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外文書籍的翻譯很差?

時間 2021-05-07 07:15:15

1樓:

有一本書。

英文叫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德文叫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中文叫純粹理性批判

真他嗎的忍了很久了,不得不說說。

純粹是形容理性還是批判?

批判是動詞還是名詞?

理性是名詞還是副詞?

為什麼英文德文裡那麼清晰的表達,能被翻譯得如此似是而非,模稜兩可,隨隨便便。

這跟中文本身動詞名詞不分有關,但譯者也有很大問題,哪怕調一下成批判純粹理性都好很多。

2樓:

外文專業,做過書籍翻譯,因此我討厭一拿到譯本就習慣性將翻譯批判一通的讀者。如果你能給出乙個更好的譯法,我可以接受;但一上來就說翻譯不行的,那我希望你去看原文。

3樓:好的佩奇

此處需要提到乙個詞彙——「認知慣性差異」,乙個人在他生長的家庭、社會、國家環境,接受不同的教育和道德影響,在成年後養成了既有的思維定式叫做「認知慣性」,並且會長期習慣於以此來轉化和理解不同的資訊,而與它伴生的「認知慣性差異」的產生是由於近代各國界封鎖,社會環境動盪、文化、政治、觀念等等亂象造成的。

它對和平年代的各國文化傳播是乙個巨大的限制,舉例說:中國人常為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字之博大精深而自豪,認為外語換譯無法完全解釋國語精粹的奧妙,屬於高深意境被精簡降維的轉換方式,形同管中窺豹。但換個角度,很多人卻難以聯想到傳承外國文化的巨著也無不存在這種尷尬的處境。

導致這類問題出現的原因不僅僅是文字的含義以及發展方向不同,當不同國家的文化被存在主觀想法和認知差異慣性的個體譯者所理解並翻譯出來的時候,必定會產生或多或少的歧義和盲點,其出現在「點題部分」甚至會影響到整本書所傳達的主要思想和觀念。這就是為什麼國內的很多讀者無法對這些書產生深刻解讀興趣的障礙,當然,某島國的白話文作品在直譯過程中就極少存在這類問題。

此類優秀的文學作品能傳承至今必定是因為其受到了起源國家大眾的認可和追捧,才能流芳百年,但到了國內卻無法被廣泛接受,實在可惜。幸好,在近些年的語言文字研究發展過程中,這些細節問題也被逐漸修復。

我們現在至少應秉持著敬畏的態度去閱讀這些看似拗口彆扭的漢譯的外文名著。但由此可見,「知識無國界」本身是乙個「悖論」,至少現在仍是…

4樓:威尼斯的淚

因為譯者不行。很簡單。

有些人可能會說,因為原典語言晦澀,不好翻譯。確實有這方面的因素,但主要原因仍然在譯者本身。因為翻譯本身其實是乙個「二次創作」的過程,譯者追求的不應該是直譯,而應該把直譯與意譯結合起來,並找到乙個合適的平衡點。

這就很考驗譯者的功底了。尤其是人文社科類著作,一方面得考究專用名詞和作者原意的準確性,但另一方面,如果過於追求準確性又會導致艱深晦澀甚至語意不通。所以,很多功底不行的譯者很容易把原典譯成四不像。

5樓:

我早就發現這個問題了。不談個例,普遍來說,同是譯本,我母語還是漢語,怎麼中譯本總是比日譯本,英譯本難讀多了呢???很多人都會歸罪於譯者水平問題,但我認為中文寫不了長句也是乙個因素。

像日語裡一堆小句,英語裡一堆從句這樣的結構漢語真的是無能為力。

6樓:殺死那只牛油果

翻譯就是兩種或者兩種以上語言的合作。文學的翻譯,是不同時代的合作,不同文化的合作,不同人生經歷的合作。由於語言的不同,再加上文化的差異、時代的差異和個人生活背景之間的差異,會讓一部文學作品在翻譯成其他語言的過程中,丟失某些母語的特徵和某些原作的特徵,這是不可避免的,即便是母語讀者,也會在閱讀過程中忽略一些內容和強調一些內容。

沒有乙個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想法感受會和作者的寫作過程完全一致。就算是同乙個作者,幾年以後重讀自己的作品時,其想法和感受也可能與當初寫作時有差異。

7樓:旺仔.Ma

原因其實非常簡單,出版社不願意在翻譯上花錢,翻譯書明明是對文字要求最高的,但稿費卻是所有翻譯種類裡面差不多算最低的,再不說出版流程長,拿錢慢,翻書基本要做好不賺錢投入和回報不成正比的準備。除了署名這個本來就有的權利以外,其他只有漫長的折磨。所以,這種有水平又有錢有閒,還願意折磨自己的人全國有幾個呢?

