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孔子說的「生而知之」

時間 2021-05-12 13:54:18

1樓:一介臣

子思說"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孟子說"堯舜,性者也,湯武,反之也。"

生而知之,是自誠明的過程,是"性",學而知之,是自明誠的過程,是"教"。

2樓:吳-琮

天才。我們不得不承認有天才,孔子也說是有天才的聖人的。可惜不是你我。也不是孔子,孔子是學而知之。我是困而學之。遇到困難困惑才知道學習的人。

3樓:徐蔚陽

我們首先要搞清楚這裡的「知」和「學」指的是什麼。

生而知之者,義理耳。學而知之者,亦是義理耳。

聖人生來所知的是什麼呢?是天理。也就是說聖人生來就能致良知。

賢人學而知之,學的什麼呢?自然也是致良知的功夫。

陽明先生所言「聖人亦是學知,眾人亦是生知」

這良知原是人人生來皆有,聖人只是障蔽比較少,所以說生之安行。天生的成分大一些,學的成分少一些。

在眾人,則障蔽較多,學的成分多一些,天生的成分少一些。

所以說,如果從本體上來看,則人人皆是聖人。

4樓:吳昊

孔子說的事實,在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擁有各種天賦的人。生而知之,說的就是人的天賦。天賦極高的人,在天賦所擅長的領域,可以說是學一知十。

認識到自己的天賦,才能學的更好。就如愛迪生說的:成功是99%的汗水加1%的天賦,但那1%的天賦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後天的學習當然也非常重要,但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天命,不了解自己的天賦,那麼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費。「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多年的苦讀很可能只是浪費時間,浪費精力,浪費金錢。

因此,順天知命,才是我們立志者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天賦,想要學習而獲得知識也是可以,這種情況是普遍的情況。特別是現在是通識教育,學校無法得知學生的天賦是什麼,便把各科知識打包灌輸給學生,無論有沒有天賦都必須去學。從優勢成績去找天賦。

5樓:活到老學到老

以下只是個人的粗淺看法:

學是效仿,借鑑。

「生而知之者」象徵不需要向他人學習就知道該怎麼辦的人,也就是了解事物規律、知道為什麼的人;

「學而知之者」是通過借鑑他人的經驗教訓知道怎麼辦的人,雖然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不知道原理;

「困而學之者」是遇到了問題之後才想辦法解決的人;

「困而不學」是逃避問題的人,永遠不會進步。

6樓:王止修

孔子的教學,以德行為根本,教人以仁。 所謂生而知之,更多的側重於德行以及為人處事這個方面。

我們身邊都會有這樣的人,沒有上過多少學,沒讀過多少書,但是孝敬父母待人忠厚,處事得體、急公好義。他們沒有學過倫理學,但有良好的道德修養。

我以為,孔子說的生而知之者,是指類似這樣的人。

如果說有生而知高等數學,知理論物理的人,我是不相信的。

7樓:蔡玉志

表面上看說的是聰明才智,實質不過是血統論,這和孔子的克己復禮一脈相承,也是把社會關係弄成父子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孔子,根本不需要這樣逐條逐項的分析品味,批孔只要抓住孔子的奴才思想,是兩千年的治國經典,就足夠了。

8樓:愚潛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中庸·第二十章》

看結果,等到成功了,結果是一樣的。而所謂的上、其次只是對應學習的難易而已。用現代的話,起跑線不同。但大家都若不論時間的話,只要不斷積跬步,可以達到某個期望的目的點。

又有: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篇》

孔子也只是學而知之。敏而好學。

先天天賦,決定進步的難易,如有好的工具,事半功倍;

後天努力,決定終點的樣子,如真正的工夫,無它不成。

最後,若只嘆先天不足,孔子曰,未之思,何難之有?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 孔子也說,生而知之者上也,請問,怎樣能生出這樣的孩子?

很多代的積德,不過不推薦。因為你生了這樣的孩子,當媽的還好,當爸的啥也留不下 自己去看看孔子老子鬼谷子的爸在哪!天要打破某些事物,建立某些事物,當然得選合適的讓聖人去投胎。 小錦蓮蓮 其上不可及也。往上追溯五代,不犯錯,還有大功德。人家皇帝,孔子,老子的故事,都是什麼神鳥,麒麟,說白了就是別追溯了,...

為什麼我會認為人是生而知之的,不是學而知之的?

幼小的屠夫 這個問題在於自我為中心還是以世界為中心。是我思故我在還是我在故我思。簡單的來說,你可以想象並推算在你認識之內的事情,但無法推算認識之外的事物。再簡單的講,你大腦的計算力目前無法計算出世界的每乙個細節變化,不信?你投硬幣試試,投到你猜不出硬幣的正反為止。至於小學到初中,如果不是錯覺的話應該...

孔子說的「一以貫之」的「一」到底是是什麼?

行執 我理解哈,這個一,和佛祖拈花,迦葉一笑,說的是乙個事兒。從儒家的角度說,王陽明也回答了這個問題,這個一就是致良知。從佛家的角度說,這個一就是明心見性。 坐坐行行 個人理解,這裡的 一 可以理解為最核心的,最底層的 貫穿始終,需要遵循的道理,也就是 吾道 儒家以仁義為本,但具體到每個人的 道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