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法的底層原理是什麼?

時間 2021-06-30 12:24:37

1樓:魯新奎

辯證法的最底層原理就是「事物的不完美性」,而且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絕對完美的事物。這種不完美導致「破缺勢」和事物的永恆的轉換、演化,是事物內在矛盾運動的根本動力。

宗教的「完美世界」--天國、極樂世界…,與柏拉圖的「完美世界」--觀念的世界,都只是一種想象和理想化假設。

2樓:雲悠水澈

辯證法的底層原理就是讓人自由說話,如此的辯、論,才可能證得更好的道和理。

不是嗎?

辯從來就是多人之辯,比如柏拉圖對話錄中的的辯證。

自己思想的正反合再如何也是狹窄、偏向的,而多人自由地說話才是好的辯證。

3樓:

就黑格爾的辯證法而言,它的基本規定性就是「否定性」。

或者說,就理解黑格爾所有涉及辯證法的地方,你可以把辯證法用「否定」來代入,來理解。而一旦做這樣的一種理解,就不會偏離他的思想。

就是說,黑格爾的辯證法的基層原理,或者基本原則,可以理解為是「否定性」。

而就這個否定性而言,它又是可以被區分為一般否定,以及否定之否定——這個又稱為絕對的否定性或完全的否定性。

作為一般的否定來說,它是以柏拉圖的某物——他物理論為根據,以對立所造成的那種區別為根據的那種否定。在這個意義上來看這個否定,它就是一種『不』。就是說,否定,它是作為對「是」的「不」。

就是說,就一般的否定而言,它是以區別,以對立為根據的。

就是說,就這種對立,這種區別而言,就構成自身對他物的那種否定性。

而這種否定性,是作為一種非「同一性」。

而這種非同一性,是作為區別。

而這種區別,它又是以「同一」為根據的,就是說,是以「自身同一」為根據的。

而就這個自身同一而言,它是一種「否定之否定」,即完全的否定。

就是說,這個完全的否定,作為自身,它不但否定他物,而且否定自己。

在這種否定中,所形成的一種「同一性」。而這樣一來,這個同一性,它就是普遍性。

而這種同一性,是作為事物的普遍性,它就是「自身」。

而這個自身,它是作為否定之否定而來的。

對這個「否定之否定」而言,它是一種「否定」。

但這個否定,它卻是一種同一性,是對自身的肯定,而這樣的一種同一,是作為一種「無限性」。就是說,它是作為一種過程,是作為一種過程的「不變性」或者是把這個過程理解為乙個整體,而構成這個整體的自身的,就是那個「不變」的東西。

而就這個自身而言。

黑格爾認為,這個自身,是作為本質。

而這個本質,它又作為一種否定性,作為否定性,它就是運動,是作為過程,

而這樣一來,它就具有實現自己的那種現實性。

而這樣一來,這個既是本質又具有自己現實性的本質,它就是概念。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辯證法必定會匯入黑格爾的概念論。

而從這個意義上講,否定性,是黑格爾辯證法的底層原理。

4樓:乖乖的哲學家

先說原理,馬克思哲學本身認為:「事物皆有矛盾」,有內部矛盾,有外部矛盾,這就是辯證法的基本原理,辯證的時候,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所在。

但是,資訊化時代的今天,這是很片面的一種思維。

現在我們提倡更好的思維方式「系統化看問題」。

把事物當做乙個系統,

系統就有其各種屬性:「易用性」「安全性」「效能」「效果」「健壯性」「耦合度」「封裝性」等等;

然後各種屬性本身就各自牽制:「效能」和「效果」很難統一;「安全性」和「易用性」很難統一;

諸如此類,系統的看待事物,會比「辯證」看問題更好用。

5樓:口袋

絕對的滿足

揚棄的本質就是「某事物無法讓你獲得滿足,那麼你就不理睬它而去尋找其它可能能讓你滿足的事物就行了,如果沒有其它可選,那就發動革命改變那個讓你不滿的事物;如果那個事物之中還有些許能讓你更接近滿足的成分,則把那部分保留下來」,不懂得揚棄,拘泥於抽象思維的人,即使忍受不滿也對讓他不滿的事物孜孜不倦,這樣不但浪費了他自己的時間、生命,也對歷史文明的發展無所貢獻。

什麼是辯證法?如何學好辯證法?

辯證法就是概念的運動朝向它的對立面運動的過程,當它從對方又返回到自身後,概念就得到了質的變化,成為了新的概念,它又要繼續朝向新概念的對立面運動,一直到達絕對完善的概念。學好辯證法當然要去讀黑格爾的邏輯學,因為這個理論是他提出來的。就比如說那個硬幣你要看待事物的兩面甚至多面性別鑽牛角尖就行用哲學思想來...

如何避免庸俗辯證法?什麼是科學的辯證法?

葷素搭配 庸俗辯證法 正方 我們應當如此如此。反方 錯,翻看49頁第7行。wtf。庸俗不庸俗,就看第乙個否定時,是不是放棄抽象。理性的否定。其次,要看這種否定的統一有沒有產生概念視角的公升級。正方 我有40人 反方 我有600人 wtf。結果600個被暴錘。而40個武裝到牙齒。最後,在你有心使用辯證...

老子辯證法的特點是什麼?

蘇暗夜 均衡,存乎萬物。有無相生,有即非無,無即非有,非非無亦無,非非有亦有。有無之間,就是這樣互相轉變,非恆道。以此推之,萬事萬物都有對立的一面,福禍相依,善惡一體。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人心,內。世界,外。掌握好這個平衡,以慈 儉 謙對待萬事萬物,自會明白。 龍江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