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理解莎士比亞悲劇《李爾王》?

時間 2021-05-06 07:57:36

1樓:美術老師講歷史

今天剛好看了《李爾王》的話劇現場錄影,不知道是直播還是錄播,不過感覺上像直播。

我對《李爾王》的理解是,莎士比亞想借這部戲剖析人性,人性是虛偽的,永遠不要從乙個人說了什麼判斷別人,而要從乙個人做了什麼判斷別人。人性固然如此,但是仍然可以選擇做乙個不虛偽的人,選擇權在自己手中。

2樓:藍色起源

我記得其中有一段劇情。

公爵的雙眼被敵人挖去之後,被他的兒子帶到了懸崖邊。

龐大的萬事萬物都在懸崖下,顯得無比的渺小。就連老鷹也變得像New Beetle一般。

這一段暗喻了權力者的高傲。

而下面滔滔的海浪聲,也因為站的過高而無法再被聽到。

這一段也像是在比喻閉目塞聽的君主。

最後絕望中的公爵就從懸崖上跳了下去,萬公尺懸崖他根本沒有摔死。

其實他的兒子將他帶到了一塊平地上,出於某種目的才告訴他這是懸崖。

這一段寓意著地位的虛假。

結合李爾王發瘋的劇情,發瘋的時候,他將世界比作傻子的舞台。根本沒有什麼萬丈高位。

而在公爵跳下「懸崖」之後,他的兒子告訴他是惡魔救了他。這才使得他在萬丈懸崖之下沒有粉身碎骨。

天意不想亡他。隱晦的說出,君權神授也是虛假的,甚至只要能表達「天意」,長角惡魔也可以是救世主。

這裡他的大兒子的目的顯露出來了,用謊言來救父親。用故事來拯救國家。

用故事,告誡所有的人 。

雖然這只是故事中的一段小情節,但在莎士比亞的編排下,依然意韻豐富。

3樓:劉沖

李爾王講的是父女父子關係。

只是用強權孝道建立起來的感情過於脆弱,還不如買個傭人或者雇個演員每天唱好.容易引發悲劇。

真正的親情是由雙方從心底裡尊敬和祝福對方的生命而建立起來的。無論是嫡出庶出。

美國家長兒女之間都互稱姓名這樣有助於建立起尊重,消除強權孝道對子女的影響,一定程度拉平關係可以有助於培養感情,

4樓:路啟行

比較喜歡莎士比亞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筆下的悲劇,從來不是描述乙個人的,而是描述一群人,甚至是乙個時代的.

比較同意的一種觀點是,人都是感性動物,在愛的世界裡面,都是任性.說白了,我想要的,你給不了我,這就不算愛.(老實說我一直男說出這種話自己都覺得怪怪的.)

老李爾只因為高納里爾和里根的糖衣炮彈就相信了大女兒二女兒是愛自己的,而不善言辭的小女兒考迪利亞立馬成為了沒有愛心,不懂感恩親情的人.

葛斯特羅聽信了小兒子埃德蒙的讒言,放逐了長子埃德加.而事實也證明埃德蒙就是乙個城府極深,可左右朝堂,還玩弄女人的人.

只是,考迪利亞對於父親的愛可昭日月,在嫁給法蘭西國王之後,問訊老父親在英國被大女兒二女兒折磨的生不如此,立馬發兵救援父親. 其本質上,依然是對父親最無私的愛,也難掩其對家國天下,忠君愛國這一人倫綱常。

然而,放到現實社會中就是,勤勤懇懇赤膽忠心的人結局悲慘,而陰險狡詐城府頗深的人卻和功成名就撞了個滿懷。

去觀察一下莎翁創作的時代背景,大多都是如此。文治武功羸弱不堪,中世紀政局動盪鮮有安逸。不過他就像是詩聖杜甫,見證著舊王朝的顛覆,字裡行間多是心中的怨念和不滿。

李爾王,充其量只是莎翁心中一道可念不可說的傷疤。時代洪流背景下,這一切彷彿都不算什麼。對李爾王這部作品的描述和觀後感已經太多,才疏學淺,不需要我再去做更多的描述。

