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學的教學會一直以空間為主嗎?如果以建構為主會不會更好?

時間 2021-05-05 19:14:22

1樓:柯鬥鬥

空間是運動的基礎,如果時間範圍足夠長的話可以看出來其實空間是沒法設計的,建築師其實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就是通過環境描述物質運動狀態。確實如果從實體、建構的角度出發的話會將學科的研究內容轉變成解釋建造活動,確實是乙個新的想法。

但是這仍然是一種既定狀態的形成過程,起因、結果的部分也是同樣重要的。了解建築歷史和一些理論知識之後就會知道,這是個周而復始的過程,但也會不斷有新東西加入,我們總能找到和過去相似的地方,也總能在某一時刻與過去不適應。

我嚴重懷疑你是我的同門…構件法聽說過嗎小老弟?

2樓:行走的鳥

覺得這是職業素質拓展與領域交叉教育的矛盾。

空間設計,這是乙個非常龐大命題,知識面廣到可怕,抽象有美學原理,具象有土木工程,還可涉及玄學風水。空間作為核心其實是需要其他邊緣知識進行輔助,甚至並行的。

但相對於如此龐大的知識面,學校中的教學就顯得過於片面了,根本沒辦法滿足設計需求

3樓:

我最近在申請學校。

沒有人發現這個問題的實質是話語權的問題嗎?

比如,你在大學教書,系主任說:我們學院這幾年還是要重視學生基本功,對空間處理上還是要紮實。 你敢站出來說:不對,我覺得未來的趨勢是......

放到學校上,如果GSD說:雖然建築工具和範圍在不斷延伸,但培養學生對空間,對功能的深刻理解依然是建築教育的核心。你覺得中國學校敢站出來,唱個反調嗎?

問題在於,即使你站出來,你反對了,又能怎樣呢?

當然,有很多人站出來,不但反對,而且實踐了。當然了,並不是每個人都在乎的。

4樓:

首先,從你的描述來看,你對空間的認知還是初級階段。

空間不是那麼好學好把握的,不熬到四十歲,估計真的認識不深。裡面的尺度形態對比光線這些東西要配合好都是很難控制的。

其次,多途徑多視角的切入點是對的。目前國內的建築教育方式太過單一,不論是老八還是其他,都是乙個路數乙個體系,沒有特點。

舉個例子,建築的審美是好的,但是古典建築的路子一竅不通,普遍的用的古典形式都做的刻板,完全是照貓畫虎。即便是同濟的古建築設計課除了交乙個像古建築的那麼個東西也沒有更深入的思考,連王澍建築史學的那麼爛都能博士畢業,可想而知。而學古建工程的視野小審美普遍很低,做的東西完全不變通。

所以這就是這樣細分嚴密的體系下雷同,無差異的狀態。

所以個人看法應該形成一些有特色的建築學專業方向。角度應該多元化,鼓勵學生發現自己的興趣點,也應當給予更多個人偏好的東西。

夾帶點私貨

強烈反對某些搞理論的老師灌輸的對具體形式的好噁,不是非黑即白的凡事古典的統統要打到的論調。上回傅朝卿的書看完就撕了,滿嘴對梁先生那輩人的抨擊,難道對傳統建築形式的學習和借鑑就非得是王先生那樣?我看不見得。

5樓:垣園

從空間出發進行建築教學,就像從整體輪廓開始學習素描一樣。這是乙個適用於普通人的、易於接受的方法。不可否認,如今建築界越來越關注建構,認為這是建築的本質。

但是對於對建築一無所知的初學者來說,從空間出發是最容易理解和上手的;而且,空間詮釋建築和人的關係,是建築的原生任務。學習空間構成也是無可非議的。

6樓:試試

不分主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切入點,這才形成了不同的思想觀點以及理論。

就像這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沒有乙個「應該」,有時殊途同歸,都能夠達到同乙個地方,叫哲學。

7樓:蔣小昊

想起那天去看藤本未來的未來展的一句話 "A covered place should be one of architecture's origins." 被覆蓋的地方應該是建築物的起點之一.個人覺得這是建築物的根源所在房子造出來是給人住的所以連線人和建築的空間尤為重要.

而結構的東西是死的它搭出來的是乙個建築物乙個物體而使用怎樣的結構會創造出不一樣的空間從而帶來不一樣的感覺是建築研究的.乙個建築物脫離了使用者它是無用的而空間是介於2個點銜接點!但至於空間這一虛空的東西要怎樣更好的學習使用離不開閱歷.

