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禪定的止觀法門與道教靜坐的方法有什麼區別?

時間 2021-05-12 06:18:45

1樓:我佛愛你

但深入禪定的前提條件是,你的身心已經和諧統一,能安住在當下了。可是我們在娑婆世界輪迴了多世,身心已經無法和諧統一了。

每個人身上都帶著多世的資訊,用四分五裂這個詞已不足以形容,可以說已經千分萬裂了。所以一會兒乙個想法,一會兒乙個變化,即便簽完合同蓋了手印,睡一覺醒來又反悔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的阿賴耶識裡儲存了生生世世的資訊,這些資訊不斷地干擾著我們,讓我們變成反覆無常的人,喜怒無常的人,多面孔的人。

只有當你深入禪定,超越了第八意識(阿賴耶識),達到乙個很高的意識層次時,你才擁有乙個完整的自我。當然,這個自我不是頭腦的自我,而是究竟的自我,是真我,只有真我才是完整的。只有當你找到了真我,才能如如不動,才不會反覆無常。

所以修行首先是身心合一,然後再拿這個一與天合一,達到人天合一。當達到人天合一時,你已經介於賢人與聖人之間了。什麼叫聖和賢呢?

已經達到目的地的人,稱為聖人。已經入道,但還在途中修行的人,叫做賢人。

與天合一之後,你就恢復了本來面目,從個體回到了整體。各個教派的最高境界都是個體消失,融入整體,回到生命的源頭。

你只要保持你的個體,就會疲勞,就會生病,就會死亡。比如有時候我們生病了,大夫叫我們吃藥,還要我們多休息。吃藥和休息,二者缺一不可,而且休息是主導,吃藥只是起輔助的作用。

如果你光吃藥不休息,你的身體是不可能恢復的。

所以生病的時候,第一就是要好好地休息,放鬆自己。人在放鬆休息的時候,身心是開啟的,這時候宇宙的力量才會進入你的身體,你受損的身體才會得到修復。

——摘自《萬行大和尚開示:如何回歸到生命的源頭?》

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在踐行佛法、體證生命本源的智者。

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30歲復建東華禪寺、4年佛學專業、7年閉關、19年建寺安僧、1萬多場開示演講、千萬言著述、13部著作出版多國語言……

2023年創立東華家風:信教先愛國,學佛先做人,修道先發心;2023年倡行每月1次公升國旗;2023年創立中國首座佛教愛國館;2023年至今,向社會捐款捐物數千萬元,並多次榮獲省市「模範和諧寺觀教堂」稱譽。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悟,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歷經三十餘年,總結出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東華禪》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萬行大和尚將《東華禪》修行法門無私奉獻,殷切期望天下眾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2樓:

如果只說靜坐的話,道家的靜坐和止觀法門,乃至於冥想其實並無差別。用克利希那穆提的觀點來說,這些都屬於心理現象罷了。

本質上講,道家的靜坐和佛家的禪定,在入門階段實際上有很多相似之處。莊子的《人間世》裡借孔子和顏回的口提出了所謂的心齋。原文如下:

回曰:「敢問心齋。」

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顏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謂虛乎?」

夫子曰:「盡矣。…………」

原文:顏回曰:「回益矣。

」仲尼曰:「何謂也?」曰:

「回忘仁義矣。」曰:「可矣,猶未也。

」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

「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

」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

「回益矣!」曰:「何謂也?

」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

「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

丘也請從而後也。」

類似的靜坐體驗,在各個派別的靜坐中其實都有提到。所以個人認為,單從靜坐的本質上講,大家其實沒有什麼區別。

然而從具體的狀況看區別還是有的。我認為區別就在大家對靜坐體驗的理解和得出的結論上。

佛陀對這種體驗得出的結論是「無常」、「無我」和「苦」。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漏皆苦。一切生滅不息,並沒有乙個切實的「我」來執取什麼不生滅的東西。

而我們不明白或者沒有實證這一點,所以仍在執著不休導致有漏皆苦。

而再到後來,道家從靜坐與淡泊中發展出來丹道的修行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呼吸導引法門的出現可能甚至在道家思想之前。它與道家思想結合再加上很多其他的東西,就產生了丹道。

很多人提到丹道,就會想「意守丹田」。然而很多人將其誤解為「存想丹田處有熱氣」。實際上「意守」本身也是一種觀察,觀察丹田處的感受變化,不推不助。

如果以此來理解「意守」,那麼觀察丹田和觀察出息入息本質的區別又是什麼呢?以前有人在乙個丹道入門的帖子裡提出過乙個說法。大意是「丹道丹道,你們成天說丹,也要想想道的部分。

究竟內丹、元神又是什麼?」《丹陽修真語錄》說「心死而神活」,又有人說「使識神退位,元神呈現」。對比識神和元神這一對,再看看妄念和正念這一對,是不是多少有點兒相似感?

