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方案為什麼不直接用國際音標來表示舌尖母音 和 ?

時間 2021-05-12 05:05:23

1樓:李溯本 Unancha

音標,跟國際慣例、約定俗成的文字是兩套系統,而且文字也只是「慣」「俗」而已,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像 th 就既可以表示 t 也可以表示 θ,要是哪種語言同時有這兩個音位的話可能寫成文字就比較麻煩了!

要說母音在文字中的慣俗寫法:

i → i,yu → u

e → eo → o

→ ,a → a,ɑ()→ a

我以前總說展唇母音是前母音區分度大,央、後區分度小,這麼看來圓唇母音則應該是後的區分度大,而前、央區分度小嗎?反正 ü、 這兩個符號都經常用來表示央母音!

於是你看普通話拼音基本就是按這套規範來選定字母的,用 i 還是用 u,用 e 還是用 o 的問題!唯一需要解釋的可能就是 üe 韻為什麼寫成 yue 而不寫成 yuo 吧?我覺著一是因為實際口語中 üe 的韻腹圓唇度不高,基本還可以看成展唇母音;二也是為了相容方言嗎,方便書寫某些方言的 yue(月)和 yuo(藥)對立?

其實如果就用 j 而不用 y 來表示 j 的音,那 y 這個符號空出來就可以拿來替代 ü 或了,最初拉丁語寫字母 y 也就是表示 y 這個母音的~~

2樓:Edward Chung

用y來表示「支援是」的韻母是可行的,同時也不會造成分詞的混亂。

聲母-y-聲母:y屬前一音節,讀。zhydao 知道韻母-y-韻母:

y屬後一音節,讀[j]。ayi 阿姨聲母-y'-韻母:y屬前一音節。

cy'ao 次奧聲母-y-韻母:y屬後一音節。menya 門牙標調也不存在問題

y y y y y y

如有需要表示圓唇的空韻,用y。

--------與題目無關的推廣

母音表示方法

聲調表示方法

上下標表示

y (~)

y(~)y的圓唇化

i (i~)

u (y~Y)源於漢語拼音,源於德語

i類推u () 源於越南語

u (u~)

e (e~)

o (~) 源於德語

e () 類推

o源於越南語

o (o~)

a (~) 源於德語

a (a~~ɑ)

a源於瑞典語

3樓:

舌尖介母音和舌面介母音,都不是一類,怎麼還搞成了乙個音位?發音位置相近,有互補關係,就可以並於乙個音位嗎?

漢語裡的母音可以分成三大類:

①舌尖介音:г(「思」韻)﹉Λ(日)

②舌面介音:i ﹉u ﹉ü

③響音:a﹉e﹉ai﹉ei﹉ao﹉ou﹉an﹉en﹉ang﹉eng﹉ong....

在音節中,①類音總是在②類音的前面,②類音總是在③類音的前面,同一類不能相拼。

無論是注音,還是漢拼,亦或是國標,實際上都基本否認舌尖母音的存在。但是,它們卻實實在在地存在著,它們和其他母音一樣可以形成響亮而悠長的音節核。

有摩擦不一定就是子音,①②③類母音不同程度地都有摩擦,只是舌尖母音的摩擦比較大一些,本質上都是表示不同的「音」,不同的聲腔姿態。而子音的本質是表示「氣」,不同組別的子音阻氣部位不同,同一組別的子音控氣方式不同。與舌尖母音相配合的一組子音z c s r分別表示4種不同的控氣方式。

由於「氣」與「音」不可能完全徹底地分離,一些最基礎的音節都是處於「氣」「音」混合的狀態,舌尖母音與其子音的混合相對來說只是更加明顯更加深入一些。

不過,類似位於音節尾的子音,只是「希音.緊氣.存勢.在位」的假子音,類似於殘缺的音節或音段,與拼音音節首的子音不是一回事 。

英語其實也有舌尖母音,只不過英語的舌尖舌葉母音,是一種啞母音,主要是代表著一種特定的聲腔姿態;在那種姿態下聲帶難以震動,或者說是有意控制著聲帶不震動,不能和漢語的舌尖母音那樣,形成響亮而悠長的音節核,只能作為弱介音或子音的附屬存在。從是否有音的角度來看,可以說英語沒有舌尖母音。但是漢語裡是確實有舌尖母音的。

4樓:tzihou

現在漢語拼音方案中的「i」應該不只代表 i、、 這三個,實際還有乙個與 i 歸併在一起了。

假如原本入聲字(例「立」)舒化以後的韻母要與原本就是舒聲字(例「利」)的韻母有所卻別的話,兩者的韻母可分別表示為和 i 。

如果普通話要恢復區分尖團音,同時又要區分上述和 i 的話,不妨採用如下表示方式:

用 ii 表示 或 ;

用 i 表示 [i];

用 iv 表示 ,(注: v 僅表示 i 的變音符號)

舉例如下:

:即(ziv)、七(civ)、錫(siv)、一(yiv)、立(liv)

[i]:劑(zi)、 妻(ci)、 西(si)、 醫(yi)、 利(li)

:資(zii)、雌(cii)、思(sii)

:知(zhii)、吃(chii)、溼(shii)、日(rii)

5樓:「已登出」

其實標為成音節的和就行了,根本就沒有必要再去搞什麼「舌尖母音」,因此IPA也不收錄所謂「舌尖母音」。

至於漢語拼音,我認為為了拼寫方便,「資」「疵」「思」可以不標,聲調直接寫在z、c、s上面;「知」「吃」「詩」則標為zr、cr、sr,聲調寫在r上面。

6樓:黎然

的確是為了方便,但為什麼可以用i表示 、 ,還沒說清楚。

其實關鍵在於 、和i在漢語音系中是互補的,可以歸納為乙個音位,用i表示i、 、 這三個音素。

音位歸納四個標準,對立性、互補性、相似性和母語者語感,這裡說他們三個可以歸納為乙個音位,用到的主要是互補。所謂互補關係就是出現 、的地方不出現i,出現i的地方不出現 、。具體就是只和zcs拼,只和zh ch sh r拼,i和剩下的聲母拼以及零聲母的情況。

這三個音素是不會混淆打架的。

理想的拼音文字是用較少的字母有效拼寫該語言中的所有音。這樣互補的音素便可以歸納為乙個音位,減少兩個字母( 在一百多個音節中只出現三次, 只出現四次),減少書寫、教學與印刷成本。因為明顯是和出現的時候少,就把這兩個歸入i中了。

而且當年制定拼音方案時是有漢字拼音化的「雄心」的,以及當年是靠打字機的,字母越少越好。但這兩點在這不重要,因為憑著如此鮮明的互補以及相似性( 是真的不像o(╯□╰)o)就足以合併音位了。

順便說,在一種語言中,每個音位具體用什麼符號來表示是無所謂的,只要能做到乙個音位對應乙個符號,乙個符號只表示乙個音位就行。這個基礎上盡量使用乙個符號體系內的符號,以避免混亂和印刷等成本。

7樓:

因為漢語拼音是漢語拼音,國際音標是國際音標,本來就兩碼事。

拋開閱讀、印刷、顯示、書寫、打字、編碼的麻煩問題(其實很難拋開),單就語音相關問題的是非選擇來看,也請多考慮系統的平行性。舌尖母音用國際音標了,別的母音呢?子音呢?

調號呢?輕聲呢?zh ch sh j q x ui iu ong 這些貌似「奇葩」的音標都不管了,孤零零乙個舌尖上的國際音標,不合適吧。

更何況那些麻煩問題也真的不能拋開。君不見 ü 字母有多不招人待見?那可是高大上的德文 U Umlaut 啊!

既然要搞漢語拼音,那就是既要另起爐灶,設立一套具有強制性、規範性而且內部沒有矛盾的寬式記音符號體系,足夠適合記錄漢語普通話,同時又要令所用的符號大體符合通行的拉丁字母標音習慣,容易進行資訊交換,這樣的就很好。搞怪絕不會更優。

如何評價《漢語拼音方案》?

Pacemulo 如果是按照國際接軌的觀點,拼音確實很好地與國際英語鍵盤融合在了一起。如果是就拼音本身 標註發音 的性質來看,以我可能很幼稚的觀點,它不是很完美 其實我是想說很shi 這套系統完美誤導了很多人對音位音素的認識。本來好好的一套標註發音的系統,用繁瑣的規則與例外,又把自己強行變成了死記硬...

有多少漢語拼音方案拼寫不了的漢語音?

中國話 一鵝 好像是 咦哦 yi o 的連讀 看作乙個音節,口型氣流不夠順暢,不符合普通話的發音規律,但在某些方言裡可以看成乙個音節 對於普通話書面語中的音節,現行拼音方案應該是都能表示 南方方言中有有很多音都不能表示。北方話口語中也有個別擬聲音節不能表示,如 日 ri 是乙個翹舌音,若發成平舍音 ...

漢語拼音 ya 的國際音標為什麼寫作 ji ?

jointer 很簡單,IPA不適宜用來標註漢字,IPA一符一音,原則上每符每音都有音長,而漢字則是一字一音,一字一拍,而jiA就是3拍,iA則是2拍,無論怎麼標都不是漢字 例如丫 的一拍。現代漢語的語音部分脫胎於音韻學,而音韻學則是民清的私塾先生瞎猜猜的產物,學了就會上當,怎麼也不能自圓其說。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