但是一點,多年以後,再次拜讀這部作品的時候。發現自己真的長大了,能理解更多君臣之間,父女之間的聯絡了。

五年看一次人生。現實真是如此。

5樓:Daniel

先把這部劇的情節捋捋。

主要情節:李爾王放棄王位,將國土分配給自己的兩個大女兒。小女兒不會說話,毛都沒有。接著李爾王遭到兩位女兒的冷落,發瘋。小女兒為父報仇,被俘,被殺。

次要情節:

1、葛羅斯物的私生子愛德蒙,為財產陷害哥哥,挑撥父子關係,害得哥哥出逃。不僅如此,他還為權力陷害父親。這傢伙就是乙個十惡不赦的人。

最後,和哥哥角鬥,死了。臨死前,良心覺醒。

2、里根和高納里爾愛上了愛德蒙,兩人爭風吃醋,姐姐毒死了妹妹,自己自殺。

這部劇說白了,講了以下幾個主題。

1、恩將仇報 2、以德報怨 3、忌妒

李爾王放棄王位,將國土分給兩位女兒,心裡其實是希望兩個女兒能感激他,好好待他。結果呢,她們一點也不領情,反過來還冷落他。在他心目中,這兩個女兒是恩將仇報

自己的小女兒考狄利婭、忠臣肯特,儘管李爾王對他們不公正,卻還是從來沒有怨恨過他。反倒,當他處境悲慘時,還一直追隨著他,為他說話。這兩人對李爾王是以德報怨

忌妒主題很明顯。愛德蒙忌妒愛德伽。里根和高納里爾互相忌妒

將書中人物的道德境界也可以捋捋。

第一層次:肯特、考利狄婭、愛德伽

偉大的自我犧牲精神,絕對的利他主義者。

第二層次:李爾王、奧本尼、葛羅斯特

世俗的道德觀。以德報德,以怨報怨。

第三層次:里根、高納里爾

世俗的利己主義者

第四層次:愛德蒙

絕對的利己主義者

這部劇裡李爾死了、考利狄婭死了、葛羅斯特死了、里根死了、高納里爾死了、愛德蒙死了。

這部劇裡考利狄婭的死,最讓人可惜,與讀者的道德要求是違背的。不過,莎士比亞並不關心好人有沒有好報。道德因果報應說白了,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和美好設想。

現實邏輯是,好人往往沒有好報,壞人往往勝利。

這部劇說白了,還是講了千百年的乙個道德主題:美德未必獲勝,但這並不妨礙人們仍然嚮往美德,好好生活。

6樓:帶著掃帚去跑步

這種悲劇在中國也出現過,作為乙個有孝道的正常人,很難理解大女兒二女兒為何如此歹毒,對親妹妹也如此歹毒。反而去愛乙個不相干的壞男人。

感覺她們之間沒有很大的利益紛爭呀。和和美美一家人好好過不好嗎?真是匪夷所思!

7樓:橘子

理解本身沒有對錯,偏差,沒有標準答案.當然自然有高下之分,即深刻與否.

我分享一下剛學到的理解.

其實李爾王作為一國之君,當然不是不可能是昏庸之輩.你有沒有想過:當李爾王決議,用美言來確定國土分配十分荒謬?

其實不然,可以參照影片,這時候無人有異議.若是說大臣都是昏庸之輩,那其中肯定有明察秋毫地知識之士,會跳出來指名正道.然而沒有.

並不是蠢.

而是因為彼此之前有約定,所以大臣都很心安.總個過程只不過就是乙個程式.是乙個權力合法性分配的假法.

當然任何程式都不是完善的,肯定有其荒謬之處,而之所以走程式是因為安撫人心,讓人覺得公平,這是作為領導者這樣的格局必然要思考.

要明白的事情是李爾王身邊的人這一群人都是乙個利益群體,國王之所以把小女兒排在最後問答,是希望女人懂得假裝,說些好話,使得李爾王有由頭把最富有的領土分配給他的小女兒,(小女兒乙隻照顧他,李爾王當然明白小女兒的真心).因為某種意義上政治就是假法,小女兒說些甚過大女兒的好話其實是很自然能做到的,而真愛其實就是不能虛假,不能做戲,所以女兒其實並沒有這麼做.

