用於其他方言。

7樓:

存在於特定詞中的特定發音。比如「下半日(下午)」的「半」很多人讀pe,而非原本讀音poe。這類情況可能是語流音變,也有可能是「外來詞」(其他吳語的藉詞)保留原讀音。

地域派系差別。眾所周知上海話是北部吳語「集大成者」,很多字可能沒有「消化完全」,造成了多派讀音並立(主要是蘇南、浙北兩派)的現象。比如「餐」字,可讀tshoe也可讀tshe。

一般認為前者偏蘇南,後者偏浙北。

這三類情況中,第一種情況是比較容易規範,也是規範後比較容易讓所有人接受的。

而第二、三種既要尊重事實讀法,又要考慮規範不規範、複雜不複雜,如果硬要制定標準的話,肯定會「得罪」許多人,很難搞。

第二點比較複雜、不利於推廣的是連讀變調

連讀變調是什麼?作為吳語特徵的「強迫式連續變調」應該如何理解?請舉例說明

東南方言中,吳、粵、閩、客都有早年傳教士留下的羅馬字轉寫方案、聖經之類的,但大家可以發現,後三者在轉寫時候大多都是標調的,而吳語從來不標調。現代的拼音方案也是如此,比如台羅(台語羅馬字)的使用者都會標調,而吳拼的使用者就甚少會在詞、句內標調。

也許對於母語者來說,連讀變調不算什麼,但是若要推廣,就對於非吳語母語者來說就比較複雜,白白增加了學習者的難度。我不是說連讀變調沒有優點,但現在來看,連讀變調造成的學習成本肯定是大於其優點的。再者,由於比較難在轉寫方案上體現連讀變調,現期推廣要麼得附上音訊,要麼得派人「口口相傳」,也或多或少增加了推廣成本。

第三點我想說的是語序的混亂

吳語在口語中是傾向於話題優先句式的,但又不完全是。

比如:我吃飯。 我吃飯。 無法話題優先。

我在吃飯。 我垃該吃飯。 無法話題優先。

我吃過飯了。 我飯吃過了。 話題優先。

我沒吃過飯。 我飯沒吃過。 話題優先。

你吃飯了嗎? 儂飯吃了伐? 話題優先。

在實際使用中,部分句式無法話題優先,部分句式必須話題優先,部分句式兩者皆可。而由於書面化未完全完成,在書面的或是專業的長句中,吳語只能套用普通話的句式。參看吳語維基Wikipedia。

語序上的不確定性會給規範化帶來一定的麻煩,也會給學習者造成一定的困擾。

當然,這些「缺點」並非無法解決。第一點可參見日語,日語的漢字讀音可比吳語複雜多了。第三點可參見德語和荷蘭語,也是SVO和SOV兩種語序並用的。

所以當務之急還是得有乙個強有力的、可服眾的規範。

中式菜刀 日式三德刀和西式主廚刀各有何優劣?

廚娘方姐 對於乙個普通的中國家庭來講,有乙個切片切絲的菜刀和水果刀就夠了。剁骨刀之類的都用不到,超市或者肉鋪老闆,人家找鐵匠定製的專用剁骨刀,比咱買的要強百倍。那才真是 媽呀媽呀 的真材實料。練習刀工,如果是切土豆絲的刀工,用菜刀練習比較合適。如果是庖丁解牛的刀工,用主廚刀練習比較合適。三德刀的設計...

《史記》和《漢書》各有什麼優劣?

靜山 史記 是記傳體,漢書 是編年體,這是大家公認的,不是我的杜撰。漢書 我僅僅看了部分,史記 我有一套,雖不能說韋編三絕,我已經把 史記 翻爛了,很多地方用膠帶粘著。史記 我有時間都要看看,或者想起了什麼問題,就從 史記 中尋找智慧型。史記 記述了 實然 的歷史,也寫出了 應然 的歷史,讓人讀著像...

網上教學能否取代課堂教學,各有何優劣?

不能,特別是涉及操作類的例如樂器,烹飪,體育專案等等,網上教學根本取代不了,有太多外因可以影響,並且涉及很多細節操作甚至必要時手把手的教學,這些都可以決定教學成果的質量。當然如果只是賺錢不談道德良心,網上教學什麼都行。我個人的感受如果你只是學著玩那麼網上教學可取,而如果你想學好學精甚至走專業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