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化字好還是繁體字好,為什麼?

時間 2021-06-09 16:46:40

1樓:卡卡羅特Aaron

哪一種都是我們祖先創造的。

簡體方便很牛(切,又不是你發明的)

繁體美觀好靚(切,又不是你發明的)

我們都是文字使用者而已。沒資格講誰好,所以我認為共存最好

2樓:無影天璇

感覺簡體字就像隸書,繁體字就像小篆,專家教授自然可以說繁體才是真正的漢字,但真正決定哪個成為主流的還是人民群眾在日常的生活中更喜歡哪個,其實答案不言自明,所謂繁體估計以後只能去石碑上尋找了。

3樓:有妖氣的看吧

突然覺得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並不覺得這兩者在整體上有比較性,在使用的簡便性上一定是簡體更好,但是象徵文化的傳承那就一定得研究繁體了~

這個回答很想推一下繁體字。最近空閒的時候,有帶乙個香港的小女孩學習中文

(因為上海國際學校的要求她不得不學習簡體)

但是很奇怪的是她學習簡體新詞語的過程很痛苦,常常問我為什麼我們不能學習繁體字呢?

我覺得很奇怪乙個初中的小女孩為什麼會捨簡求難呢?甚至在我不要求的時候,她也會把會寫的簡體字寫成繁體?

後來就看了一些關於字型起源的書籍,空下來也會自己試著練一下。發現繁體字有一種獨到的韻味,舉幾個很簡單的例子:龍和龍,放好看的繁體書法,真的很舒服了~

公尺芾的龍

這其中的藝術性是簡體字無法比擬的~

在解字的過程中可以字發展過程中的邏輯性。還是以龍為例,簡體的龍也許解不了有趣的燈謎。

謎底就是龍

甲骨文中「龍」字為獸首蛇身之狀,頭頂著乙個表示刀狀器的「辛」字符號(康殷著《文字源流淺說》),這個解釋一下子能讓我聯想到"龍"

我想我的小朋友喜歡繁體字的原因應該也是更好理解和那格外的美~

所以我覺得在我們讓書寫更簡便的過程中,我們有空也可以潛下心去看一撇一捺間的藝術~

4樓:Taiga

以前漢字多種寫法,部分簡體字從先秦就有了,甚至王羲之等大文豪的字帖中都有簡體存在,而繁體字是清朝才定的規矩。高下立判。

那個時候漢字並不是方塊字,只是滿清愚笨才選擇了最繁瑣的一組字型,定位正體漢字,現在一群台灣人還在高潮。先秦和滿清誰遠? 井底之蛙。

5樓:Forsaken

各有各的好,但總的來說是繁體字比較好。

語言與文字首先要做到言簡意賅,也就是盡可能地簡單,並且意思表達明確,然後才考慮其美觀、易學、傳承等需求。

繁體字的應用場合應該是文言文,這個真的是極度言簡意賅,如果強行把文言文用字替換成簡體字,就會造成很多的誤會,比如「餘--餘」,「後--後」,「發--發」,「鬱--鬱」,「衝--衝」等。

可是後來有了新文化運動,人們開始寫白話文。又由於幾千年的語音變化,原本單字能表達的意思不得不用雙字來表達了(古漢語重音字較少,所以單字也能表達清楚,現代漢語重音字多,單字難以表達清楚)。

舉個例子,我寫個「舞」字,學過漢字的一定都懂這是乙個人在地上蹦來蹦去的意思,但是如果我說「wǔ」,學過漢語的肯定不明白我說的是「舞」,「五」,還是「武」(除非結合語境)。再比如,我寫個「駿」,「鼴「,「鱘」,大家一定都知道這分別是再說馬、鼠、魚,畢竟偏旁部首放在前面,說的已經很清楚了。但是我單獨說「jùn」、「yǎn」,「xún」還是沒人能理解我在說什麼,只能說「jùn mǎ「、「yǎn shǔ」、「xún yǘ「來理解。

