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如何用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

時間 2021-05-11 13:44:04

1樓:微微一勺

當父母與孩子共情,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

朋友小佳是一名心理諮詢師,有一次分享會上,她給在座的父母們講了一段她早年做心理諮詢的故事。

乙個媽媽帶兒子來做心理諮詢,原因是「孩子太叛逆,說什麼都不聽」。那對父母的觀念裡認為,孩子不聽話,絕對是孩子的問題。他們找諮詢師的原因也不是真想解決問題,而是希望多乙個「權威」幫他們「馴服」孩子。

兩人見到諮詢師以後,媽媽說了很多話,孩子一言不發,眼睛就盯著地板。

聽媽媽說完,小佳說:我已經大致了解情況了,現在我可以單獨和孩子談談嗎?朋友回憶說,那次諮詢的很多細節她記不太清,但有乙個細節,她記得特別清楚。

每當談到母親,孩子就會說:反正我說什麼她都不聽。反正什麼都是我的錯。

反正她覺得我什麼都不好。

孩子的這幾句話一直記在小佳心裡,尤其是那3個「反正」。後來她做諮詢的時候會特別留意「反正」這兩個字。她發現,那些被父母稱為「叛逆」的孩子最喜歡說這兩個字。

而家長越是把孩子理解為「叛逆」,父母和孩子未來溝通越會很難進行下去。

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大多數父母只關注孩子對事情做出的反應,卻沒有真正理解孩子行為背後隱藏的真實需求,因而往往做出不恰當的回應,而這樣的回應常常會造成親子隔閡,還可能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這是導致親子問題的乙個主要障礙。

《回應:培養孩子積極的行為習慣》這本書正是從回應孩子這個角度展開,指出了正確回應孩子在親子關係乃至塑造孩子人生觀念中的重要意義,並且對各種回應方式運用案例進行了具體的分析,使父母能夠清晰地認識到各種回應對孩子產生的直接影響,進而能夠對自己的回應方式進行反思,這對於改善親子溝通有非常好的作用。

良好的回應是養育的必經之路

如果上小學的兒子有一天放學回來對你說:「媽,我跟同學打架了!」你的第一反應會是什麼呢?

我認識的一位家長,在遇到這個情況時,她的第一反應是,指著兒子說:「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不准跟別人打架,你怎麼就是不聽話呢?

」結果兒子「哇」的一聲就哭了出來,後來她才知道,是另乙個孩子無故先動手的。

事出必有因。孩子的每乙個「非正常」表現的背後都有乙個正當的理由。他們可能是在宣洩精神或身體上的創傷所引起的負面情緒,也可能是在呼喚父母的關注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宣洩。

比如說,如果孩子告訴你,「我不想上學了」。通常家長們都會站在制高點,帶著價值判斷的反應: 「你怎麼可以這麼懶!

」「你真是人在福中不知福!」 這麼一說,孩子受到批評,對與父母溝通的意願就大打折扣。而不帶評價的傾聽做法,則會營造安全的談話氛圍,讓孩子願意敞開心胸。

「你的意思是說,你最近對上學不太感興趣了,是嗎?」然後再問他:「為什麼呢?

你能告訴我原因嗎?」慢慢讓孩子繼續把他心裡面的話告訴你。

我們都希望孩子成長為健康幸福、適應力強、意志堅定的人,希望他們學會為自己的未來著想,作出明智的決定。但我們必須意識到,實現這些目標應該從孩子出生那一刻就開始。

孩子的快樂,適應力與意志力的程度,與我們的教育方法密切相關。如果每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時,你都要反駁、斥責他,那孩子長大後終將不會快樂,只會覺得自己很糟糕,缺乏自信心。

所以孩子怎麼做,就源於父母的回應。孩子的情緒反應主要取決於家長的心理狀態,及家長對孩子負面情緒的應對能力。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說話的父母。

沒有不願意說話的孩子,只有不會聽話的父母。

孩子的意識發育和語言表達能力常常不同步,很多東西想到了,但說不出來,或者是說出來的和他們的本意有很大的距離。大人一定要從他們的各種表達方式中聽出孩子的心聲,還要想辦法引導他們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父母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要站在聽眾的位置上,去傾聽孩子的意見,然後平心靜氣地和孩子交流想法,對孩子不能清晰表達出來的觀點,父母要做必要的補充,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鼓勵孩子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家庭教育的決定性力量是教育習慣

我們太多的父母,說的太多,聽得太少,甚至不聽。「快寫作業去!」「趕緊睡去,明天要上學!

」「我現在還有事,明天說!」然後就沒有結果了,希望孩子像機械人一樣按照自己編好的程式執行命令就好。父母的潛在語言在告訴孩子:

你不用思想,你不可以思想,聽我的就行了。同時也是在暗示孩子:你做不了自己的主,你不行,你沒這個能力。

很多人習慣把兒童的品行問題歸咎於孩子自身,所以習慣指責孩子,可如果你認真的去看,孩子的品行習慣是非常依賴家長的教育方式的。我們許多人在平時也知道,孩子有了過失應該好好和他談,但一遇到突如其來的事情時,經常條件反射地衝孩子發火。這會讓孩子的「小毛病」變成痼疾,或變得脾氣暴躁,自卑固執,或者是屢教不改,一錯再錯。

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曾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葉聖陶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習慣。 實際上,習慣對於孩子的生活、學習以至事業上的成功都至關重要。

