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語言的正字法是如何表示長音的?

時間 2021-09-09 14:32:08

1樓:幻光塵

越南語:

/a/=,/a/=a

壯語:/an/=aen,/an/=an

/in/=in,/in/=ien

/on/=oen,/on/=on

/un/=un,/un/=uen

2樓:柳突破

眾所周知,傳統蒙文沒有特殊的長母音字母或符號,但隨著語言的演變,由多種途徑產生了長母音,因此導致,傳統蒙文的長母音表示方法或者說表現形式複雜多樣,首先宣告:

主要內容整理自《蒙古語語法》(清格爾泰著);

傳統蒙文一律使用鮑培轉寫。

-aγa-、-iγa-、-iya-、-(u,a)uγa-,括號表示這種組合表示長母音是有條件的,即出現在帶有括號中母音的音節之後時才表示相應的長母音(下同)。

舉例:aγai/ɑ/、yabuγad/jɑbɑd/。

-ege-、-ige-、-iye-、-(ü,e)üge-,可以與1.1對比記憶。

-igi-,發音由整個詞的陰陽性而定,陰性詞為/i/,陽性詞為//。

-oγo-、-oγa-、-(o)aγa-、-(o)iγa-、-(o)iya-、-(o)uγa-。對比1.1的字母組合,很容易發現規律,還是相當好記的。

-aγu-、-iγu-、-uγu-。

-g-、-ge-、-()ege-、-()ige-、-()iye-、-()üge-。同理,可以對比1.2的字母組合。

-egü-、-ügü-、-igü-,可以與1.5對比記憶。

並不是所有上述組合都表示長母音,事實上還存在一定數量的反例,如:qaγas/xɑgɑs/、ebügen/obgon/等。

另外,少數幾個詞中「母音+b+母音」也表示長母音,如:debel/dl/。

蒙古語的開音節的單音節詞的母音一般都演變成相應的長母音了,比如:bi/bi/、ta/tɑ/。當然不是說,閉音節的多音節詞沒有此類變化,比如:aγan/tɑɡɑn/。

各舉一例:küü/xu/、keüked/xuxd/。

傳統蒙文中,有許多附加成分也就是格助詞,表面上是短母音,實際上是長母音,且發音多變,這些只能在實際學習語法的過程中單獨記憶。

託忒蒙文的長母音表示方法就十分簡潔,因為表示長母音本身也是它存在的意義之一。

3樓:風無名

這個問題,問得有問題啊。因為一種語言不一定只有乙個書寫形式啊。比如梵語,從古至今都是存在各種各樣的書寫的書寫形式,反正都是記錄的同一門語言,用什麼書寫形式完全無關緊要。

現在學術文章、書籍一般使用IAST這個拉丁轉寫(之所以叫「轉寫」、是因為這個系統跟天城字母是一一對應的,有轉化演算法,很容易程式設計實現)系統。在這個系統裡面,長母音就是對應的短母音上面加乙個橫槓,比如新正理學派的創始人恆河自在

Gageopādhyāya

一些文章為了輸入方便,長母音不需要標記,直接寫短母音就可以了。懂的人自己心理知道什麼是長母音。

4樓:

來說說韓語。

韓語的長短母音主要是中古的聲調丟失的代償機制(還有一部分是雙母音縮合成半母音+母音但是長度不變就成了長音)。然後在早些年就會看到在諺文左邊加倆點兒表示長音的寫法,畢竟倆點兒本來表示上聲,而上聲的中古調值福井玲構擬為LH(L為低,H為高;平聲LL,去聲HH),因為有調高變化後來發展為長音。

文字轉橫排之後倆點兒寫左邊兒就會顯得比較難受,所以出現了寫右邊兒的寫法,現在還有一部分標註長短音區別的辭典會用這種寫法。和國際音標用類似冒號的符號表示長音異曲同工。

不過現代韓語平時的文字還是不標註長短音的,讀出來可能不一樣(看地方&人,有些地方方言還有保留對立,有些地方衹有中老年人會在意而年輕人不在意了),但寫下來是完全一樣的。

所以在用韓語音譯日語的時候長音被規定直接丟掉emm

5樓:黑之聖雷

說在前面,「長音」應該有長母音和長子音兩種。

(這三套差不多)

母音:常見到幾乎可以預設的形式就是macron,如ā ē等等。

略少見一些的形式是circumflex,也就是這種,常見於一些轉寫。在捷克-斯洛伐克語等語言中也會用acute如(á)等表示。

偶爾會雙寫母音,如荷蘭語有aa表示/a/等,但相對比較少見,要麼是為了避免和母音上的聲調符號相衝突,要麼是用於一些拉丁轉寫(而非正式正字法中)用於強調長音這一資訊不能丟。

還有很多是歷史因素造成的結果。比如雙母音單化為長母音,古典時代的阿提卡希臘語就有「偽雙母音」ει和ου,發音為*e和*o,就是正字法存古的緣故。又比如子音消失而導致母音拉長作為代償,在近代英語中/x/的消失,導致igh從/ix/變為長音/i/(然後再是母音大推移,i>a)。