基於此原因,在白話文書寫上應用繁體字那是極大浪費書寫量的,舞蹈啊五個啊武術啊,駿馬啊鼴鼠啊鱘魚啊,完全可以只寫「舞」、「五」、「武」、「駿」、「鼴「、「鱘」就可以表達清楚的。

所以我認為現代漢語白話文配簡體字是很合適的(甚至配二簡或拼音文字更合適),完全可以實現言簡意賅的功能。

但是還是會被繁體字+文言文暴打的。

而且簡體字的易學程度、美觀性、傳承性也是不如繁體字的,漢字越是簡化這個問題就越是凸顯出來。

可再後來就有了計算機,在計算機上輸入和使用簡體字或繁體字所需要的工作量是幾乎一樣的,從目前的趨勢來看,計算機今後會大量代替傳統書寫,於是簡體字唯一的一點優勢也就沒有了。

6樓:傅紅雪

簡字型好,利於文化普及,未來全世界學習中文多了,繁體字秀秀書法什麼的看個人興趣愛好可以的,如果要回到繁體字得多累,現在碼字的多了書寫越少了,如果一定要繁體字,那還有甲骨文,象形字對嗎?歷史是不斷發展的,文字也是隨著時代在改變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誰也不能走回頭路的,包括文字。

7樓:水滴協奏曲

我們不評價繁體字和簡化字,

讓未來的人去評價,怎麼樣?

我們似乎沒有用「縱貫古今」這個角度來評價兩者。繁體字做到了縱貫古今,簡化字能不能,現在還不知道。

時間是最好的提純裝置。其實每個朝代都有簡化漢字的個人和團體。不過最終留下來的,我們可以看看歷朝歷代的最精華的文字記錄,其實留下來的還是繁體字。

如果不滿足,那麼我們設想一下,幾百年後,當本朝結束後,肯定有下乙個新興朝代(承認不承認、它也是歷史必然的。就是多少年的問題。想象一下盛唐、北宋、明朝、都被新興朝代更迭掉了),而它們肯定會高舉「恢復正統」的旗幟來重新扶正繁體字的。

這時簡化字會逐漸被邊緣化。過一些年他們有可能也會推出他們那個朝代的新簡化字,可是等再下乙個朝代來了,也會恢復到繁體字,而不是本朝(只是幾千年以來的幾十個朝代之一)推廣的那一套簡化字的。

鐘張羲獻,歐顏柳趙、蘇黃公尺蔡等等,都是史上最懂漢字的這些人。他們的帖子、碑的拓片等等上面的原字(繁體及多種異體),再過一千年,甚至一萬年,未來的人們依然會臨習。這是與政治無關的。

可是最近這幾十年推廣的簡化字,未來的書法愛好者會不會臨習?大家心中應該有答案了。

現代人沒有什麼自大的理由的。現代人通用的簡化字,只是史上多少個朝代的被淘汰的,只在某個朝代,某個地區的各種簡寫方案之一罷了。現在的支援簡化字能取代繁體字的一群人,和北魏時期的支援那個年代通行的手寫體人的思維沒有區別。

結局依然是被時代淘汰。

估計幾百年後的人在考古的時候,看到了本時代的文章,他們會混淆某些碑別字、簡化字、簡體字、二簡字、火星文、吙曐炆,而把它們統稱乙個類(史上存在過的已不通用的字)吧。

這個碑上的字《九成宮醴泉銘》,讓人臨習了1300多年了。這是繁體字的事實成績。這種碑帖,我們能找到成千上萬種。

如果再立乙個碑,上面刻滿簡化字,讓2023年後,大家還能臨習上面的簡化字。

你說這能不能做到?

