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普通話 sh 的國際音標是什麼呢?

時間 2021-06-01 00:12:38

1樓:UntPhesoca

別聽 @神晶 、 @msoeg 那兩個人瞎說!(滑稽)

神晶此前一直認為 sh 的主動調音部位是舌葉(下加方塊 ),實際上這只是他自己懶音,我就沒見過他那樣的北京人(哼)。至於下加點 根本是非標準國際音標;語音學的噝音還能按「hissing」和「hushing」分成兩類更不知道是哪兒來的民科理論

msoeg 既說主動部位不是舌葉,又說主動部位是舌端而非舌尖,最後還是用了表示舌葉的下加方塊 。等等,「舌端」是什麼鬼?什麼,下加方塊 欽點的是舌端又是什麼鬼!哈???

朱曉農《語音學》用非標準國際音標 也是個扯淡建議,你看有人採納嗎

普通話zh/ch/sh聲母的嚴式IPA描述應該怎麼寫?

簡單來說,有兩派思路:

sh 被動調音部位是齦後,主動調音部位是舌尖,因此轉寫為舌尖齦後清擦音 。如李蕙心、徐云揚《Standard Chinese (Beijing)》

sh 是 r 色彩噝音,因此轉寫為捲舌清擦音,並且加舌尖和/或偏前符號 、 或 。通常直接寫

2樓:神晶

那個啥,我現在支援使用下點來表示non-sulcal sibilant(hushing sibilant),也就是說,我提議「sh」的精確寫法是……

清齒齦後翹舌舌面「唏擦音」。雖說很複雜,但是能和sulcal sibilant(hissing sibilant)嚴格區分。要簡潔些的話,[s]也可以接受,反正齒齦後有噝擦音一般都是hushing的。

@msoeg 國際音標的各個符號應該是嚴格的,也就是說如果 被定義成舌尖/舌面的話它就應該且只應該表示矢狀面方向上的事情,而sulcal/non-sulcal基本上是由冠狀面方向上的「邊化程度」決定的,所以個人認為一些語言學家建議的 就很不錯。

還有確定 [s] 真的合理?雖說 歷史上曾被用來表示過兒化母音,但照現在IPA精神的理解……反正不帶U+0320「組合用下負號」的 仍然是個齒齦音,[s] 兩個音復合不出正確發音……

(我以前考慮過用純粹的IPA標準來區分hissing/hushing,最後覺得hushing大概應該寫成 ……參見

「噝擦音」 與 「唏擦音」 的國際音標標法

3樓:msoeg

這是乙個很麻煩的問題…舌葉不參與成阻所以不是 ,不捲舌所以不是 ,被動部位是齦後而非齒齦,主動部分是舌端而非舌尖,所以不是 [s]。加點表示輕微捲舌但依舊是舌尖音所以也不對…

硬要說的話,大概是 [s] 這個鬼樣子,下加橫線表示齦後,下加空心方形表示舌端。可惜太複雜了。

反正,結論是,隨便找乙個差不多的用吧。

PS: 話說如果寫成 [s] 會被理解成什麼呢?

漢語普通話b d g的國際音標究竟是什麼呢?

msoeg 類似的問題在很多語言中都存在,例如英國英語和標準德語。嚴格來講這兩種表示方法是同義的。語言學家處理的時候往往遵循歷史原則 如果不送氣清音在歷史上確實是從濁音清化而來,那麼他們會傾向於使用 b d 否則就會傾向於使用 p t k 漢語在歷史上在送氣 不送氣對立之外還有另一套濁音,這就使得語...

對於漢語普通話語音的國際音標描述,有沒有靠譜的?

李溯本 Unancha 一種語音,即使用音標表示得絕對準確了,你也沒法讓廣大群眾都照著音標就讀得完全標準,因此說 從耳到嘴才是王道!因聾致啞不稀罕,因盲致啞你聽說過嗎?趙本山他二叔第乙個不服氣!普通話具體應該怎麼發音,好聽是個重要標準,區分度也是個重要標準,省力不累還是個重要標準,幾個標準相互權衡一...

漢語拼音 ya 的國際音標為什麼寫作 ji ?

jointer 很簡單,IPA不適宜用來標註漢字,IPA一符一音,原則上每符每音都有音長,而漢字則是一字一音,一字一拍,而jiA就是3拍,iA則是2拍,無論怎麼標都不是漢字 例如丫 的一拍。現代漢語的語音部分脫胎於音韻學,而音韻學則是民清的私塾先生瞎猜猜的產物,學了就會上當,怎麼也不能自圓其說。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