8樓:泊乎灣

寫個偏題的回答,商務印書館的《論自由》,比直男還直的直譯,私以為哲學原著為了追求韻味而放棄準確性的都是耍流氓,所以這本書雖然是直譯,也有《論自由》其他中文版本譯者認為他自己的版本優勢就在於比這個商務版通暢,我還是傾向於商務版。

9樓:Johann Faust

《詹森藝術史》第七版,中文翻譯挑倆明顯的錯。

1. St. Basil the Great,翻譯成「聖巴西爾大帝」。

正確的翻譯就是「大巴西爾」,卡帕多西亞三教父之一,是個聖人,但沒當過皇上。當然,幸好沒翻譯成「大聖」…… 乛乛

2. Iconoclasm,翻譯成了「偶像破壞運動」。正確的翻譯是「聖像破壞運動」。要不然,就變成了乙個正義的運動了

10樓:

錢少沒人做。

市場需求量更大的是非文學類翻譯,這類東西不需要技術含量。本科二年級都能做。

文學類。。。文學翻譯不是翻譯!不是翻譯!不是翻譯!文學翻譯在中國一般是劃分在文學裡。也就是說對譯者的背景和知識是有要求。

然而大家知道千字啥價麼?80算高的了,還要交稅呢。

所以誰來做這些翻譯呢?

11樓:李不染

翻譯等於再創作了,

你讀到的是譯者的文字,

已經蘊含了譯者的思想。

這是乙個轉碼,再編碼的過程。

轉碼:譯者首先要讀懂作者的思想

尤其是文學作品,把握內容的同時,還有根據一系列文化,時代等的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這是極其不易的。曾在翻譯課上老師給我們講,在《廚房》中男女主之間的感情定位問題上,不同譯者就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也就造就了不同的翻譯風格。覺得有愛情的成分,譯文就顯得曖昧,沒有愛情的成分,譯文就顯得淡然。

而這種風格貫穿始終,讀兩個人的譯本,就像看兩本不同的書一樣。

再編碼:譯者用文字表達自己的理解

關鍵在譯者的推敲斟酌,文字功底。我們課上的練習,是拿出文學作品的一段,先自己翻譯,然後老師講它的直譯,讓我們修正,然後拿出翻譯家的作品,讀給我們聽。記得是林少華《挪威的森林》的一段,那散散的一句句話,竟被譯成了整齊的四字詞語,不減作者本意,也不添自己揣測,意韻皆存,讀起來和原文是同樣的落寞的感覺,此乃信,達,雅也!

其中包含多高的要求,需要多少腦動啊。

能做到的人少,願意花時間用心做的更少。

12樓:什麼為什麼怎麼辦

有些人認為是水平差,有人認為是素質差?我就想問問這個市場尊重過譯者嗎?既然是交易,你不跟我談報仇,難道跟我談情懷?

我用愛翻譯?問題是優質的翻譯者說一千字你給我30元,我幹嘛要接?願意接的說一千字給我三十元,我幹嘛給你累死累活翻譯?

根本上就是稿費太低。在乙個彼此都不尊重的基礎上怎麼可能取得信任?

13樓:Swendy

佔坑~我回頭給你翻翻我的《翻譯概論》再給你詳細的講講。

呼~拖延症晚期患者來回答了

——分割——分割——分割——分割——

關於你說的這個拗口的問題,我想應該是因為譯者沒有採用歸化的翻譯方法。(歸化是指:「譯者在翻譯時採用一種透明而流暢的譯文,從而使得原語文本對讀者的陌生感降至最低。

」)而為什麼不採用歸化而非要採用異化的方法使得它看起來有點怪怪的呢?嚴復在翻譯赫胥黎的《天演論》時,在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字論」:信、達、雅。

「達」即是指譯筆流暢,而魯迅在2023年提出了「忠實、通順」作為翻譯標準。在他看來,譯者不但必須把原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傳譯出來,而且還必須兼顧兩方面,一是其易解,二是儲存原作的風姿,在兩者不能統一的情況下,他主張「寧信而不順」。「為什麼不直接採用歸化的方法使語言中國話呢?

