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國志中主公是劉備專稱?

時間 2021-05-06 07:31:42

1樓:

瞎猜乙個。

諸葛亮字孔明,叫劉備「明公」的話,可能會啥啥分不清,然後挺尷尬的。

乾脆就叫劉備「主公」了。

三國志所見呼劉備為「主公」條,時間全為諸葛亮參與劉備集團之後,亦可為旁證。

2樓:歷史隨心看丶

很多人覺得三國中每乙個地方軍閥都能被稱為「主公」,其實大錯特錯。三國時期,主公是劉備的專有稱呼,這個稱呼就是劉備集團發明的,其他人都不這麼叫(另外三國時期,孫權也有乙個專屬稱呼「至尊」)。至於明公,那就比較爛大街,理論上所有當官的都可以被叫做明公。

我們先來說主公,沒錯,後來主公這個詞確實被很廣泛地使用,但那是在三國之後。我們縱觀史料,東漢末年之前的任何歷史文獻都沒有出現過「主公」這個詞。

而在正史《三國志》中僅有《蜀書》有出現「主公」,毫無例外都是劉備的屬下稱呼劉備的,而魏、吳兩邊從沒有過。有人做過統計,整個《三國志》中,出現「主公」一詞統共出現15次,全部在《蜀書》部分,14次用來稱呼劉備,最早是劉備入蜀,獲得益州之後,得漢中稱漢中王之前。

用這個詞的人包括法正、諸葛亮、張裕、馬超等大臣,在勸諫、往來書信中稱呼劉備為主公。而在劉備稱漢中王之後,大臣提到劉備往往稱「殿下」;而在劉備稱帝後更是稱「陛下」了,主公這個詞就沒有再用。

最後一次用「主公」是劉備死後,諸葛亮主政期間,在寫信的時候稱呼劉禪為主公,不過不是單一的「主公」而是「朝廷主公」。所以,我們可以判斷出,主公這個詞就是劉備陣營的發明,「公」是尊稱,主公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尊敬的主人」,但是在劉備稱王、稱帝後,更尊貴的殿下、陛下稱呼更好,於是便不再用。而諸葛亮那次破例也是強調劉禪是「朝廷」主公。

而在這之後,確實也有不少人稱呼自己的陣營中的君主為「主公」。這可以算是劉備的貢獻吧。

由於無論是《三國志》之前的史料還是魏吳兩國的資料都沒有「主公」一次,我們只能認定此為劉備集團發明。與此類似,孫權陣營有乙個給孫權的專有稱呼「至尊」。這種吹捧孫權的方法也是無所不用其極了。

3樓:黃初八年的小司農

主公是季漢給劉備的特稱w

魏國那邊都叫明公,吳國後來也改成至尊惹(一直覺得至尊這個稱呼很中二……)

本來是丞相開始叫他「主公」,後來不知道怎麼就都這麼叫他了,但是魏吳是絕對不可能叫主公的,想到這我又忍不住吐槽新三國……

4樓:言必有證無情緒

當時幕僚賓客對主人的稱呼都叫主公(明公),下級對上級也可以叫主公(明公)。直到南北朝時期劉宋,公元455年,

「上欲削弱王侯。冬,十月,己未,江夏王義恭、竟陵王誕奏裁損王、侯車服、器用、樂舞制度,凡九事;上因諷有司奏增廣為二十四條,聽事不得南向坐,施帳;劍不得為鹿盧形;內史、相及封內官長止稱下官,不得稱臣(本意是男性奴才),罷官則不復追敬。詔可。

」這是通鑑裡記載的這一小步,但卻是歷史程序上的一大步,從政治上的正名角度看,這事挺重要的。之後主公一詞也就漸漸退出歷史舞台了,因為現在稱自己為下官,叫上級主公就不合適了,上級漸漸變「大人」了。

5樓:熱心市民潘將軍

現存史料中「主公」這一稱呼最早是用來稱呼劉備的,正如 @瑾臻 所說,《三國志》中除裴注外,出現「主公」一詞13次,其中12次用來稱呼或指代劉備,還有1次是指代劉禪。

1次見於諸葛亮為蔣琬求情(蔣琬當時為廣都長,在建安十九年劉備領益州牧後):

軍師將軍諸葛亮請曰:「蔣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願主公重加察之。

2次見於法正勸劉備厚待許靖的對話中(建安十九年):

正說曰:「天下有獲虛譽而無其實者,許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創大業,天下之人不可戶說,靖之浮稱,播流四海,若其不禮,天下之人以是謂主公為賤賢也。