離不開很多東西美學人體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等乙個厲害的建築師就是乙個空間的控制者很多大師在講建築的時候都離不開空間但這個真的要經驗經歷要自己慢慢體會理解.

8樓:

創造空間才是建築的本質。如何創造,怎樣表現都是為其服務的。因此,當你知道了要什麼的時候才能去尋求怎麼做。

另外,建築學的教育是傳授基本方法,換言之,不希望讓自己的學生靠碰運氣去做設計。打哪指哪的往往是藝術家,不是建築師。以上。

9樓:數字幾何

因為空間是人類建築活動的動因。

只可能說有人為了某種空間需求去建造,比如為了遮風避雨去蓋茅屋。但不會有人先搭個茅屋,然後看看能幹什麼。

所以某種程度上講,空間是建構的目的,如果單純以建構為核心開始學習,就像給學生一條船,但是不告訴他要去哪,當然不能指望它們能到目的地啦。

你說的以建構啟動又真實什麼的,那是有的人不知道目的地在哪,走到哪算哪,搞不明白了就給自己喝碗雞湯,畢竟,你們開心就好。

10樓:唐Kaixin

不請自來答一下。

其實我建築史學的不好……大三建築歷史理論剛剛開始學。但是在我看來,其實中國傳統的「建築師」作為營造的「工頭」,教學體系正是以建構,即營造意匠為核心的,整個職業學習的體系開始於建築木作工藝。而中國傳統建築,尤其是主流的北方官式建築在空間上其實是相當簡單且有固定的基礎平面形式,同時這些建築的工藝水準與等級則是通過建構基本模數單元(斗拱)的材桎與木作的工藝來體現。

模擬西方(大三西建史還沒學……)其實西方舊時的建築師同樣是作為工頭的身份,然而又多了藝術家、雕塑家的身份。他們的教學體系則是從經典美學開始到建築構件(柱頭等)的美學與力學幾何優化再到與空間更相關的立面等等的學習。相對而言也是有著希臘羅馬的建築平面正規化(paradim?

)做為空間模式的基礎,突出了柱頭、山花、穹頂等等建構元素而空間相對簡單。(建築史學的不好回答這段好心虛……)

那我們現當代建築的教學體系相對古時是算進步還是算退步了……?

我個人是認為現當代的建築教學是更為觸及了建築學本質的。還是用老子《道德經》裡定義的那句話「當其無,有室之用」,我認為建築學更本質的內涵不在於「建構」性,不在於如何去實現「無」,而在於如何去體現「用」。無論是中國亦或是西方傳統建築中建構與營造的登峰造極,更多的是為了體現皇權、神權亦或是資本權利。

也許是因為啟蒙運動的影響?我認為現當代建築雖然也帶有這樣的屬性,但根本是以使用的空間,以人為出發點的。

如果建築以空間為核心,其實和題主所說的建構魅力也並不衝突。把空間作為建築表達的結果的話,僅僅用形式語言和手法肯定是不夠的,這時就需要在結構、節點、材質上創新以實現空間。我認為不是先去研究構造與結構去想他們能形成怎樣的空間,而是定義了空間後去思考用怎樣的建構語言來實現空間的特質。

比如campo baeza的這個驚為天人的玻璃,玻璃之所以迷人,在於玻璃完美表現了campo想要的靜謐的空間。而同樣的玻璃,用在蓬皮杜就未免不太合適了。

以上。如有謬誤望指正

11樓:

我的看法與題主相反,現在如果我看到乙個空間處理的非常好的建築會玩味很久並向建築師致敬,形式感極強的建築看過也會超有快感,但是會讚嘆結構工程師您辛苦了。建築是形式與空間的藝術,而我個人的審美偏好傾向於建築的空間承載能力的優劣。建築學入門都會學莊子那句話,個人覺得這句話對初學者是有誤導的,過於具象與簡化了空間的概念,才使入門者對其不以為然而追求形式。

看題主所理解得空間就是單體建築實體圍合的內部,然而並沒有那麼簡單,空間還包括整個建成環境以及整個專案經濟,社會,政治生活等因素的物質體現,不然呢,沒有這些僅憑建構我真不知道從何做起,即使有模組可套,這些模組也是若干年中許多建築師與以上諸多問題鬥智鬥勇的空間形式提煉。所以說到底,建築學是用空間解決日常生活中人的問題的學科,常見攻擊一枚建築師最狠的就是你的空間做的很渣,脫離空間談建築,只能是被邊緣化。所以在學科入門階段私以為從空間入手是正確的,當這個烙印深深的打在你身上後在往上走技術流還是哲學派,就是修行在個人了。

