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心理諮詢師,你會怎樣幫助來訪者區分情緒和客觀現實?

時間 2021-05-10 01:08:48

1樓:headache

簡單地可以分成兩個層面大致先做乙個區分。這個區分的界限就是來訪者的「情緒」是否造成了可能會危及自我或他人現實安全,超出心理諮詢安全進行可承受的範圍。比如,如果這種「情緒」是基於來訪者精神病性障礙的一種表現,那麼諮詢師應該明確提出轉介;如果這種「情緒」引發了不安全的行為,如傷害自身或者傷害他人、傷害諮詢師,那麼就需要進行危機干預或者停止諮詢。

在這些狀況下,諮詢師要做的就是及時的、積極主動地呈現現實邊界,進行有力地干預。而在這個界限之內,秉持「助人自助,不求不助」。

心理諮詢工作的物件是來訪者的心理世界,首先的乙個態度便是承認心理世界的真實、意義和價值。在這個框架下面所謂的「情緒」首先被看做是主觀真實。來訪者為什麼有這樣的情緒,為什麼堅持這樣的情緒,為什麼在此時此刻用這樣的方式表達,背後的意義能否被允許在諮詢關係中展現,真實的東西是否被尊重。

所謂的區分情緒和客觀現實就要考慮乙個問題,這種「區分」是不是忽視了來訪者的主觀真實,是不是諮詢師越界了。

來訪者能夠被傾聽、被理解是諮詢起作用的第一步。來訪者在外在不適應的環境中大多經歷的是不被理解,而助人自助的信念就是基於當來訪者的內在世界被認可、尊重,內在世界的意義得以顯現後,來訪者的心理世界就能夠進一步發展,而這種發展也會以客觀世界當中的某一種適應性選擇顯現出來。

2樓:倪振源

這是乙個特別有意義的話題。這涉及到兩個世界的區分:客觀現實,心理世界。

做為動力學的諮詢師,一般來說,並不會刻意幫助來訪者區分心理世界(情緒)和客觀現實,除非這一點已經影響諮詢的進展了。

原因是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心理實際足夠的清晰的話,自然就有能力分清楚現實。比如像提問中的情況:

當來訪者有強烈的自責情緒時,可能無法看到這種自責並不反映客觀現實,只是自己的情緒,因此就會帶著愧疚感去補償別人。

只要去和來訪者一起去探索這個心理過程,比如讓他看到自己的愧疚,以及看到自己是在愧疚的驅動下自責,以及做了某種補償——如果他對自己的這個心理過程,無論在體驗上還是理性上都有所了解,那麼他對愧疚就會有一定的覺察和承受能力,補償的動力就會漸漸消失了。

不斷的探索心理世界,會形成一種反思的能力,這個反思的能力會讓來訪者乙隻眼睛看著現實世界,乙隻眼睛看著內在世界,並自動在二者之間需求乙個最佳的平衡。

我在諮詢的程序中,基本上99%以上的時間都在探索來訪者主觀的世界(除了前三次的初始訪談以及危機情況),這樣也是足夠的。

1,首先是清晰的設定,比如固定時間、規範的收費、按時開始和結束等,這都是現實層面,諮詢師做為乙個現實層面的人,會去遵守規則和邊界,這會影響到來訪者的現實感,比如有一次來訪者爽約,我按照我們的合同照常收費了,來訪者忽然意識到他在我這並沒有什麼「特權」;即使來訪者和諮詢師感覺特別美好或者焦灼,諮詢也不會隨意延長時間,因為現實世界就需要我們學會面對開始和結束。

2,當來訪者的投射是沒必要,而且會阻礙諮詢進展的時候;

比如在諮詢的早期,來訪者覺得諮詢師助理其實是諮詢師的馬甲,並因此認為諮詢師和那些搞銷售的人一樣在玩套路,從而對諮詢師感到難以信任時,諮詢師也可以直接告訴他實情暫時消除這種懷疑;

另外有一次,乙個來訪者對我的回應感到不滿意,她後面幾次諮詢,一直堅持要我重新回應,並且卡在那裡影響了諮詢,督導老師建議我坦誠的說,那個時間已經過去了,我現在沒有辦法給出那個時候你需要的回應。

3樓:丁梅英心理諮詢師

這個問題問到我心理去了,感謝你哦!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如何幫來訪區分情緒和現實,以及要不要幫助來訪區分情緒和現實,我是走過彎路的。(急不可待分享經歷啦!)

1 在我剛從業的時候,如果來訪覺得對方在評判自己,或者是對自己有看法,我很善於跟來訪說:「這是你的想象還是事實?」「對方真的批評了你,還是你感覺對方批評了你?」

你看,我多想幫助來訪走出困擾,不痛苦。

有的來訪馬上有領悟:「原來是我把我心理想的當成事實了。」所以他會在行為中有改變,不再補償別人。

可是,有的來訪會說:「我就是感覺對方在批評我。」或者「我知道對方沒有批評我,但是我就是有這種感覺啊」,潛台詞是「我感覺對方在批評我,難道不可以嗎?

