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 大學之道在至於至善,什麼是至善。至善能讓人感到快樂幸福嗎?

時間 2021-06-06 12:58:40

1樓:北川愚不可及

關於「至善」,儒家和孔門的很多解釋,都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種是普通意義上的字面理解,譬如「至善」就是做乙個好人,止於至善,就是有生之年的人生目標,要做個有德行的君子。這個層面是一般大眾比較容易理解的。

當然,如果儒家只是教我們做個「好人」或者「君子」的話,那「善」就可以了,何必要「至善」呢?關於這個話題,根據明朝的佛門高僧,同時也精通儒學的蕅益大師的觀點,儒門絕不是這麼簡單的。

儒門的學問,可以分為「世法」和「心法」兩個層面,「世法」就是一般意義上大家對儒家經典的理解和解釋,也包括五倫十義等儒家所倡導的治世理念。而儒門的「心法」,所謂「孔顏心法」,蕅益大師認為自顏回去世之後就斷絕了,沒人能夠理解孔老夫子真正的精神境界,一直到明朝的王陽明先生在龍場悟道之後,才重新續上。那麼,如果從「孔顏心法」或者「陽明心學」的角度來看這個「止於至善」的話,就不僅僅是前面所述「做個好人」那樣簡單了。

所謂「至善」,或者說叫陽明心學所說的「致良知」,其真正含義,指的是當乙個人的「自我意識」完全泯滅之後的生命狀態。也就是所謂「無我」的狀態。其實中國文化中的儒釋道三家,都在不同層面地追求這種境界,只是路徑、方法和效率有所不同罷了。

因為中國的文化認為,我們生命中的所有痛苦,一切的煩惱都是由於這個「自我」造成的。因為我們的「自我」有需求,有愛憎的分別,所以才產生了各種不自由和痛苦。當乙個人的自我一點點被削弱,由此引發的痛苦也就越來越少了。

當乙個人通過一定的方法真正達到「無我」境界的時候,所有的痛苦和煩惱就自然消失了,並且可以處在一種永恆不變的安詳、慈愛和快樂中。這就是「至善」能夠給人帶來的好處:所有的痛苦都寂滅了,所有正面的能量都呈現出來了。

所以,所謂「好人」不一定是「至善」,但是「至善」,一定是個「好人」。

至於這樣這一種境界,在不同的文化裡有不同的稱呼,禪宗裡叫「本來面目」,陽明心學裡叫「致良知」,或者簡單也可以說是「至善」。而止於至善的含義,就是說我們這一生的人生目標,應該以了解、發現和達到這樣一種「至善」的境界為目的,找到生命的真相,或者說心的本來面目。其它以下的所有快樂,都是暫時的,都是會失去的。

這就是對儒家「至善」比較深入的理解。從這個角度來講,其實儒家也是很深奧的。不是我們表面看到的「道德說教」那樣。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這裡所謂的「學」也是「覺悟」的意思。

「我十五歲開始立志要尋求覺悟」並不是一般意義上「做學問」的意思。如果孔老夫子十五歲才開始想要做「學問」,那人家五歲就開始在私塾學習了,那也太low了。

注:蕅益大師少年時以弘揚儒學為己任,誓滅佛老。成年後出家修行,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故對儒、佛兩家,都極為精通。

孔子說的「一以貫之」的「一」到底是是什麼?

行執 我理解哈,這個一,和佛祖拈花,迦葉一笑,說的是乙個事兒。從儒家的角度說,王陽明也回答了這個問題,這個一就是致良知。從佛家的角度說,這個一就是明心見性。 坐坐行行 個人理解,這裡的 一 可以理解為最核心的,最底層的 貫穿始終,需要遵循的道理,也就是 吾道 儒家以仁義為本,但具體到每個人的 道 一...

為什麼說大學是半個社會

無畏光明精舍主人 應邀首先,半個社會,如何定義?大學階段,還在學習,只是有了初步的 自主選擇 多學些什麼的權力而已。後期還有 實習 與選擇工作的實踐與努力。個人認為,大學生,1 最基礎的 知識 應當是 分辨善惡 的知識。2 最應當具有的德行,應當是具有 做乙個善良人 的底線。3 未來的發展空間,至少...

為什麼說大學是自學的好時機?

青耳 大學課程分配不均勻,有些時間課程很少,在課程少的時候就有大量可支配時間,這種可支配一千個人有一千種使用方法。而許多人就會選擇自學一些東西來提公升自己。有些剛上大學的同學認為大學瑣碎事情太多,並沒有太多自由的完整的時間用來自學寫東西,但是工作之後會發現閒暇時間更少了。大學時期 此時不學何時學。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