對於這個問題,希望大家寫一下自己的答案。然後在後面寫上你有沒有學過書法。

我想答案一定會很有趣。

8樓:ChipsetS

以前我也是相信說簡體使用者自帶簡繁轉換器這種說法,直到我到了這邊發現我有不少的大陸同學無法跟台灣同學正常的進行msg交流。

聲稱自帶簡繁轉換的根本原因是其生活在沿海等一類教育和資訊較發達的地區,從小或多或少都有接觸繁體,而不是所有簡體使用者一開始就認繁體的。

但是繁體認簡體其實要簡單得多,原因是簡體的簡化也是依託於繁體字形的。

9樓:

本人寫書法的。

繁體確實比較好看,那種有政治立場放那收了錢研究出一套「簡體字優越」的官方專家的言論沒有價值,中國專家什麼樣你們又不是不知道,而且和東亞中華文化圈這幾個國家和地區講起這些能很有話題,很有中中國人的自豪感。

簡體好寫點吧,而且更方便,更適合現代社會,當年為了減少文盲的產物,如今中國強大了,但已經形成這種格局兩千,所以拿簡體字寫文書這些倒隨意,但我個人認為文藝文化工作中應該保留繁體。不然太可惜了。

10樓:高子

各有千秋吧繁體字有繁體字的意境及美感簡體有簡體的方便精簡其實在我看來字型和文體一樣古人寫作用文言文現代人寫作用白話文那你說文言文好還是白話文好呢?不能否認文言文和繁體字都是中國歷史文化產物但是隨著時代發展為了適應現代文化環境中國官方文體和字型都成了白話文和簡體字了所以我覺得看待這個問題就是使用簡體字但不忘溫習繁體字吧據我所知中國大多數人都能看懂繁簡兩種字型所以希望在未來繁體字也能和文言文一樣一直流傳下去而不能遺忘在歷史的長河裡

11樓:Mix 小姐

小的時候一直想不明白為啥把繁體字改成簡體字,感覺特SB,把中華的文明斷了。繁體字又好看,又有含義,反正誰和我說簡體字好,我就和他懟懟懟。。。

直到有一天,有人說了一番言論,徹底說服了我。

改成簡體字讓學習成本大大降低,使中國文盲率降低到接近0。好處就不用我說了吧。

從此我不再糾結繁簡了,不過,既然我們要學文言文,那可以順便學習下繁體字。

12樓:

我小時候先學繁體字

但根本不影響什麼識字率啊書寫速度啊

而且比其他同窗寫得更好看

女學生都沒我寫得好看(小時候公認女學生寫字比男學生好看)所以說我寫什麼關!你!屁!事!

13樓:Geom Z

簡體較之於繁體,是進步。好認好寫,有利於傳播。我其實認為繁體字不錯,但是有時候看到有些人覺得寫繁體字就高人一等,上公升到「繁體是文化傳承,不可丟棄,繁體才是正統」等等,這樣的人我就想扇一巴掌。

14樓:

感覺這個問題類似於月餅吃鹹的還是甜的,只能引戰,不能深究。作為乙個只用簡體字的人,我看到問題的第一反應也是想簡體字有哪些優點,繁體字有哪些缺點,但這樣就未免太狹隘了。畢竟曾經中學的時候也曾練過繁體字的字帖,那時候一度覺得繁體字很美觀大氣,想在日常生活中都使用繁體字,無奈也只是三分鐘熱度。

所以我還是選擇舉報吧。

15樓:章海

簡體字版的紅樓夢會不會減損其文學價值,這就要提到我先前說的繁簡之間的彈性運用了。中文字裡面有乙個很重要的藝術叫作拆字法,對聯部份先前已舉例給朋友們參考過,而拆字法也可以用來玩字謎,所以我才說若曹雪芹用簡體字寫『紅樓』,必造成其思路的侷限。說到「拆字」,可以紅樓夢金陵十二釵正冊判詞其八為例:

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

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這是鳳姐的判詞。凡鳥可合為一「鳳」字, 所以這判詞斷不能寫成

幾又偏從末世來。(音義全不對)(注:鳳的簡體字是鳳)

若曹雪琴自小未學過「鳳」字,他如何可從拆字法去寫這一首判詞呢?這就是繁體字的藝術性,也就是周兄所言我們中文字的「武功」。

再來是一從二令三人木,此關係到鳳姐的結局。以脂硯齋評曰「拆字法」,至於要怎麼拆,他沒有說,後人也廢了好大的心思在猜,吳恩裕先生《有關曹雪芹十種.考稗小記》中說:「鳳姐對賈璉最初是言聽計「從」,繼而對賈璉可以發號施「令」,最後事敗終不免於「休」之。