要明白,國王在此時(聽後小女兒的回答之後)於自己的內心,是感動的,因為小女兒對他的愛是真的.但是為什麼他剝奪了小女兒的禮物(最富有的領土)?因為乙個不會假裝的人,是活不了這種政治鬥爭之下的.

而正當事先約好的禮物被剝奪之後,男方會跳出來了.因為利益衝突.

其實人是很複雜的,表現的就是人性.這是莎翁要說的.

寫的有點急,先這樣啦.

8樓:不能吃的知了

戲精只是國王乙個人,大女兒二女兒小女兒前後態度都很一致。

國王先前對待女兒們是用一套「統治者—被統治者」的邏輯,大女兒二女兒同樣是被統治者。三女兒是「父親—女兒」的親情邏輯。

他老了以後妄圖用「父親—女兒」來代替「統治者—被統治者」,卻是用權力來檢驗親情,失敗(●—●)

國王喪失權利以後,淪為大女兒二女兒的被統治者,當然受到的態度天差地別。三女兒始終如一,用女兒的態度對待父親。

衝突其實是國王自己的衝突。呈現了這樣乙個人,乙個面對自己自身的人。這也是莎士比亞真正偉大的地方,人文主義文學 。

9樓:Caterina

題主您有這樣的想法不但正常,而且正確。

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本質上是性格的悲劇,而不是命運的悲劇——也就是說,如果莎翁的主人公不是某種特定的性格,他們的悲劇是可以避免的。哈姆雷特奧賽羅馬克白李爾王概莫能外,而李爾王尤其明顯。(對照《紅樓夢》,就是典型的命運的悲劇,不管主人公是怎樣的人,有怎樣的行為方式,悲劇結局都是無可避免的。

)所以你覺得李爾王完全是自作自受很能make sence.

另外考狄利婭那種連幾句客套話都不願意說的性格,也是造成她悲劇命運的原因之一。如果分析她的話,也可以寫很長的文章。。。

10樓:韓文昊

看到很多人在批評李爾,我這邊想幫他說幾句。李爾作為王天天被別人阿諛奉承,絕對的權利導致他是乙個孤家寡人,愛的缺失是必然的。乙個人過了高齡判斷力下降是可以理解的,就算我們偉大的領袖毛爺爺年事高之後的判斷和之前真的是偏頗很大。

我覺得李爾在年輕時絕對是個英明的君王,看他身邊的隨從的素質就可判斷一般。李爾的悲劇與其說是他個人的悲劇,不如說是人在手握重權時信仰迷失的悲劇。而且這個悲劇就算我們現在的人能看到,當我們坐在那個位置上一樣會犯。

11樓:jack xlht

莎士比亞晚期的作品基本上拋開了吸引票房,巴結權貴的目的,淡化了背景,不在乎細節與合理性的鋪陳,把所有的筆墨放在製造衝突、展現極端場景,其核心人物散發出幾乎超自然的光芒,比他的早期作品更接近純粹的藝術品。欣賞這樣的作品無須尋找乙個所謂「正確的"立場,每個角色的行為都有他/她的合理性動機和弱點,每個角色都可以在觀者內心找到共鳴,即所謂人性。

當然每個觀者都有各自的背景,當劇情觸及到他/她內心的隱痛時立場是不可避免的。如同你的經歷使你對李爾王的行為產生批判性立場一樣,我看奧賽羅時也是痛苦不堪,我的女性立場使我看到乙個受歧視的人殘暴的對待另乙個受歧視的人時簡直無法忍受。我可以平靜的欣賞李爾王、麥克白、哈姆雷特,但奧賽羅就很困難,每次看到Emillia最後罵奧賽羅的時候,我幾乎是在心裡同時跟她一起喊,太痛苦了。

所以,不管你對藝術品產生什麼樣的理解和感觸都沒有關係,這都與你自身的閱歷和理解力有關,應該也是作者樂於看到的。

12樓:

認為這是一本講人性,講如何去愛的書。

究竟是怎樣的父親,才會依仗兒女們的只字片語,來判定他們對自己的愛?我總想,這樣的父親,定是在生活中也沒有深入了解和信任過孩子的。人愈沒有什麼,愈要爭取什麼,愈想炫耀什麼。