2次見於法正任蜀郡太守時睚眥必報某人甲與諸葛亮的對話(建安十九年後,不遲於建安二十三年):

或謂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

1次見於馬超與彭羕的對話(建安十九年後):

超問羕曰:「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

5次見於彭羕在獄中與諸葛亮的書信(建安十九年後):

羕於獄中與諸葛亮書曰:「僕昔有事於諸侯,以為曹操暴虐,孫權無道,振威暗弱,其惟主公有霸王之器,可與興業致治,故乃翻然有輕舉之志。······不解主公之意,意卒感激,頗以被酒,侻失『老』語。

······戮力主公,共討曹操耳,寧敢有他志邪?孟起說之是也,但不分別其間,痛人心耳。昔每與龐統共相誓約,庶託足下末蹤,盡心於主公之業,追名古人,載勳竹帛。

統不幸而死,僕敗以取禍。······宜善與主公計事,濟其大猷。

1次見於張裕談話(語中庚子年為建安二十年。在此次交談發生前張裕曾勸諫劉備和曹操爭漢中,曹操平定漢中為建安二十年十一月,此語應當見於建安二十年後):

裕又私語人曰:「歲在庚子,天下當易代,劉氏祚盡矣。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後,寅卯之間當失之。

另外有1次《零陵先賢傳》記載諸葛亮與劉巴對話(建安十九年):

《零陵先賢傳》諸葛亮謂巴曰:「張飛雖實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

梳理一下可以看出,」主公「一詞不僅只用於稱呼劉備,而且僅用於劉備入蜀領益州牧至稱漢中王之前這一段時期(建安十九年至建安二十四年)。而劉備在建安二十四年秋進製漢中王后,群下稱呼已經改為」大王「了:

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建安二十四年)

亮說曰:」······今曹氏篡漢,天下無主,大王劉氏苗族,紹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隨大王久勤苦者,亦慾望尺寸之功如純言耳「(建安二十六年)

對此,胡三省認為」主公「之稱,從東漢就已經存在了,由更常見的」明公「一詞演化而來。主公」尊事之為主「,更強調了雙方的主從關係:

胡三省曰:主公之稱,始於東都。改明公稱主公,尊事之為主也。

胡三省的說法不知依據在何處,或許700年前,胡三省能看到今天已經散佚的史料,得出了這個結論。

究其原因,劉備此時官爵為」左將軍領司隸校尉豫、荊、益三州牧宜城亭侯「,劉備集團已經不同於荊州時期的關張趙幾位將軍、糜簡孫幾位從事中郎,在平定益州後吸納了大量的新力量,群下將軍數量也大大增加。如若還像之前一樣,稱呼劉備為「將軍」、「明將軍」,現在大家都是將軍,你叫的是哪一位將軍?為了更好地明確君臣尊卑關係,而採用」主公「一詞作為稱呼。

8.29更新近日又讀一段史料,發現劉備入蜀領益州牧以後,還真有頭鐵稱其為「將軍」的,記載於《華陽國志·卷十》

李邈,字漢南,邵兄也,牧璋時為牛鞞長。先主領牧,為從事。正旦命行酒,得進見,讓先主曰:

「振威以將軍宗室肺腑,委以討賊,元功未效,先寇而滅。邈以將軍之取鄙州,甚為不宜也。」先主曰:

「知其不宜,何以不助之?」邈曰:「匪不敢也,力不足耳。

」有司將殺之,諸葛亮為請,得免。

沒錯,就是那個諸葛亮死後,說諸葛亮「五大不在邊」,結果被劉禪剁了的那位:

十二年,亮卒,後主素服發哀三日。邈上書曰:「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不好為殺臣之君,直以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

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歿,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後主怒,下獄誅之。

6樓:慕容彥超越想越氣

主公一詞,僅見於《蜀書》,應該是特定時期的特定用法,魏晉之前,僅有此例。

我認為按照語言習慣,魏蜀吳三家原本都稱明公,但記諸史冊則有避諱之稱。劉備稱主公,孫權稱至尊,明公之稱謂獨冠於曹操,使三方有別,正偽有序。

明公一詞原本並不是獨指君主,而是對於上位者的尊稱。陳志原文中(不含裴注)袁術,張溫,董卓皆被稱為明公。而記載吳蜀二國,比如劉備孫權,均避明公之稱謂,正如陳宮就戮之時所說『逆賊曹操,何等明公』,古人於稱呼甚為嚴格,指敵為逆,其勢固不能稱『明公』矣。

(至於『老母存否,在於明公』,蓋因有所請而不得不作謙卑之辭。)

陳壽為避諱而不稱明公,但裴松之所引注文,就無此顧忌:

襄陽記曰:楊顒字子昭,楊儀宗人也...入諫曰:"為治有體,上下不可相侵,請為明公以作家譬之...「。

會稽典錄曰:綝欲入宮,圖為不軌,召百官會議,皆惶怖失色,徒唯唯而已。汜對曰:"明公為國伊周,處將相之位,擅廢立之威..."。

.《蜀書》原文中言談涉及劉備者,多稱為主公,但裴注中則可稱明公,比如著名的漢中典故:

先主雲:"孝直避箭。"正曰:"明公親當矢石,況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與汝俱去。"遂退。 ---《三國志蜀書法正傳》引裴注

同時,避諱『明公』之處僅限於言談,對於書信所摘錄,依然使用原稱。比如劉琰給諸葛亮的書信。:

琰與亮箋謝曰:"琰稟性空虛,本薄操行,加有酒荒之病,自先帝以來,紛紜之論,殆將傾覆。頗蒙明公本其一心在國。 ---《三國志蜀書劉琰傳》

可見,《三國志》原文中,『明公』這一稱呼對於吳蜀二國有避諱。魏國建立之前,張溫,董卓,袁術等人所稱明公無關巨集旨,但吳蜀兩國於陳志原文中,涉及言談,都會避諱明公稱謂摘錄書信,則不在此例。同時統計『明公』所稱,除了曹魏諸位帝王之外,只有司馬懿(孫禮出幷州時,語在《孫禮傳》),周魴賺曹休,書信中稱『明公君侯』。

此外《蜀書第十一》記載李鴻和王衝稱呼諸葛亮為『明公』,其中王衝處為轉述,李鴻處為直陳,語在費詩傳,唯獨這處記載比較迷惑,猜測與李鴻的降將身份有關。除此之外,考察吳蜀兩國其他人所記載的稱呼,都是符合上述結論的。而反觀曹操,同樣不包含裴注的情況下,稱之為『明公』者,有記錄可查處有張遼,呂布,賈詡,崔琰,董昭,劉曄,邴原,王粲,辛毗,滿寵等,俯拾皆是。

王子今認為,『主公』的稱呼體現了劉備的個人魅力,令眾士顛倒,同時也凸顯出蜀國的君臣之義。此所謂善士虛言,不得不審。

7樓:

正如知友 @鯫生 所言,「主公」一詞未必是劉備的專稱。但「主公」一詞在《三國志》中的確大概率指代劉備。

臣下們對劉備稱呼的改變是有其階段性的。以諸葛亮之生平舉例,其出山時稱劉備為「將軍」:

亮答曰:「……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出使東吳時稱劉備為「劉豫州」:

亮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

替法正言語時稱劉備為「主公」:

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

勸劉備稱帝時稱其為「大王」:

亮說曰:「……今曹氏篡漢,天下無主,大王劉氏苗族,紹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

撰《出師表》時稱劉備為「先帝」:

上疏曰:「……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劉備自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攻取益州後,其勢力內部忽的湧現了許多掛有將軍號的文臣武將。彼時的劉備位至左將軍,如若群僚們若再籠統的稱劉備為「將軍」,一則無法體現群僚對劉備的愛戴之情,二則無法體現「領袖與臣屬」在稱呼上的尊卑之別,不免有些寒酸。

稱呼劉備為「主公」,是其麾下臣屬為了在一段時間內與劉備區分身份之尊卑的表現。

怎麼從三國志中評價劉備?

助宣重光 1 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2 昭烈皇帝體明睿之德,光演文武,應乾坤之運,出身平難,經營四方,人鬼同謀,百姓與能。兆民欣戴。3 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公升之顧,則情感三軍 ...

是三國志,三國志,關羽比呂布還厲害嗎?

決明 這個厲害分很多種,先看他倆的外號 二爺 威震華夏!奉先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很明顯嘛,單兵作戰的話,呂布厲害 帶兵打仗,統率力的話,二爺厲害。 sherlock 真的想知道自己去看書嘛 比這個也得看比什麼啊。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布令門候於營門中舉乙隻戟,布言 諸君觀布射戟小支,一發中...

為什麼長大看了三國志之後更覺得劉備是個英雄,是個大英雄?

三國君主裡,劉備可能是最成熟的,同時可能是名望最大的,跟的老師術數能破黃巾賊想來不愛讀書是過去讀傷掉了,極有可能通曉多種語言,甚至可能是武功最高的,其他人都沒有被記錄在劍經裡。劉備興許是盧植當特種兵王培養的。 我曾經看過一句很有禪意的話,我覺得能很完美的回答這個問題。這句話的原文是 以前看山是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