12樓:傅一

樓主會這樣想,一方面與老師的教學方式不夠完善有關,另一方面也與自己對於建築的認知不足有關。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需要回答,因為答案本身就很明確,以建構開始做建築是不可行的。人是三維生物,建築中承載人體的是空間,實現使用價值的也大部分是空間,建構形成的只是人所能感知的表面。

樓主提到的工業美,需要注意的是,所謂的工業美的形成,是因為工業活動需要乙個有著怎樣高度,怎樣採光,怎樣通風的空間環境,再結合當地建築施工技藝,氣候環境等的空間,以此選取適宜的結構和構造來實現的。要知道,當你感受到工業美的時候,是因為你在體驗空間,結構構造的表露也是空間的一部分。

13樓:瑞峰

建築之美不是標新立異,不是天馬行空放任自流。真正的美,結構上必然有合理性經濟性。作為一名結構工程師,希望建築同行多了解些結構知識。

14樓:張云曦

推薦題主看看湯鳳龍寫的那三本關於密斯,路易斯康,和賴特的書。這三本是以建構的角度來分析這三位大師的作品,而且作者的闡釋很精彩。不過也許題主已經看過了~

15樓:ran cheng

從古至今也沒有過什麼建築學的中心教學方法。由於建築學的課程形式,各個學校的教學重心差異很大,基本取決於導師個人的建築理念。因此可以說教學理念是多元的,這也是建築多元化的表現之一。

設計是創造未來,而不是回顧過去。因此也不會有什麼統一的方法和核心。題主多慮了。

16樓:

謝 @Omelet 邀。

想起了幾篇文章。

玻璃課感慨:確實就會出那樣的東西

差距真的縮小了嗎?

國外的教學可能已經更側重建構或者其他的東西了。

對於赫爾佐格他們而言,空間可能確實比較極簡。只能說每個人的追求不同吧。不過不管怎麼樣,都會落到空間上。

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可能並不是乙個問題?柯布、艾森曼、西扎們複雜的空間也是通過操作邊緣得到的啊。只是不同建築師在決定突出邊緣還是突出空間這個問題上給出了不同的解答。

之前對隈研吾們一直很困惑。有的方案其實挺喜歡的,但是裝修的說法也覺得很有道理。

隈研吾在設計領域的地位如何? - 日本

有段時間覺得那些技術又和建築師有什麼關係呢?只是建築師拿來用罷了。庫哈斯懂結構嗎?

所以你看,不懂結構也能做出你想做的特別真實的建築。回到隈研吾,現在覺得立面掛滿瓦片,確實和小規模的瓦片有區別。類似於大黃鴨麼,提供了另外一種尺度的體驗,但是好像也僅此而已了(什麼光的格柵沒看出來)。

現在就已經厭惡了隈研吾的那些格柵,如果自己住,估計每天看著會很鬧心吧。。。

有的空間,看起來簡單。卻不是誰都可以做出來的。

所以我覺得主要是概念問題,而不是技術問題。可能我沒看懂題? Orz

為什麼建築學專業老師要一直扣主題,要求講故事

言兮 那是因為,你們老師對專案沒有定位,對人群劃分,人群規模沒有判斷,對流線關係,空間的收放組織沒有研究,對各項指標沒有參照,對工程技術沒有概念,對基本的幕牆和土建的構造沒有經驗,對低技化的節能設計沒有切實的手段,對高技派的工程方案沒有知識儲備,才會提出乙個主觀且模糊的切入口來引導你們設計。永遠要記...

如何在現有的建築學教學的體系中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

了素皮兒 工作以後,想進施工圖組的學好天正 掌握到飛快的程度 要進方案組,SketchUp,3D學的紮實。其他的建議就是,找個設計院實習吧 好一點的跟個專案,差一點的抄抄圖,你也會覺得兩腳是佔在地面上的。 人則水州 先占個坑,題主的經歷和我大二的時候很像。我是在國外年的本科。軟體基本靠助教,stud...

建築學使用 illustrator 的一般流程是什麼?應用情境是怎樣的?

描邊 線稿為王,設計好壞從這就能一眼看出,其他花裡胡哨的都是虛的 填充 配色漸變都可以做,插畫風比較能體現基本素養 疊圖 底圖可在ps裡調整,自動更新 就這三板斧用好就可以了。不僅分析圖,平立剖直接可以從SU或CAD裡導過來微調就行了,帶有大環境的平面圖也完全可以做,尤其標註要快得多,效果簡潔明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