甚至在很多(非正式)轉寫中,直接會挪用英語母音大轉移之後詭異的長母音表示方式,包括ee表/i/,oo表/u/,反正……既然英語成為了世界語言,也沒辦法。

當然,其實對於母語者而言,文字的目的是為了「提示」而非「詳實記錄」,所以對長短母音完全不作區分也是可以的,比如拉丁語。(不過阿提卡希臘語中當時η, ω甚至只表示長母音* ,共時角度來看就是創立了不同的字母,也可以說是沒有特意表示長母音的手段)

子音:最常見的方式是雙寫子音字母(但雙寫不意味著音系中帶雙母音,英語所謂「重讀閉音節」就要求雙寫,其實是表示短母音)。當雙寫二合字時,一般只雙寫首字位,如義大利語secchi裡的cch/k/。

(希伯來字母和敘利亞字母也是類似的模式)

母音:阿拉伯語在一般的書寫中採用 (alif, yā, wāw)三個字母來表示/a, i, u/,若要標元音符則寫成如下形式:(一橫代表任意字母)

在其它印度-伊朗語中基本也是這個模式,細節的差異可能在於字母yā可能是不帶下面兩點的。

至於長子音,則用「疊音符」(tadīd)表示,寫成波浪線的形式。若還有母音符號,則疊在母音符號下方。以ad-darrājat「自行車(確指)」為例:

感覺長母音之間沒什麼規律……但同一音值的長短母音音位間倒有聯絡。舉三個例子:

天城體(梵語):/ki/,/ki/;/ku/,/ku/。

泰文(不考慮聲調):/k/,/k/;/ke/,/ke/。

馬拉雅拉姆文:/ki/,/ki/;/ku/,/ku/。

長子音再以天城體(梵語)為例,疊加字元比較麻煩,以下是理論上的情況,實際上音系是否允許我也不太清楚:

在36個天城體字母中,有24個中間帶一豎,連字時前字需要去掉那一豎,如+=/g/。

若前字不帶一豎,則末字丟失一豎並寫在前字下方,如+=//。

k和ph去掉右半邊,如+=/k/。

ch//去掉中間一小豎,+=//。

r//會變成上面一鉤,+=//。

/d/這個字母……長得比較奇怪(注意下面那鉤),例外很多,+=/d/(上面那個的鉤沒了)。

特例之+=/n/。

(不過要注意,根據印歐語系中的Bartholomae's Law,加上梵語正字法要求,若子音簇中存在濁送氣,則全部濁化,但只有末子音字母寫為送氣。所以比如Buddha雖然裡面帶個/d/,但實際上寫作d+dh也即,而不是dh+dh的。)

母音:片假名通常用ー表示,如オーバーコート/obakoto/(音譯overcoat)。偶爾用小寫片假名,如表示叫聲的アァァァァァ。

(嗯,漢字也可這麼用「啊啊啊啊」表示[a],但至少普通話的音系層面沒有長母音,不能算正字法,正字法是文字和音系的對應關係)

平假名裡おう和えい在標準日語中已單化為/o/和/e/,可視作是表層與底層的差異,也可視作是正字法滯古。此外,本土詞在拖音時也可使用小寫平假名,如さ也可寫作さあ或さぁ。

子音:用っ或ッ表示「促音」,即長子音。ん接m-或n-時也可表示/m/和/n/。

楔文是在西亞到中亞廣泛使用的一系列文字型係的總和,內部的差異程度遠勝於婆羅公尺系,我對其了解也很有限,這裡僅舉表音最直觀最簡單的古波斯楔文為例:

屬於音節文字,和假名的原理非常像,用Ca-a兩個楔文來表示Cā。不過古波斯楔文不太注意區分另外/i, u/兩個音位,容易混(因為原始印歐語的*e o a在印度-伊朗語族中全匯入了*a,而*ai>ē、*au>ō要到中伊朗語時期才發生)。

低地蘇格蘭語的正字法是怎麼形成和規範的?

辨識度極高 下面簡稱蘇格蘭語了。目前,尚無現代蘇格蘭語的官方標準正字法,但是大多數的單詞都已有普遍的寫法了。現存拼字法主要還是從傳統蘇格蘭文學中衍生出來的,而且具有泛方言pan dialect的性質,目的是確保不同地區的蘇格蘭人都能讀懂。這種拼字在任何蘇格蘭方言中都是可以閱讀和發音的。最早具有規模的...

如果讓你來修改一種文字的正字法(orthography),你會怎麼做(中文 英文除外)?

金銀銅鐵瓦石土 要不然我也借這個問題寫一點英文的罷。弱動詞,如果 古英語 沒有母音交替,過去和過去分詞無視實際發音拼寫為 d。如read readd,feed feedd,make maked。強動詞過去分詞無視實際發音強制加 n。第三人稱單數現在時直陳式拼寫為 th,讀成s z什麼也不算太離譜罷。...

法語正字法的許多拼式是不是像如下方式寫普通話拼音?

Zhihong 詞尾字母提示詞類,不發音 效仿法語 名詞的第乙個字母大寫 借鑑德語 nil 代詞,d 動詞,x 形容詞,f 副詞,l 連詞,j 介詞,s 數詞,s 量詞,z 助詞 參考世界語 zyi,cyi,syi gi,ki,hi ji,qi,xi 取自老國音 m n,ng w ngaim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