故曰「哭向金陵事更哀」云云。研究脂批提供的線索,鳳姐後來被賈璉所休是可信的。

還有其他拆字判詞麼?當然有,關於副冊香菱的判詞:

根並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鄉

兩地生孤木,指「桂」字,是指害死香菱的薛蟠妻夏金桂。不過桂字似無簡化字,倒無傷。 所以不用繁體字就寫不出紅樓夢嗎?倒也未必。其雲:

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

如果用簡體字來寫這部小說,或可為

字字看來皆是淚,五年辛苦不尋常。

簡化後的字型大大增加了書寫與傳抄的便利性,他可能花一半時間就寫好了,既省時又省墨水兼環保,或許身為我們的後人,能目睹一部完整的紅樓夢也未可知,當然我自己也會對「鳳」這一字的簡化感到惋惜,卻不能不稱道簡體字的便利性。要緊的是,我們不能把會寫繁體字當成一種享受古典文學的優越感,我也曾聽說過大陸網友故意以繁體字發表文章以表其素養,後被人家點破是用轉換軟體,這樣就太矯情。

其實我們今日使用的楷書,也是從小篆和隸書簡化來的,比如「雷」這個字,小篆在雨下面要寫三個田,今天我們只要寫乙個田字就好,若李斯生在今日,看兩岸的文字之爭,會笑我們在爭什麼。或許先秦諸子也會認為,用楷書能寫出什麼好作品?

繁體字之所以會繁化,是因為形聲字來的,當乙個字要當很多用途的時候,難免會搞混,才衍生出許多同音字,比如「其」這個字是指畚箕,單因為其被借去外用非本意字,「其他」、「其中」、「其實」……,反而還要再造乙個「箕」字才能還原本來的意思,像不像乞丐趕廟公呢?

會意字「婦」,女生要拿著掃帚掃地,當賢妻良母方為婦,那變成「婦」字,乙個女人只拿著畚箕沒了掃帚,還能當婦人嗎?我想應該可以吧,畢竟小篆到隸書的過程中,也有經過相當的簡化,比如「友」這個字,在小篆要寫成「手手」的,手牽手才是好朋友啊,可是簡化後的隸書,誰看得出是兩隻手牽在一起哩?如果要站在楷書的立場去批評簡體字,還要先問問小篆大篆,甚至金文甲骨文這些大老同不同意吧?

有沒有無對應繁體字的簡化字?

Markpro90 我想到 摳 和 摳 兩個字,摳 名詞,表示觸屏智慧型手機,扌 在 匚 上 乂 取 手指在屏上輕快地來回划動 之意象,摳 名詞,非智慧型機,表示綠屏的,有實體按鍵的古董手機,舊時兩字仍可繁簡對應,現今就不行了,至少不能完整對應,只有通話時都作 打摳 打摳 刃心山人 殆中華人民共和國...

從總體上看,你認為簡化字美觀還是繁體字美觀?

簡體字影響了傳統中文的原意是事實,但這個意思 是好 是壞 純粹看人如何解讀。漢字是形音義的統一體,所以我個人認為是簡體字破壞了中文的美感。 farter yang 既然受邀還是瀉藥 總的來說還是審美習慣,和寫字技術。審美習慣,初期是看的越久越習慣越好看,但是再長期不一定,會反過來,現在就是出現了標準...

為什麼簡化字 國 把 或 換成了 玉 ,繁體字中的 或 有什麼含義?

迷途書僮 國作國為草書楷化。2.或國古今字。周代國惑域皆作或。一是非者謂之或。或,從弌從口。弌,古文一 unify 口,認知域。是與非如何界定?此是彼非,立場決定態度。人人皆以遠為彼,以近為此,以明為是,以暗為非。是惑於非,非惑於是 近憂於遠,遠憂於近 合是非以或 分彼此以尤 或,惑於其域也 尤,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