你想讓孩子成為你真正的孩子,服從你制定的規則,就必須建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互信任和尊重,才能使保證良好親子關係的基石。當我們與孩子有良好的關係時,孩子自然就會做出讓我們開心的事,同時當我們試圖改變他們的行為以及培養他們的好習慣時,他們才更願意配合我們。

很多問題,只有當父母與孩子共情,真正蹲下身來,面對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而不只是滿足孩子一時的情感需求,或者以一時的行為來評價孩子,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

孔子《學記》中說「親其師,信其道」,意思是說「學生只有和老師親近了,才會信任老師,相信老師所說的,接受老師的教育」。其實,這話對教育孩子的父母同樣適合。要先獲得孩子的親近、信任,才能讓孩子主動聽你的教導。

乙個尊重孩子的父母,乙個以孩子為朋友的父母,乙個以賞識眼光看待孩子的父母,乙個以平常心看待孩子成功的父母,才是乙個成熟的父母,才會帶給孩子乙個幸福的人生。

能夠做到良好的回應孩子,這是在親子關係乃至塑造孩子人生觀念中會起到重要意義。《回應:培養孩子積極的行為習慣》適合每乙個家庭的父母閱讀,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

在這條修行的路上,我們的要不斷學習,不斷成熟,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自在從容的陪伴孩子成長。

2樓:淘小嘟

有效溝通遵循三點原則:共情式理解,換位思考,最大限度包容。

小寶三歲的時候因為剛上幼兒園,對於新環境不太適應,每天上學都會哭鬧,最後強行送走。持續了三天,我覺得這樣會減弱孩子心中的安全感和秩序感,所以在第三天接回家的時候,開始行動了。

首先我表現得很難過,告訴他一天都沒見他很想他。能不能請小寶安慰一下媽媽?小寶上前抱抱我,讓我不要哭。我們路上沒有說任何關於幼兒園的話題,就是玩,吃好吃的。

晚上洗漱完睡覺的時候,我們開始講繪本,繪本內容是關於幼兒園的,他沒有排斥,跟我一起看,還會跟我交流幼兒園的事情。

這給了我乙個訊號就是他不排斥幼兒園,對於幼兒園生活不排斥,還印象深刻,跟我分享的都是他覺得有趣的事情。這讓我充滿了信心。

接下來是重點——「那你為什麼不在白天完成呢?」「因為媽媽白天看到你去幼兒園一直不開心,媽媽擔心你,知道你想念媽媽,媽媽就更想念你啊。所以媽媽白天都沒有工作,就是在幼兒園門口擔心你來著了。

但是老師說,去幼兒園玩,多跟小朋友接觸的孩子才會健康長大,媽媽想帶你去好多好玩的地方,但都是大孩子才能去的,所以媽媽即使再想念你,也要等你在幼兒園長大,這樣我們就能去更好玩的地方玩了。」

從這以後小寶沒有再鬧過,我感覺這要比活生生把哭鬧的孩子塞進幼兒園更加順應孩子的心理發育規律,良好的親子溝通會為今後孩子入小學後的家庭教育打下良好的感情基礎。

感謝看到這些文字的你,贊同的話請給個「贊」的鼓勵。

3樓:小電腦

父母不要教育孩子。教育的本身就是人為地設定乙個三觀,讓孩子盡量趨近於它。但父母能保證自己的三觀會符合時代的發展麼?

所以父母應該和孩子行程團隊,作為輔助幫助孩子觸控世界。什麼時候父母不妄自尊大,退居二線,什麼時候孩子才能獨當一面。我三歲的女兒非常懂禮貌,別人總問我怎麼教的。

我說她自己琢磨的。乙個孩子要接觸小朋友,怎麼讓大家都喜歡我呢?在我們的幫助下她發現禮貌是個好的方法,於是自覺地懂禮貌。

比如姥姥摘花,她去阻止,說這樣做別人會討厭我們的。只有她自己摸索出來的才是習慣。

父母與孩子怎樣做有效溝通?

存錢之道 這兩年,因為疫情的影響,我們的社交時間大大縮小,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相對增多。父母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處於相對強勢地位,容易先入為主,對孩子的一些行為容易造成誤判。父母的誤判,往往表現對孩子行為的勸阻甚至否定,有的孩子不愛解釋,悶在心裡,不利於孩子的成長。01孩子跑回家 老張一家3口...

父母應該如何有效的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

袋鼠想學六月老師 在熱搜上看到一條揪心的新聞,4月4日,江西九江22歲的女孩與父親哥哥一同乘渡船回鄉。但是在途中女孩和父親發生了激烈的爭執,憤怒之下,父親對著女孩吼叫 你愛去哪去哪!這句話猶如一把火徹底點燃了女孩的情緒,她不顧一切的衝出去,開啟船門,跳進了滾滾的江河之中,女孩縱身一躍,沒有任何留戀,...

如何與初三的孩子有效溝通?

Janna奕涵 共情,理解孩子的辛苦,需求,難處,痛點,快樂,和他共苦樂 提一些建議,如果孩子需要,盡可能幫助孩子,避免命令式的指揮 初三的孩子,重心是備戰中考,盡可能地做好後勤,幫助他強大了,從思想上生活上,由內而外地做好後盾。 千早你急死我算了 初三的孩子思維活躍天真但是充滿幻想情竇初開反抗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