因為這樣的譯本不但輸入新內容,也在輸入新的表現法。」紐馬克的觀點也同於魯迅:「譯者是要把所有的東西都盛到盤子裡交給他們嗎?

他們要不要費點兒力呢?我們是否期待他們碰到乙個字不認識,也能去查查字典或者百科全書呢?……我這樣寫,是反對這樣這種越來越得到符合的觀點,即認為所有的翻譯都(僅僅)是交際,讀者出的力越少越好。

」余光中也認為譯者不必為讀者想得太周到:「事實上,今天的讀者即使不懂英文,也不至於完全不解『西俗』或『洋務』,無需把譯文嚼的那麼爛去喂他。」

而關於你質疑譯者的水平這一點,翻譯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工作,從一種語言過渡的另一種語言,特別是從一種文化過渡到另一種文化,本身就是乙個重新製作的過程。議員的母語水平可能非常高,但是出於翻譯的目的和翻譯方法等一些原因,翻譯成品語言水平可能顯得不那麼高,那可能就是原作原來的風格,只是放在我們這個文化環境中會顯得怪異。再者,專業書籍術語繁多,會使得理解上變得困難,有些原文作者語言又晦澀,譯者需要很多時間揣摩作者意圖和查閱相關術語和資料,可能會錯意和不理解也是有的。

最後,翻譯者畢竟是人吶,會受到一定的客觀與主觀條件影響,比如高票答案提到的薪資低,時間緊,任務重的問題。趕鴨子上架的情況下,好作品很難誕生。精神狀態好的時候,一氣呵成也是有的。

最後提一下這個直譯的問題。有人會覺得直譯就是逐字譯,這實際上是一種誤會。逐字譯是一種嚴格遵循原文措辭的翻譯方法,翻譯時以詞為單位進行考慮,力求譯文中的每乙個詞都與原文相對應。

舉個栗子。

「楊雄道:『這個兄弟,姓杜,名興,祖貫是中山府人氏。因為他面顏生得粗莽,以此人都叫他做鬼臉兒。」

賽珍珠翻譯版本:Yang Hsing answered, "This brother is surnamed Tu and his name is Hsing, and his ancestors were men of Chung Shan Fu. Because his face is so coarse and wild, men all call him The Decvil Faced.

"我們可以看出,賽珍珠的部分處理方式對原文亦步亦趨,已經可以算是逐字譯了,她將「這個兄弟,姓杜,名興,」譯為"This brother is surnamed Tu and his name is Hsing",讀起來很不自然,顯得非常累贅。「面顏生得粗莽」譯為"his face is so coarse and wild

"也顯得過分拘泥於原文本眼。粗莽就是長得醜陋粗壯,不必拆分詞語理解為既「粗」又「莽」,然後分開翻譯。對比一下Sidney Shapiro的翻譯:

"Du Xing is his name. He's from the prefecture of Zhongshan. Because of his crude features everyone calls him Demon Face.

"譯者沒有固守原文形式,而是用自然簡潔的英文傳達原文的意思,在風格上反倒同原文更為接近。

為什麼很多網友特別喜歡抱怨外文書籍的翻譯問題?是這些人外文水平高,還是有點作秀的成分?

文學類書籍不評價,覺得差可能是我修養不足,不能體會譯文的精妙之處。但我這個專業的專業書籍的翻譯真是非常差,有時會有整整一行才乙個標點符號的,句子完全讀不通,完全不知道在說些什麼。找來英文一看寫得非常清楚。所以不如直接看英文,不懂的單詞查查,還能積累專業詞彙。 其實多數人真的是外語水平高那麼一點點。另...

外文翻譯的書籍翻譯質量,哪些翻譯機構相對不錯,哪些不行?

陳甫鵃 如果必須要說機構的話,我大概推薦下面幾個 計算機書籍 O reilly。作為專業的IT技術書籍出版商,他們翻譯的書在我印象中都比較有質量,大概借了他們一家包辦原作和翻譯的便利吧。計算機書籍2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他們當年出的C 書系非常出色,不僅原書好,而且也請到了侯捷 菜學墉等優秀技術翻譯...

MEMS方向有什麼好的外文書

Zanhui.F MJ Madou,Fundamentals of Microfabrication CRC Press good text to buy 2.GTA Kovacs,Micromachined Transducers sourcebook,McGraw Hill,1988.3.S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