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最終追求什麼?

時間 2021-10-18 12:22:28

1樓:哦噢

佛教不是追求什麼,當初釋迦牟尼佛下世,在我們地球創辦佛教,就是為了幫助更多人脫離生死輪迴,告訴他們宇宙的真理。佛是無私的,

2樓:傳蕙

阿彌陀佛

我們六道眾生和諸佛菩薩、諸成就者在所具佛性(心性)上無二無別,但無始劫生死以來,我們本具的清淨佛性被種種煩惱妄想所遮蔽

從這點說,我們學佛修行的根本目的和終極追求在於破除我們種種的煩惱妄想執著,從而撥雲見日,證得自己本具的如來智慧型德相

可是學佛修行,從來都是需要依次第進行的。

如果乙個剛剛接觸佛法的人,除非根器特別的好,否則直接灌輸這樣巨集遠的終極目標,未免一知半解適得其反。

那學佛修行從現實的意義上能帶給我們什麼呢?從佛經典籍的文字中(比如《十善業道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我們從中能找到正確的知見去對治我們的煩惱,我們會發現,自己一直以來所謂的煩惱和痛苦,其實都是因為沒有正確的見地來指導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而導致的。於是,我們會漸漸在正見的薰陶中感受到久違的安樂、平靜和喜悅。

諸佛菩薩真的是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諸佛菩薩的加持護佑,更珍貴的是引導我們認識並在心性上有若干的覺醒和改善

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佛法從來不是乙個人的佛法,而是眾生的佛法。

祝福每乙個看到這裡的朋友,平安喜樂,吉祥如意,善根增長,善緣具足,善根成熟,早日業消福慧增,早日值遇生命中的善知識。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3樓:塵埃落

追求無我,無我就無生無死,無輪迴,因為無我可死,無我可去輪迴。所以無空無色,因為有我才有空色。佛不是具體的乙個東西或者神明,佛只是乙個概念,乙個境界,無我的境界,無我的概念。

4樓:李明新

佛教是佛陀對這個世界最高智慧型的開示!佛教不是迷信!佛教是生命的科學!

佛法的主要任務是揭示宇宙人生真相!佛法的主要目的是幫助所有人破迷開悟心靈獲得解脫,不再生起煩惱!一句話:

佛法以解脫為究竟!解脫什麼?解脫煩惱!用中國話說,佛陀就是老師,他的任務就是幫助大眾解惑的!有句話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5樓:i007

這題我會。

佛肯定求覺悟,也就是圓融無礙。

一是緣起性空,一是圓融無礙,這是佛避不開的。

如同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當然,他說的不是永生,而是永死。

兩者其實是一回事。懂了這個,你就不想永生了。

永生是一種懲罰,一種犧牲。

6樓:

學佛的根本目的就生死而言是了脫生死,超越三界,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人生而言是讓我們的人生富足,圓滿,過上究竟幸福愉悅的生活

7樓:全都是泡沫

終極目標就是永死,不再輪迴。假如佛主說的就是世界上客觀執行的規律,那麼不信佛我們就能不斷地輪迴永生;在這種情況再開個腦洞:假如佛教就像某些野雞學校一樣,入了學就能等著發畢業證,以求永生之心而得永死,是不是很驚喜?

假如佛主說的不是事實,不修佛,我們死後也是永死了,那生前為什麼還要浪費時間去求乙個必然的結果?幹點什麼不比這強?

8樓:路邊花草香

佛教又叫釋教,釋放的意思,追求卻說不出來,畢竟能說出口的都是聲音,能打出來的都是文字,能想得到的都只是思想,追求又怎麼說的出來呢?

9樓:冬棉夏布

現在別管那麼多,先學五戒十善,持戒念佛,求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臨終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

不用你花錢。不用你割肉。不用你賣血,不用你賣身。不用你把妻子給別人。這樣念佛就可以。

阿彌陀佛

總不會再說佛教騙你了吧!

10樓:Xiuquan Yu

佛教追求的是徹底的死亡

也就是俗稱的形神俱滅

佛教裡叫無我

從而達到不生不死的境界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從此不受輪迴之苦

舉個例子

一塊石頭是生的還是死的呢?

都不是。

佛教的基礎是輪迴

哪怕眾神(諸天/提婆)也處於輪迴中

他們也有自己的苦

只要還有生死他們也跳不出來

何況區區人類…

但問題是這個目標太大了

所以基本不可能用乙個人生而達成

只能先修了這一輩子

再投胎到另乙個地方繼續修

所以佛教認為

佛法並不是專門為人類準備的

天龍八部眾各種神話生物都得修……

大千世界所有平行宇宙都得修…

然後這只是第一步並不是最終

就像道教追求成仙幾千年也沒幾個成的

但成仙只是第一步而已

11樓:釋覺宇

用現代的語言簡單地說:就是回到本來的我。

我們有生以來都是活在五蘊身心構成的我之中,而這不是真正的我。而佛教的修行就是從這假我中解脫,定是心不隨五蘊而動,慧是認清五蘊無我的實相,由是回到自在本來的我。經書稱之為涅槃。

就如同機械人,本是自在圓滿地自我執行,當WIFI與之一接駁,它就不是它自己了。這時就有兩套程式存在。當它漸漸地回到自主程式,對外來指令程式有了清醒認識並拒絕執行,它就回到了它自己。

