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邦無道,谷,恥也。」又說,「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也。」 那我到底做不做官?

時間 2021-06-16 09:45:47

1樓:二號玩家

參見孟子萬章下。孟子說了四種在有道無道時的做法,您可以看看。具體到您到底怎麼做,那得根據您的情況來。

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 非其民,不使。

治則進,亂則退。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與鄉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也。

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

』治亦進,亂亦進,曰: 『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也。

予將以此道覺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不羞汙君,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

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聞柳下惠之風者, 鄙夫寬,薄夫敦。

「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 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

集大成也者, 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 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

智,譬則巧也;聖, 譬力也。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菲爾力也。

不過,我猜測,您這個問題,不是想問您做不做官,而是想說孔子自相矛盾吧。如果不是,您不用看以下的話。如果是,允許我嘲笑您及和您同類邏輯的人。

孔子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而很多反對或擁護孔子的人,都逃不過兩個字——迂腐。

如果您真想從中獲取教益,來指導自己的人生選擇的話,可參考楊振寧先生回國這件事情來看,道理是乙個道理。

如何評價《清華學子怒批楊振寧》一文?

2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三恕》:子路問於孔子曰: 「有人於此,披褐而懷玉何如? 』」子曰: 「國無道,隱之可也國有道,則袞冕而執玉。

《正論解》:樊遲問於孔子曰:「鮑牽事齊君,執政不撓,可謂忠矣,而君刖之。

其為至暗乎?」孔子曰:「古之士者,國有道則盡忠以輔之,無道則退身以避之

今鮑莊子食於淫亂之朝,不量主之明暗,以受大刑,是智之不如葵,葵猶能衛其足。」

《論語·述而》: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論語·泰伯》: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論語·公冶長》: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論語·憲問》: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

《論語·憲問》: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論語·衛靈公》: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捲而懷之。

引用了《孔子家語》兩段對話,和《論語》中關聯對話,結合起來,或許更能窺見孔子的意思。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有道則仕,無道,則可捲而懷之」、「無道,隱之可也;有道,則袞冕而執玉」、「有道則盡忠以輔之,無道則退身以避之等這些說法可以看出,孔子認為如若面對無道的天下國家,「隱」亦無可厚非,不必苛責。而孔子卻有著自己的堅守,雖然「鳥獸不可與同群」,但是孔子亦想「易」這無道的天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

《論語·學而》: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從這番對話中可以看出孔子是怎樣「寬」以待人,「可也」即是,然而孔子更加認可「貧而樂,富而好禮者」?相比於「無道則隱」,他更加認可「無道則易」。

回到題主的問題,到底做不做官呢?我以第一人稱來說吧,即我對自己的要求:

一方面說國家沒上軌道,不能做官拿俸祿。

如果zf腐敗,而我卻同流合汙,這是可恥的。如果zf清明,而我拿著薪資卻碌碌無為、不能有所建樹,也是可恥的。

不仕無義。即便很清楚「道之不行」,也該出仕。

如果我有治國安邦的才能,「用之則行」,而不會因為「無道」而拒絕出仕,我會盡我所能,匡扶正道;「舍之則藏」,我不會在「無道」zf不採納我的治國理念時,還貪戀權力和金錢而不願離開。

3樓:額昧

做官,孔子提倡的是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也就是說他願意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是他教曾子時講的),即使已經知道行不通了,還是要去試試的。天下無道,做官的人仍然有很多糧食,這是羞恥的。他講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即他這時覺得無道的時候更應當去改革。我覺得這裡對他做官的影響並不大,孔子的意願是去復興東周的禮樂制度,所以做官是首要前提,他要匡正名分,自己就先要有地位。

這一點其實是有矛盾的,他似乎自己也反駁過,例如,泰伯第八中他講,邦無道,則隱。他還講「邦無道,可捲而懷之」。不同年齡段的孔子其實也有很多理論是相悖的。

不過這也可能是他經常被磨礪受挫之後講的氣話(自己簡單理解的,就比如他講浮海居夷)。

4樓:梵蒂岡司機

孔子的教育方法大家都知道是因材施教。

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面對子路和公西華同乙個問題,孔子給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答案。

我們反觀這個問題,我覺得入不入仕不僅是關乎國家有道或無道,更與自身的能力有關係。如果面對的是乙個有道的國家,能力大小或者可以被弱化。但是面對乙個無道的國家,你想要入仕就要想想是否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這個無道的社會,或者至少自己意志堅定,不為官場所同化,護佑一方淨土。

這都是亂世入仕意義所在。反過來說,如果你的能力不夠,便不入退守田園,把握自己心靈的寧淨。

這就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意義所在。

5樓:七月

不難理解,你若從字面理解那沒得談。從孔子的核心思想出發就很明了了。國家有道的時候應該去做官,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國家無道的時候更應該去做官,為國為民。但國家無道時你為了俸祿去做官就是恥辱的,這裡的做官用的谷,很明白,這是說的是為了俸祿而做官,而不是仕。

如果君子「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那肩負天下興亡的人又算什麼呢?

小錦蓮蓮 一家公司,你不是老闆,也不是決策者,你覺得能做什麼?如果可以配合,大家一起越來越好,不能配合,是打算鬥個你死我活嗎?這話是對想做事的非決策者說的。但都已經在震位,有威望,你不做誰做?不敢為天下先,就是敢為天下先。差別只是該不該而已。乙個是讓我們避免上六的其血玄黃,另乙個是讓我們在該承擔時不...

孔子為什麼說 仁者必有勇 ?

遲飛 易經繫辭 有云 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何以守位曰仁。仁就是統治者守衛自己統治的心法。或者說叫 覺悟 仁者必有勇,如果統治連勇略都沒有,那麼就不配統治了。要統治,得要配統治。不然會被乾掉的。 金石玉貝 引用一段我自己寫的仁 義的定義 ...

孔子說,巧言令色鮮仁。那麼,孔子還說,察言觀色以慮下人,這是不是「令色」呢?仁還是不仁呢?

學習 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特點是注重動機,行為需要以動機為根本。儒家思想本質是一種道德實踐,這一點與康德的理論較為相似,都重視道德行為後的動機。如果乙個人文質彬彬,對人和善,那麼他表面上是滿足了儒家君子的要求了,但是如果他內心是為了當官 巴結他人,那麼他就完全不是君子而是 偽君子 了。這是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