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讀不懂外文翻譯過來的書?

時間 2021-10-31 15:28:09

1樓:Louise-Rocky

這個問題1個月前我提出

現在我有了乙個比較解釋的通的答案

翻譯的人非專業人員

特別是對於管理類等專業類的書籍

非圈子內專業人士所能解讀

翻譯人員都不懂的書

讀者怎麼可能讀的懂?

2樓:CSOFT華也國際

不同語言誕生的環境不一樣,背後的文化背景與使用者的生活習慣、語言用法也不一樣,所以單純將語句的意思翻譯過來以後很可能不符合目標語言的使用和閱讀習慣,讀起來就會生硬,缺乏邏輯。如果要讓文學作品讀起來順暢,就要在單純語義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對語言進行本地化處理,同常語言本地化的工作需要母語使用者來完成。

3樓:南宮刀禾

這是乙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本人做翻譯多年,對比看了很多原著和譯本,錯譯和滿篇翻譯腔的作品不值一提,而有的作品譯文確實是準確的,語法也沒毛病,但讀起來意義鬆散,文思氣流接不上,總覺得缺點什麼,相當一部分文學譯本都存在這個問題。

其中原因,也許應跳出語言形式,從文化和民族心理的角度來看,換種說法,語言不僅是傳達資訊的工具,更是民族思維、性格和氣質的折射,而這種思維、性格和氣質是很難翻譯出來

要解決譯文的可讀性,個人主張「譯寫」,但「譯寫」並不容易,也會受到譯者的外語水平、價值標準和文筆功底的影響。

一名合格的翻譯不僅要懂外語,還要有紮實的中文功底,更要有跳出語言形式的意識。

學語法的初心是為了準確理解原文或者進行規範寫作,但很多人走入誤區,去研究語法結構怎麼翻譯,這容易導致譯文無法脫離原語結構的痕跡。當然,如果原語和目的語極為相似,研究句法結構如何翻譯確實有幫助,但漢語和西方語言差異巨大,只有跳出形式的束縛(追求韻味的傳遞)才能實現更大限度的忠實。

4樓:孔乙己

哈哈,尤其是這種人文社科類,管理類,搞得跟機譯的似的。我讀過兩本《誰說大象不能跳舞》、《非暴力不溝通》都是剛看開始就發現語句不通,還不如直接讀英文版。

外文翻譯過來的名字為什麼用姓而不是名?

wyskywalker 舉個例子 假如馬里奧 戈麥斯 馬里奧 格策 馬里奧 巴洛特利三人同場競技,稱呼名的話利用收音機等無畫面裝置關注比賽的球迷該如何區分三人?而用姓就大大減少了重複的情況。 講個無關的笑話,韓喬生老師最牛的一次解說 7號球員夏普分球,傳給了9號隊員,9號隊員也叫夏普,他們可能是兄弟...

為什麼有些外文書籍的翻譯很差?

有一本書。英文叫 Critique of Pure Reason.德文叫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中文叫純粹理性批判 真他嗎的忍了很久了,不得不說說。純粹是形容理性還是批判?批判是動詞還是名詞?理性是名詞還是副詞?為什麼英文德文裡那麼清晰的表達,能被翻譯得如此似是而非,...

為什麼張愛玲的書我看不懂

小鄭 偷一句王小波的評價 張愛玲把自己的病態當作才華 我本人很喜歡張,不認同王小波的評價,但你也該知道張愛玲的作品是有一些病態的 前幾天老師叫我有空看看閃靈,我看了,和他說,我認為結尾部分黑人主廚是個敗筆 老師和我說,人是需要看到美好和希望的,好萊塢最初的受眾就是絕望的家庭婦女 這些希望與美好,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