」,還有的來訪說「我又有這種被批評的感覺,我又錯了」

接下來,你可以想象,A來訪開始阻抗,諮詢陷入僵局 B來訪付諸行動,脫落啦

我像乙個熱鍋的螞蟻一樣,到處去接觸其他流派的課程。(省略過程)讓我停留在自體心理學,是有原因的。

2 我發現,自體心理學針對「來訪覺得對方在評判自己」,是這樣工作的,諮詢師會說:「你感覺對方在評判你,你覺得很不安」(知識點一:共情性回應,乙個活生生的人在痛苦中穩穩地陪伴他)

接著,專業的諮詢師會說「這種被評判,很不安的感覺,你熟悉嗎?」(知識點二:精神分析的「定位」技術

來訪開始自由聯想,回想到過往的經歷,很可能是嚴苛的父母生活中控制來訪,來訪開始談,諮詢師繼續陪伴。

比如來訪說「我就想到了小時候買衣服,我給自己買了一件灰色的衣服,我媽媽說 你什麼眼光!過年要穿紅色的,媽媽按照她的眼光買了紅色的,說,紅色才好看,這次買對了。」來訪談完,諮詢師會回覆「好像你不可以有你自己的想法,你需要按照媽媽的眼光做決定才行

」(知識點三:圍繞來訪的想法談,潛意識告訴他,你按照媽媽的眼光做決定,但你還是有自己的眼光的,增進來訪的主體體驗。 長時間如此工作,來訪對自己更確定,別人的控制或干擾對他影響會越來越小。

知識點四:諮詢師理解來訪那時候壓抑自己的想法,按照媽媽的想法去做,來訪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納。知識點五:

這是自體心理學的起源學詮釋,和後面的動力學詮釋一起,讓來訪知道你今天感覺被人評判,是有歷史原因的,來訪會對自己今天有這樣的感覺鬆口氣, 更能理解自己,放過自己)

諮詢師還會說「好像別人的眼光是一直存在的,所以,你感覺被評判」(知識點六:自體心理學的動力學詮釋,解釋來訪當下的感覺。同時,這也完成了乙個工作------心智化,幫助來訪區分了事實和想法,而且是以理解的姿態去區分)

你看,不同的工作方向,達到的效果如此不同呢!你更喜歡哪一種?你想專業學習的心有沒有被我撩到?

4樓:曹舟力

影響到客觀現實檢驗的話不只是情緒,而是情緒背後的情結或者說創傷。

先安撫情緒狀態,減少負面情緒,增加適應性。

情結修通,創傷言說和希望。

自我功能不需要再抵制負面情緒情感,現實檢驗功能會恢復。

具體化,肯定化技術最通用。

這個更專業

【要點回顧之七】Janet課程精彩片段摘選

5樓:丹狗愛做夢

情緒就是一股能量,乙個人陷入一股情緒中,就是被一團能量包圍了,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盡情體驗這股情緒,燃燒這股能量,燒完了他就好了。他要補償對方就讓他補償阿,補償完了這股能量就釋放了。

6樓:Anna

毋庸置疑,「客觀現實」當然很重要,心理諮詢的乙個重要目標就是提公升來訪者的現實功能。但對來訪者而言,往往「內心世界」更重要。個人的一點看法是:

情緒既然出現了,存在即合理。所以比起直接幫助來訪者區分情緒和客觀現實,我更傾向於先嘗試理解來訪者情緒的源頭。

另外也可以從麵質來訪者的防禦機制這個角度去操作。比如自責即對自身的攻擊,那或許是無法向他人釋放的憤怒轉而指向了自身。再者,來訪者如果因為愧疚而補償別人,看起來頗有一些反向形成的意味。

指出這些情況,興許同樣有助於促進來訪者的覺察和領悟。

作為來訪者,怎樣面對對心理諮詢師的移情?

葉浟 你們的諮詢進行了一年半,我想之所以你能夠堅持下來這段諮詢關係,至少這段關係對你來說是有一定意義的。也許你覺得諮詢對你是有效的,也許你覺得通過諮詢可以避免什麼更糟糕的情形,但是無論怎麼說,乙個人堅持做一件事,這件事情對這個人一定是有意義的。也許你能夠意識到這個意義,也許不能,但是這個意義一定是存...

心理諮詢師一般會偏愛哪種來訪?

心理諮詢師wang 諮詢師的 偏愛 偏恨 都屬於反移情的範疇。諮詢師所偏愛的來訪者,比如長得好看,聰明,有反思能力。這些有可能是諮詢師自己缺失的部分,並且我們也認為它們是好的。所以當來訪者持續地表現出這些特徵的時候,是在 滋潤 著諮詢師,滿足著諮詢師的自戀。有的時候,來訪者並不是這樣子的,他會刻意的...

作為來訪者最希望心理諮詢師做什麼?

暖風冬陽心理工作坊 作為來訪者,首先都希望諮詢師能盡快解決 解答目前最困擾自己的問題,希望諮詢師能代入自己 讀懂自己 能迅速對自己做出最恰當的反應 說出最抵達自己心坎上的話 最好能直接給出行之有效立竿見影的建議辦法 但可惜好的諮詢師一般不會直接或馬上給出答案,而是會帶著來訪者慢慢地尋找引起問題的癥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