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佛教禪定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或者說禪定對於怔悟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時間 2021-05-05 18:55:50

1樓:閃光心

戒定慧三學,定的最終目的是開慧!

開慧是什麼?自性慢慢顯現出來了。但是,是慢慢的流露,所以佛法分次第和菩薩的位次。

關鍵是,禪宗是「悟後起修」。不是問怎麼悟,而是問,悟了以後幹嘛?

悟了以後,才是修行的開始。那時修什麼?修福!最終達到福與慧都圓滿。

福與慧都圓滿,就叫「佛」。

有慧根的人通過禪修,一世就能開悟,自性顯現,比如六祖慧能大師。

但是福卻是累生累世的積累,慢慢修的。

但是,開了悟,自性顯現了,就可以讓自己脫離輪迴。讓自己有能力在無量的時間,無量的世界中去普度眾生,最終成佛。

2樓:「已登出」

與其要問修禪定的目的,不如問問要怎麼修才能入定吧。就像別人告訴你喝水的目的是解渴,可是你沒喝到水,就算它能解渴也跟你沒多大關係,不是嗎?

現代人學佛有個誤區,就是把佛法當成一種知識學問來研究,佛學院越開越多,講經說法的大師一抓一大把,有幾個真能入定的我個人持懷疑態度。你自己都沒入過定,怎麼跟別人說戒定慧三無漏學?自性光發起是什麼樣子,氣脈通了什麼感覺,幾個人講得出來?

不要說那些是小乘看不起,你連小乘的五蘊解脫都做不到,跟我說你見性開悟那是扯淡的事。

不管持咒念佛也好,止觀參禪也罷,學佛只有乙個目的,就是了生死,就是要認清本來面目。經律論三藏十二部裡寫的東西,都是為了解決你在修行時可能遇到的種種問題,是幫助你修行的工具而已,不要買櫝還珠,指頭當月亮,天天泡在佛學裡頭鑽研,那種知識你讀一輩子也沒有用的。

3樓:平凡過一生

沒想到竟然會有人問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太外行了。

佛教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解脫,成佛,是唯一解脫的路,因此,佛教禪定的最終目的,肯定是成佛了。

整個世界,具有巨大的慣性,普通人,被慣性帶著,不斷輪迴,生生死死,苦海無邊。

修禪定,就是讓自己定下來,不隨波逐流。然後,睡著定的不斷深入,脫離世界的慣性引力,跳出輪迴。從而見性成佛。

入定,為方便見性。

4樓:洪權

禪修,指靜坐入靜,獲得清醒,由此觀自他,減少干擾,回歸本源。不再迷茫。

止觀雙運,獲得踏實不動因。由此,豁然貫通,明悟自生。一切映照心中。

不再用腦想,不再賣弄記憶,一切脈絡通達。一眼遍知生。

所以,禪修不是乙個禪定。而是一系列,一套的方法。

目標是:通過這些方法,管理好身心,找到人的最本質。

而通過這些過程,會一步步接近人的本質。開悟,只是說,不再被慾望迷惑了。知道本質了,可是做不到。

5樓:

相應部和雜阿含,對這個問題已經說的非常非常的直白了。

比丘們,你們應該修定!

為什麼呢?

因為修定的比丘能夠如實了知。

如實了知什麼呢?

如實了知四聖諦。

後面就是公式化內容,

如實了知的比丘,在五蘊上生厭,遠離欲貪,因離欲而從五取蘊解脫,根據解脫的程度,分隔為四個區間。

大致就是這麼回事,真正理解這些對於普遍接受過教育的現代人來說並不困難,對修行者來說,困難之一是把真正的佛法鑑別出來樹立正見,困難之二是實踐,例如持戒,例如布施,例如禪定。

6樓:

佛教說的禪定,是為了如實觀察身心的實相。做個比喻,這是老師說的比喻。沒有禪定的心,就好像身在大街上,看來來往往的一切。

有禪定,就好像站在樓頂上,看街上來來往往的一切。就是說,有了禪定,就不會跳到境界裡面,被境界左右。而是客觀、有距離的實際觀察境界了。

哪個看得更清楚,看得更準確,大概能明白嗎?

7樓:無所依而住

一、佛法的禪定不同於外道的禪定,是建立在厭離心基礎上的,如果這個禪定不導向「厭離、離貪、滅」就是外道定。

二、判斷是否相似佛法的關健就在於有沒有練習禪那。沒有體驗到欲、不善法以外更高的喜和樂,乃至無作樂,是不可能斷掉貪嗔痴煩惱的。

8樓:David Chiang

就我目前所知如下:

1. 讓內心平靜:坐著,不會睡著,把一些事情想透徹。

2. 調理內分泌系統:畢竟與瑜伽類似。

3. 模擬死亡:你出生前,以及未來剛死亡時的狀態,就是禪定時的狀態,先模擬在那個情形下,你不能動,只能思考,那時你不應該慌張。

4. 積累自己靈性的資糧:這與「真空妙有」有點關係。

9樓:聖道與禪修

修行禪定的最終目的很簡單:

達到涅槃。

或者可以這樣理解:

禪定對應概念法,有集起、有我的修行

禪定是通向果定的準備練習,讓心先獲得安定和有力

禪定不是必須的準備,認識究竟法不一定必須經過概念法的培育

地水火風、心法、心所法的究竟法觀修,與禪定的修行是兩種功課

認識究竟法、概念法,以心能夠分別體會,是對證得究竟法「涅槃」的很好練習

一旦證得了涅槃,禪定就成為了對待剩下的有為法、概念法認同的工具。

涅槃是將有為法導向漏盡,禪定是令有為法集起變得微弱,不再強勁。

導向涅槃的果定和有為法的禪定被疊加練習。

如果不能夠把福德導向漏盡,那麼修行能夠具有多大的利益呢?