這似乎不可能完成,但在共業和個業的輪迴中,通過修行,個體是可以從中解脫的,回到本來的我。

12樓:阿爾托夫

我覺得有些同志對佛學中的涅槃有些誤解。

佛陀講經所說我令眾生入無餘涅槃,意為你來人世間需要去經歷人世間的各種艱難困苦來明心見性直到真本世界,如果沒有這些苦難的陶冶人的有些浮世性情根本去不掉,更無從說修行。

倘若各種苦難都不能滅你,走出來重見光明意為重生,此時的你與彼時的你完全是從根本上有變化的兩類人。

這也可以算是一種進化過程,一類根本就沒有涅槃過,也談不上重生,一類涅槃了,沒挺過去夭折了,一類堅持下去了有了後來。

虛浮世界可以靠橫,到了大世界還得靠豪,文武二道,橫人多的是,豪者少之,未入涅槃得重生者有橫無豪,矣。

初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與後來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兩種境界,前者純粹而不知由來,後者不道緣由卻是真愛。

橫者經不起歲月的蹉跎,託不起時光的分量,而豪者可以千古。

13樓:秀秀

包括「我」和所謂的客觀世界,都是沒有自性的,即它們是依眾生的自性而「存在」的,它們本身沒有自性。即萬法都是你的分別和妄想。整個宇宙都是你的分別和妄想,它們均出自你的自性。

這句話可理解為,心可轉境,法由心造嗎?

14樓:心路何方

成佛啊,所以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來到我們娑婆世界示現成佛呢,不就是讓我們看懂嗎?所以我們學佛要成佛,要修成正果,要脫離輪迴,要脫離三惡道。

15樓:小哈A8

真相,了生死。肉身必然生死,其性不生不滅。成佛什麼狀態?

,說再多也只是形容,不如自己去實踐檢驗。就像糖是甜,甜只是形容,拋開形容,吃一口就知道。那麼成佛,真相,了生死是什麼,拋開一切人為概念即可,真相就出來了。

佛教世界觀當然是很大了,什麼大千世界等等等,看看經典是怎麼編就知道了。

16樓:

生死觀理論對神仙的態度

成就最終追求:寂滅

結論生死觀:輪迴

理論:繼承諸多婆羅門思想,以因果、無常、輪迴為根本,拒絕承認永恆。

對神仙的態度:

對於神,沙門組織都在反對。其中,佛教從教義上否定婆羅門神,從神話上收編貶低婆羅門神,所以,佛教是超神論。無神論這說法,是站在外在角度說的,並不準確。

對於仙,否定永恆性,否定全能,否定印度沙門對手大雄。

佛教中的神仙,全都被無常進行改編,名字相同內涵相異,都是冒牌貨。

所以,對於神仙的態度就是否定與打壓。(印度人把神仙僅僅定位於永恆無常,相對中國諸子百家的定位,過於狹隘)

成就:證道出三界後,認知錯誤。

可以看出,佛陀對太陽系認知錯誤

a,類地心說思維

b,天體距離錯誤

c,天體距離比例錯誤

d,天體紅移認知錯誤

e,天體發光原理錯誤

f,天體亮度認知錯誤

g,天體實況認知錯誤

h,經驗論者

……可以看出,佛教絕對不是追求宇宙真相的存在。

最終追求:寂滅:

《增阿含經》卷7: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彼云何名為無餘涅槃界?如是比丘盡有漏,成無漏,意解脫,智慧型解脫,自身作證而自遊戲: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更不受有,如實知之,是謂為無餘涅槃界。此二涅槃界,當求方便至無餘涅槃界。……

《四教儀》:若灰身滅智,名無餘涅槃。

涅槃(Nirvana)一詞最早不來自佛教,而是古印度的奧義書,指吹熄,如燈火燃盡,以此描述修行者業泉燒盡而人滅。

佛教拒絕承認一世涅槃論,只認可多世涅槃論。

所以,佛陀明確要求和尚追求無餘涅槃,可以看出極樂世界追求,完全違背涅槃寂滅追求。

結論:佛教不追求永生,認為無法永生,追求永死,追求永死,說法也不準確,因為佛的生死觀是死後有輪迴,而不是死後空。

所以,換個說法就是,佛追求涅槃。可以解讀為佛教順從自然法則,認為無法突破自然法則。

無餘涅槃,具有明顯的永恆性,違背了佛教自己的無常主張。佛陀彌補此漏洞的方法是縮小無常範疇。但縮小內涵的無常,又無法徹底否定婆羅門教的永恆神了。

人的最終追求?

不知名思想家牛牛哥的答案 1 個體生命的意義在於完成一種傳遞,對普通生物而言是物種的傳遞和生存技巧的傳遞,對人類而言更多的是智慧型和文明的傳遞 每個人都在自覺或不自覺的完成著這一使命 每個人在自己的位置傳承和發展人類的智慧型和文明 不論職業 地位與財產,不同位置的人有不同的使命,生命意義也不存在輕重...

佛教追求的本質是什麼呢?

我本善良 學佛,是為了了知 無我 堪破 我執 最終放下!這個所謂的 我 是一切苦的根源。簡單說,我是1,其他都是後面的0,你品,你細品 明光 題主問題中的描述很多是錯誤的。試列3點。一 學佛修行不是讓人成為乙個無情無慾的 石頭 學佛修行的目的是要讓眾生,也就是凡夫的我們,成為菩薩或聖者,進入佛土世界...

佛教徒最終能悟出什麼是非佛教徒所不能悟出的?

戒色養生念佛護佛 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迴。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但行善事,莫問前程。心經全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