綜上,個人認為,單從靜坐的角度講,靜坐提供給佛道的東西是一樣的。區別在於佛道對於靜坐帶來的東西產生了不同的理解。止觀法門作為佛家的法門,最終還是要指向苦的止息。

它在具體方法上是要通過觀察,來實證無常無我,最終達到目的。而道家體會到了無常與無我,同時也感受到了清淨帶來的身心愉悅和敏銳。在辯證法的基礎上,道家把矛頭指向了奢欲。

他們似乎並不對無常感受到苦。對於生死的態度也是「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所以更加注重逍遙清淨的一面。

於是後面也就衍生出了丹道。因為並不以生為苦,所以丹道追求長生的部分在佛家看來是不究竟的,在道家卻無所謂。止觀法門和道家靜坐方法上的區別,終究還是要從背後的思想入手。

道家的流派也很多,無法具體對比。簡單用動靜、功景、境界和體驗來對比,個人覺得可能會有所偏頗。

3樓:每一刻都是嶄新的

道教有所謂修性修命之分,修命,即所謂的丹道,有其獨特口訣。修性功夫與佛教止觀類似。

入手功夫,更是大同小異。

全是個人意見。

4樓:望海潮

禪定是什麼?禪定是明心見性,禪定前提是什麼?是出離心、菩提心。學佛是學戒、定、慧,因戒產生定,由禪定產生智慧型。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所謂大道全憑靜中得也!佛道在很多理法上殊途同歸,所謂三教歸一也!

二者並無方法上的區別,都著於乙個靜字,靜則無欲,無欲則空,則合大道。

5樓:韓盤峒

夫定者,非釋氏所謂寂滅頑空之義也。

惟儒家顏子心齋坐忘之道則近之矣。

內唸不出。外想不入。

湛然靜空。綿綿若存。

靜中有動。法術生焉。

擁三炁而內充。聚一神而中峙。

立此妙本。身世兩忘。

灰既死。木既槁。火木無所託。塊雖聚。塵雖積。則金水無由生。四象無由施。則丹藥為棄物。罏鼎為虛器。

蓋不能住不死之玄胎。故沉於寂滅。不能奪造化之神機。故泥於頑空。

至人既見五賊而昌。則乘火龍。跨金虎。宇宙在手。萬化生身。終於形神俱化而遊無上之妙。曷嘗論空寂。止枯槁。而與塵塊共滅哉。

6樓:三符

「人在道中而不知道,如魚在水中而不知水也。欲修此道,須要在天地陰陽造化中做作,於萬物萬事上證驗,於千人萬人前行持,乃活活潑潑、脫脫灑灑、光明正大之事業,豈閉戶靜坐、寂滅頑空者所能成哉!欲以閉戶靜坐,寂滅頑空而成道,亦如閉門闔窗,內外不通,黑洞洞不見天日,成何道乎?

如雲成道,其必成黑洞洞之道乎!」

7樓:聖翼蒼穹

道教的靜坐,並不僅僅是靜,而是靜中有動,動而復靜,迴圈不息,我獨觀其妙。它包含了《道德經》中的有無相生,負陰抱陽,衝而不盈的樸素辯證二元觀點。

「治大國,若烹小鮮。」道家的修養方法,是仿照天地萬物的規律和屬性而來。列如東昇西沉,寒來暑往,世間萬物才能生長和繁衍,此中方有一股生生不息的力量。

靜坐之法亦如此,非偏枯靜寂,死水一罈。而是陰陽調和,身心相適。外表是靜著不動,內在氣機卻是運作不息,在丹田內宛轉悠揚,在河車路上下翻轉。

不知不覺,丹成九轉,身輕體健。白雲上臥,世無知音。

如何以止觀禪定的方法實證輪迴

邊上 經典上說,先修到四禪,然後出定開始一點點回憶,直到回憶到上期生命的死和這期生命的結生。具體內容見 清淨道論 說神通品 宿住隨念智論 普波居士 要實證輪迴,用因果法,輪迴是因緣果報的迴圈性。禪定止觀是出輪迴的修行方法,不是用來證輪迴的。大家要經歷的生老病死,都是輪迴主要內容,大家都在輪迴中受苦,...

修佛教禪定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或者說禪定對於怔悟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閃光心 戒定慧三學,定的最終目的是開慧!開慧是什麼?自性慢慢顯現出來了。但是,是慢慢的流露,所以佛法分次第和菩薩的位次。關鍵是,禪宗是 悟後起修 不是問怎麼悟,而是問,悟了以後幹嘛?悟了以後,才是修行的開始。那時修什麼?修福!最終達到福與慧都圓滿。福與慧都圓滿,就叫 佛 有慧根的人通過禪修,一世就能...

修心有內觀禪修,那麼練身子有什麼好的法門呢?

我從小學習傳統套路,後來練習拳擊,也堅持跑步過幾年,喜歡騎自行車 游泳。上大學的時候曾經跟著某全國太極拳冠軍學過一年的太極,這是背景。然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練習太極的那一年。我練習的方式也很簡單,就是早上起來打三趟二十四式太極拳。打拳的時候,動作盡量標準,要求蹲下去的必須蹲到位,心 拳 意三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