如果漏盡不代表著涅槃,那麼有什麼究竟法存在,能夠入佛陀所說的,讓我們依止,令我們安心呢?

涅槃,生的永盡,帶來死的永盡,苦的永盡,漏的永盡,有為法的永盡,欲的永盡,究竟的解脫利益。

佛陀所教導的禪修,如果不是導向涅槃,那麼於解脫,還有什麼利益呢?

開始禪修,即開始獨處,於一切依著做遠離;

開始禪修,即享受寂靜,享受心的善的生起,離於集起之苦,離於生起不善心;

開始禪修時,概念法被如是了知:這是概念,是有所念,是有所集起;如是粗重的禪支應當被逐一去除,心便能逐步解脫有為法的勞役。

禪修是不是要追求住於四禪八定之中呢?佛陀教導的禪定,可以是有力的禪定,也可以是剎那的心的安止,目的是什麼呢?

是讓心住於善,是讓心趨於苦集的止息。

如是,禪修導向苦滅聖諦。

10樓:一形三昧

佛教不僅僅是要禪定, 所以說「佛教禪定」的最終目的, 可以轉換成佛教的最終目的: 熄滅煩惱,或說解脫。在沒證悟前所言的「證悟」當然也是奔這個去的。

禪定是助緣之一,有時非常有效,對有些人不可或缺, 有助開悟有助解脫。 至於解脫是什麼、證悟悟什麼, 還是深入佛法,自己學吧。

11樓:接近無線透明的灰

「於是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蒙佛聽許,佛所護念,入於慧光三昧正受。入此定已,以三昧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自性皆空。彼了知五蘊自性皆空,從彼三昧安詳而起。

即告慧命舍利弗言:「善男子!菩薩有般若波羅蜜多心,名普遍智藏。

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作是語已。

慧命舍利弗白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唯,大淨者!願為說之。

今正是時。」

注意看這裡:「入此定已,以三昧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自性皆空。」

三昧就是心一境性,即三摩地。心和境合一。

也就是說先入三昧正定,而後方能行深般若,然後才有後面的種種空和妙用。

所以禪定是開發般若智慧型的根本。而禪定的基礎就是戒律。

所有的法門都離不開戒定慧這條修行路線。

所謂「止觀」,止就是指禪定,又叫奢摩他。觀就是指慧,也叫毗婆舍那。

所謂的修止,是指你的心念專注在某乙個境界裡不動。當心專注於這個境界,任何的外境來,你都不理它,依然專注在同乙個境界裡面,這就是修止。

修觀就是乙個境界來的時候,你的心念隨著所在境界以所修的觀法去觀察,但心中要明明了了,不被它迷惑,而且要看清它的真相,這就是修觀。

12樓:剎那公子

個人觀點:

制心一處,止觀雙運,突破根、識限制,修正無始以來的虛妄顛倒認知,窺見真實,公升起覺知,由生滅常斷有無一異的有為法契入不生不滅的無為法。

手段法門多多,不論南傳四念處、密宗本尊相應、禪門直指心性、法相轉識成智、淨土攝心念佛……都是這個方向和目標。

何種法門,視乎因緣相契,都對。

但貢高我慢、自是非他、妄起分別則指定不成。

前方便,戒是必須的。

貫徹始終,無常無我的正見是必須的。

大乘,發起菩提心是必須的。

您參考希望有幫助祝成就

真正深入最終禪定是什麼體驗?

非二元冥想 國內很多習禪定的人,過於講究儀式感,注重外在形式,而輕實質,故而久不得其法。個人經驗如下,由淺入深依次為 1 視覺改變,看事物變淺黃色 黃綠色,原有事物顏色褪色 變暗淡 2 聽覺改變,出現電波音 心跳聲 血液流動的聲音 3 出現意識解離狀態,對以往事物的認知改變,事物逐漸失去原有的意義,...

活著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deepseai 為了活著而活著,遇見更好的未來.雖然說的話很片面,也許連我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活著,至於目的也許只是想填補內心曾經讓我有心理陰影的事情罷了。但是不管結局怎麼樣,最重要的是過程,重在參與 都沒有參與過怎麼知道後面還有什麼驚喜呢。所以不管你經歷了什麼,沒有人能感同身受也沒有關係。因為沒有...

人活著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憑自己的努力讓那些憑家裡上位的人再也沒有能力憑家裡。憑自己的努力改變這個不靠譜的世界讓它變得靠譜起來。活著是為了改變,不是屈從。 麒麒 人活著有什麼意義,巨集觀上長期上客觀意義是臨死前回憶覺得曾經留下那麼一點點有用的東西,推動社會的發展,但宇宙會滅亡,那人類社會發展又有什麼意義?解答這個需要從微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