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簡化字 國 把 或 換成了 玉 ,繁體字中的 或 有什麼含義?

時間 2021-05-06 01:37:26

1樓:迷途書僮

國作國為草書楷化。

2. 或國古今字。周代國惑域皆作或。

一是非者謂之或。

或,從弌從口。弌,古文一(unify);口,認知域。

是與非如何界定?

此是彼非,立場決定態度。

人人皆以遠為彼,以近為此,以明為是,以暗為非。

是惑於非,非惑於是;近憂於遠,遠憂於近;

合是非以或;分彼此以尤;

或,惑於其域也;尤,憂于其就也;

一是非則無惑;智者能一是非,故智者無惑。

一彼此則無憂;仁者能一彼此,故仁者無憂。

或字裡有個口,但這個口不是嘴巴,左右結構左邊的口字旁才表示嘴巴,其他結構中,一般表示認知域,即古人所謂天覆地載的地載。合字即表示天覆地載。

什麼是認知域?外中國人叫做domain。

注意力好比一支箭,這支箭射向認知域,射中就是「是」,射偏就是「非」。

這個過程就叫做「知」。

國字外面的大口不是口,讀wei(圍)。如因字。

因,就是大的範圍擴散。

洇,水的擴散。

氤,氣的擴散。

姻,女的擴散。

2樓:觀不自在

回答看似都振振。國字出現在漢隸,作答者無一習書者,秦定小篆為紅標頭檔案體,民間一直有條自由書寫線路,漢碑與漢簡。就是為了方便。

知識皆從搜尋而來是這個年代的嘆息。離開搜尋引擎有多少答案不崩塌。

3樓:學寧

其實,問一下當年簡化這個字的人[建國以後得事情,說不定他子孫也知道]就知道了,你們說再多也是推測。

或許答案會更簡單到讓你意外。

4樓:

「國」,國的本字是「域」,而在甲骨文中最初是寫成「或」。在邑外四界,以戈護衛的意思。後來加匚、或加囗,寫成為「國」字。

上圖依次是甲骨文《鐵雲藏龜》中的「或」字;金文《保卣》、《何尊》、《毛公鼎》、《王孫鐘》、《錄終卣》中的「內國」的「國」字。後者在金文中可能是僅見的一例。

《說文解字·戈部》或:邦也。從囗從戈,以守一地也。

《說文解字·囗部》國:邦也。從囗從或。

段玉裁注:國,邦也。「邑部」曰:

邦,國也。按:邦、國互訓,渾言之也。

《周禮》注曰:大曰邦,小曰國,邦之所居亦曰國。析言之也。

從囗從或。「戈部」曰:或,邦也。

古或、國同用,邦、封同用。

《周禮天官太宰》:以佐王治邦國。鄭玄注:大曰邦,小曰國。

所以,「國」就是「邦」,古時候稱邦國。

「國」字後來寫成從囗從玉的「國」,最早可能出現於唐代的石經。

宋·郭忠恕的《佩觿集》收入了:

宋代的《集韻》收入了「戜dié」字。這個字最早見於西周早期的金文,是鋒利的意思,並不是「國」的異體字。

5樓:

我們都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古代沒有身份證,如果沒有刻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的「傳國玉璽」,沒人會認你這個皇帝(無璽書則王言無以達四海)。

6樓:歐陽威

上面很好地解釋了國繁體字裡面為什麼是或,至於為什麼國當中的或為什麼在簡化字裡簡化為玉,我認為應該是借鑑了草書寫法。

借鑑草書字形簡化漢字是常用方法,比如書,樂,歸,為等與原字差距巨大的字,都是借助草書字形進行簡化的。國我認為也是。

且看其草書字形如下,

裡面的或的寫法是不是很有點像玉的草書寫法。尤其是宋克,蘇軾,解縉,懷素的寫法,跟玉的寫法很相似,所以當時簡化漢字的時候可能是借鑑了這些字形。

當然要是有人覺得不像,那也不要槓,因為新中國的漢字簡化,很多都是人為直接簡化的,也不一定非得遵循某種邏輯進行。只能說借助草書字形是當時常用的簡化方法之一,我還是比較傾向於國也是這麼簡化的。

7樓:楚江橫潰

關於現在用的「國」字當中的「玉」以前看到過一種說法,有些牽強,權當娛樂:

三橫由上到下分別代表天地人三才,上下一豎貫通,代表天人合一的和諧之道。又在代表人的一橫下面加一點,抬高人民的地位,這樣就是乙個「玉」字。

8樓:活在夢裡身在現實

我看了那麼多人說的,我抖個機靈,大開自己的腦洞,都是腦洞。

以前國小,後來秦始皇統一之後,覺得自己的功績蓋過三皇五帝所以自稱皇帝,沒有皇帝稱謂位之前,一國之君稱之為王,現在國家大了,統治者手中有玉璽才能統治,所以國變成了國,玉字的那一點是王手上的玉璽,乙個王,有了玉璽,控制一片地域稱為國。

還有化干戈為玉帛,干戈應該是指打仗,玉帛指和平(平息戰亂統一後要建設國家),人民都希望和平嚮往美好生活,而且「玉」本身的寓意中有美好的象徵,「玉」指人又有君子溫婉之意。

「國」在指人的時候,又和中國賢才治國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國王」一詞,是希望統治者是賢能之君,愛國愛民。

而「國」在指地方的時候,又和我們國家人民都嚮往美好生活的願景相結合,所以「國家」一詞,是希望國家繁榮富強。

漢字本來就是象形字,大多是由圖畫構成,我們應該根據字的形象去想象以前的人是怎麼想的。我覺得這個「國」字真是簡化的妙啊!!!

9樓:空語因明

完全外行,現學現擺。

1,國字在古代的標準寫法是「國」,但是,也有幾十種異體字。國的異體字包括:囯,囻, , 等。

國字裡的「或」,通「域」。「國」的乙個異體字是:上邊是「或」,下邊是「玉」。

那麼,或和玉的並置,看起來是有依據的。又說,「國」字在古代就有了。

2,在「國」的簡化字中,口中王的「囯」應該是最簡單的。據說囯是太平天囯的用法,可能新中國為了表示不同,就用了現代同行的,比囯多一筆的國。

3,網上流行的說法是,國,口中玉,代表著國家像玉一樣美好。不過,我覺得,這種說法應該是附會的吧。畢竟古代就有國字了。

「國」字有那麼多異體字或俗字,但是簡化字委員會最後卻選了「國」,和日本的選擇一樣。其中原因,大概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了。我們無權選擇,只是接受。

10樓:惡魔獵人

國家得有王,對吧?(在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之前)。

玉這個字的原本意思,是「王」的配飾,玉字之所以比王多了一點,那一點就是表示「王」身上的意思。語音學研究表明,王和玉完全有可能是同源字。

也就是說,玉≈王

有四維,有帝王,那麼自然是「國」了。

事實是,國字也有這樣的寫法:囯,和「國」是乙個意思。

這就更證明了這一點。

或的本意是持戈的武士,或和我寫法很像,這兩個字原本也包含類似的意思。

有四維,又有人保衛,那就是國家了。

個人不太認同國這個寫法,因為它完全抹消了表音功能。

11樓:

首先宣告這個回答是玩笑。

中國的國字中間原來是或,是不是意味著大家都可以,你或者我,就是or的意思。

無論誰來執掌天下都是可以的。天下是同乙個天下,只是天子可以是不同的天子。

變成玉了以後,那就是這個國就只有乙個王。意味著就相對固化下來。沒有或的可能。

12樓:

把「或」換成了「玉」源自太平天國,當時為了提高全民的識字率,在官方通用的「文書」中使用了大量簡化字,其中就包括國字在內的很多字都被使用到了現在的簡體字中。

邦也。邑部曰。邦、國也。

按邦國互訓。渾言之也。周禮注曰。

大曰邦。小曰國。邦之所居亦曰國。

析言之也。從囗。從或。

戈部曰。或、邦也。古或國同用。

邦封同用。古惑切。一部。

以前的「國」主要是兵戈之戰,主要是為了開創自己的國家。

現在的「國」主要是守護之戰,主要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疆土。

指有土地、人民、主權的政體(古代指諸侯所受封的地域)。~家。~土。

~體(a.國家的性質;b.國家的體面)。~號。~度(指國家)。

~策。~情。~法。

~力。~防。~威。

~寶(a.國家的寶物;b.喻對國家有特殊貢獻的人)。~格。~魂。

~是。請再看一下這兩個字的演變過程。

13樓:Pteraoron

應該是借鑑自日式聲旁改換字「國」。

「國」的日語讀音

吳音:koku

漢音:koku

訓讀:kuni

「玉」的日語讀音

吳音:goku

漢音:gyoku

訓讀:tama

考慮到撥音後連濁的因素,「國」在充當雙字詞後字時也經常念goku,以「玉」為聲旁就合情合理了。

另外兩例日式聲旁改換字:

「実」「囲」

「實」的日語讀音

吳音:ziti

漢音:zitu

訓讀:mi、minor-u、sane「美」的日語讀音

吳音:mi

漢音:bi

訓讀:utukusi-i

「圍」的日語讀音

吳音:we

漢音:wi

訓讀:kakom-u、kakow-u

「井」的日語讀音

吳音:syou

漢音:sei

訓讀:wi

14樓:黃復雄

更新擴充:

為什麼把「國」改成「國」,「或」有什麼含義? - 嬉戲實驗室

「或」(「囗、必」會意)是「國」字的初文,外面再加形旁「囗」成「國」。(「必」是「柲」的初文,是兵器的柄,或者說是原始的木棍兵器。「囗」指城。)

「囯」(「囗、王」會意)是北齊以來俗字(當與「國」字草寫體有關)。宋元以來常用,見劉復(劉半農)、 李家瑞《宋元以來俗字譜》(這本書是五十年代簡化漢字非常重要的參考):

五十年代簡化漢字,郭沫若就主張用「囯」,符合當時的簡化原則。但是大家覺得,現在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了,不能再把王放在國裡面,於是用「國」。

這樣,「國」就有點像玉璽、傳國璽?或者說國家說話算數,講道理,有君子之風,有金玉之言?意蘊也不錯。

補充:關於「國」這個字形,此前搞錯了。我取的是蘇培成《漢字簡化字與繁體字對照字典》裡的觀點:

李樂毅《簡化字源》講得更有道理:

15樓:nemo

我給個標準答案。

首先國是國的草書楷化

然後,這個楷化發生在古代,其他答主已有分析或字本有一點,草書可有可無

古代的楷化樣板無這一點

確定簡化字時,決定保留這一點,因為意頭好,人民的國家是高潔的玉之國,而非王的私產。

偏巧玉比王多這一點本就是小篆向隸書轉變過程隸書為了區分而加,更多時候是不區分的。比如我們所謂的王字旁,其實基本都是玉字旁。

16樓:水之甘然

是這個字形過來的:

北齊造像:

唐代墓誌:

比如:神

皇:閏:

這個點既沒有意義也無內涵

其次「玉」與「王」在楷書化後往往不能區分:

上舉皇、潤即為訛混例證,甚至皇直接從玉的古文:

至於說啥日本來的,恐怕是無知,又可能得了軟骨病罷了

17樓:復興中華

「或」是邦域,後來用「國」表示這層意思。為什麼寫成「玉」不清楚,只知道因著眼於統治者及領,故有從囗從王之「囯」,「國」或是「囯」再訛筆。

18樓:小魚兒

繁體字的國,包含了乙個國家所必備的要素.

即,人口,土地,軍隊,疆域。

國字,可拆分為口,口,戈,一,首先要有人口,人口依賴土地,於是口下一橫,代表土地上的人口,有了土地和人丁,那麼就需要軍隊來守衛,於是就有了戈,人口,土地,軍隊,又是在乙個固定的範圍內從事生產勞作,於是有乙個大口,把它圍起來,就形成了疆域,於是乙個國家誕生了

簡化字好還是繁體字好,為什麼?

卡卡羅特Aaron 哪一種都是我們祖先創造的。簡體方便很牛 切,又不是你發明的 繁體美觀好靚 切,又不是你發明的 我們都是文字使用者而已。沒資格講誰好,所以我認為共存最好 無影天璇 感覺簡體字就像隸書,繁體字就像小篆,專家教授自然可以說繁體才是真正的漢字,但真正決定哪個成為主流的還是人民群眾在日常的...

為什麼第一批簡化字成功,而第二批簡化字卻失敗了?

LLL ZZZ 因為漢字簡化是乙個資訊壓縮優化過程。二簡字優化方案不好,壓縮過頭,缺乏資訊糾錯的冗餘量,雜音太多。簡化字的推廣了這麼多年,是不是變成了一件完全沒有意義事情? 曦風潮海 前一段時間,被乙個噴的妹子搞煩了,看了點漢字簡化的路徑。毫無疑問,從政治角度講,中國漢字簡化的出發點,是為了靠近蘇聯...

為什麼有些人不喜歡簡化字偏要去用繁體?

認同上面答友的回答。知道 寫繁體字是對漢字的一種好方式,也是傳承傳統文化的學習吧。其實初期是為了裝逼,後期就傳承下去。打字簡體,製作繁體,寫字簡繁混用了,哈哈。 比起簡體字和繁體字 我更喜歓日本的新字型。可是打起來太麻煩了 因為日本語的輸入法不是為中國語設計的。要拼出日本語的詞 然後削除多出來的仮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