書中李爾便是這樣一位父親,他身居高位,榮耀和金錢早不足以滿足他的內心,獨獨欠缺乙份承諾永恆的至愛,渴求並炫耀愛,是李爾的虛榮。

於是他向女兒們發問了,花言巧語迷惑了李爾,他理所當然地認為,最動人的語言、華麗的表面,就是真正愛的體現!然而,這表面的愛,也不過是滿足了一時的虛榮,蒙蔽了窺察真愛的雙眼。以至於當小女兒考狄利亞說出:

「我愛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時,李爾勃然大怒,將平日最疼愛的小女兒趕出家門。

諷刺的是,大張旗鼓喊出愛的姐妹倆將李爾逼到暴風雨的荒原,只有在無所顧忌的惶惑中詛咒呼嘯,被他遺棄仇視的小女兒反倒用生命揭露彌天大謊,換回父親的信任。「有人不會口若懸河,說得天花亂墜,可並不是無情無義!」儘管意識到這一點,但心愛的女兒卻再也不會回來。

支撐在李爾精神和心靈的柱子襲然倒塌,瘋癲也成為李爾無可逃脫的宿命。

同樣地,葛羅斯特伯爵也是一位深愛兒子的老父親,但由於輕易聽信了小兒子愛德蒙的讒言,放逐長子愛德加,促使了悲劇的發生。而繼承爵位的庶子愛德蒙不過是個信仰自然,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損人利己之徒。背叛父親、加害兄弟、勾結惡勢力,虛偽一旦被戳破,必將以死為代價。

李爾也好,葛羅斯特也罷,他們明明愛自己的孩子,卻也淪為悲劇的受害者,這是為什麼呢?倘若李爾再冷靜一些,放下虛榮,細想跟女兒們相處的一幕幕,或許他能認識到小女兒才是真正愛他的人;倘若葛羅斯特再耐心一些,與長子悉心詳談,給他一些解釋的機會,而非一味試探,或許他就能發現,真正的始作俑者竟是他視為忠心耿耿的小兒子;再倘若考狄利亞和愛德加足夠了解父親的脾性,及時向父親說出原委表達愛,或許悲劇也不至於發生。

人性不可以試,更不可以猜。想以真心猜測真心,以愛試愛,結局不是誤解,就是讓你失望。唯有信任愛、了解愛、懂得愛,才能看清欺騙,珍惜所擁有,從乙個眼神中讀出歉意,從乙個擁抱中感受不捨,並懂得沉默之中的欲言又止,知道對方的真正需要所在。

也就不會僅靠隻字片語就判斷愛,因為盲風晦雨之中,唯有信仰愛,才能看見真情。

如何理解喜劇的核心是悲劇?

RachChen 這個不一定吧 因為世界上很多事都沒有特別明顯的悲和喜,但也可能好笑和讓人傷感啊。比如某個人犯了點傻 比如對著藍天高喊 我要加油 惹人發笑,但他自己往往也沒有實質損失,反而得到了更多的喜愛和幫助。非要把這種東西定義為這個人的悲劇,我接受不了。 柳鈞 悲劇的本質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如何理解悲劇才是真藝術這句話?

燈火 藝術的基調是感性的。忘了誰說的,悲劇的本質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給你看,然後再補上兩腳。不好說絕對了,至少我認為,藝術產生的目的是為了追求真善美。無疑,從古至今,悲劇都是襯托美好的絕佳手段。當然,悲劇的反襯是手段,正面描寫美好它也是藝術。因此,這裡該區分清悲劇和喜劇的基本定義了。喜劇最初出現的目的...

如何評價李六乙版話劇李爾王?

zidu 整整三個半小時的演出,精彩絕倫!希望中國能多一些濮存昕這樣的好演員。也希望中國的話劇市場能夠更好一些。最希望中國多打擊一下黃牛市場,哪怕票價貴一些,我也不希望加價被黃牛賺了去!把利讓給演員,讓給導演,讓給燈光舞美吧!李爾王 是莎翁名劇,劇情也就不多贅言了,簡單概括就是 老人要守住自己的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