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如何解釋死亡?

時間 2021-06-08 08:50:00

1樓:哲學考研UP君

哲學家解釋死亡的有很多,這裡就中西方各說兩個吧:海德格爾,薩特,莊子,張載。

海德格爾:

他關於「死亡」有個著名的概念:向死而在。關於死亡,哲學家們都面臨著乙個問題:死是無法經驗的,不可替代,永遠只能是自己面對。

海德格爾的死所意指的結束,並不是此在的存在的結束,而是此在這一存在者的一種向終結存在,為什麼這麼說呢?就是說死亡是人生命的一部分,就像一首樂曲的完結符一樣,它只是標誌著時間上的終結。

從生存論的闡釋死亡概念:死亡是此在最本己的、無所關聯的、確知而不確定的、超不過的可能性。向死而生在海德格爾裡是向終結而存在,這個終結對於人生有著重要的作用,正是我們隨時面臨著死亡的威脅,才能激發我們對於自我本真的追求,才能讓我們明白存在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從而實現向死而生的自由。

顯然,海爾格爾通過「向死而生」賦予了死亡意義,只有通過死亡,才能抵達生命的本真性和整體性,所以說海德格爾闡釋的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薩特:與海德格爾把死亡闡釋為生命的一部分不同,薩特把死亡拒之門外,他認為死亡是生命之外的,荒謬的和偶然的事情,它不但沒有把意義賦予生命,相反,正是死亡把一切的意義從生命中抹去。這裡的偶然性,是說,生命終將要結束,但如何結束和以什麼方式結束是完全偶然的。

他所說的荒誕的意思是,死亡對於自為的存在來說,永遠都不是應該發生的,就像薩特所的:如果我們應當死去,我們的生命便沒有了意義。

薩特認為,死亡作為對生命的取消,死亡將有意識的「自為」轉化為無意識的「自在」,在這個過程中,自為不能再通過它對自身擁有的意識而改變自己,一切可能性都終止了。所以,薩特對死亡的態度其實和海德格爾正好相反,薩特認為,死亡總是我的可能性的虛無化,死亡在生命之外,這種思想也源自他對「自在」,「自為」的區分。

那薩特認為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呢?薩特把死亡是外在於我們生命的偶然性和荒誕性作為既定事實,那麼死亡自然不能作為自為生命存在的一部分,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可以摒棄對於死亡的恐懼,而以一種平靜的態度看到死亡,它不過是生命中的乙個偶然性事實。

莊子:《莊子大宗師》:「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陳鼓應註譯:

《莊子今註今譯·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23年版,第209頁。],莊子這裡講的命,一般意為「人命」,即宿命,是被動的,是人所不能掌控的,也就是說生死就像日夜變化一樣,四時執行一樣,是一種自然現象。

莊子在《大宗師》裡說:「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怢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陳鼓應註譯:

《莊子今註今譯·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23年版,第209頁。]。

莊子這裡也就是說生死存亡其實是一回事,對待死亡的態度是善生善死,因為生死是乙個必然過程,而在這必然的過程裡,莊子認識到「其死也物化」,也就是說對待死亡隨物而化,忘其曾經生,進而生死為一。

張載:張載主要通過對氣之散聚的「氣化」現象的闡釋來揭示生和死只是氣化活動的乙個表現,它是受「太虛之氣」這一本體支配的。「氣之為物,散入無形,適得吾體;聚為有象,不失吾常。

」故「吾體」始終是存在的,因為「太虛之氣」始終不滅,它是具有恆常性的,因而「死而不亡」。

張載說「氣於人,生而不離、死而游散者謂魂;聚成形質,雖死而不散者謂魄。」 人之死,氣離形潰,魂魄隨之消散於天地間,而諸種鬼神之說,實不可信。若能「知性知天,則陰陽、鬼神皆吾分內爾」。

順天樂命,通極於天道,陰陽、鬼神的氣化活動則不過是宇宙的大化流行,談不上神秘感。可見,張載顛覆了傳統宗教民俗對生死、鬼神的界定,將鬼神觀念化為他在哲學上的思考。

陳鼓應註譯:《莊子今註今譯·上冊》

馬丁·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

楊立華:《氣本與神化》

薩特:《存在與虛無》

2樓:蘭博克爾

不知道我解釋死亡是組織架構崩塌,個體相信力度減弱消失,自我感消解。

解釋睡覺是個體相信力度減弱消失,自我感消解

死亡是組織架構崩塌,並且不會再重組相同的組織架構。

會新生成更強力的組織架構,會包含舊架構的部分結構,新結構會形成新的他的自我感!舊的自我感會離散化,作為新的他的自我感的組成部分,會類似於潛意識碎片。

然後他的自我再死亡,歷經非常多的結構崩塌,最終會有非常類似於舊結構的組織架構出現,然後自我感就會近似於回歸,我就又重新變成改變了部分的我,然後繼續重複這個過程,直到完全修改掉舊結構,我還認為我是我,然後繼續這個過程!沒有乙個最終結構,只有我認為我依然是我!哪怕結構改得再離譜,下乙個我還是會相信我依然是我!

那麼我就依然還是我,但最好別忘了,你現在感受到的就是真正的你,未來雖然你還是會感受到我是我,但你感受到的我已經不再完全是現在的這個我了!

有點像轉世,但是會不斷改變自我的轉世!至於睡覺是不是一樣也會導致組織架構崩潰,應該不會!

3樓:

死亡是生命(或事件、物件)系統所有的本來維持其存活(存在)的屬性的喪失且不可逆轉的永久性的終止。

實際上,從哲學上來說,個體的死亡並不代表事物的結束。個體死亡,但是他的遺產、問題、關係等等並沒有消失,而是被繼承,或者被瓜分。在宗教中有輪迴的說法,在哲學中,這「輪迴」是肯定的。

在相似的環境中會產生外形相同的生物,這是必然的。人也是一樣,相似的環境,相似的教育,相似的經歷,很可能會產生兩個相似的人生。

只有哲學 哲學家才愛智慧型嗎,非哲學哲學家就不愛智慧型的嗎,哲學愛智慧型是偽命題?

思空 誰都愛智慧型,但每個人對智慧型的理解一樣嗎?每個人都得睡覺,可每個人做的夢一樣嗎?每個人的相同在於物質,不同於思想!愛智慧型其實是在追求每個人對智慧型的理解的交集點。而哲學家就是如此 今天子墨畢業了嗎 在古希臘語中,哲學的組成就是愛 智慧型。不是說哲學和哲學家才愛智慧型,而是說,只有哲學家才知...

如何看待哲學家尼采?

陳嘉赫 運動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生的特點就是不理智,有鼓動就熱血。到了後期,某些不良的人開始藉此力量興風作浪。理智是無法存在的,你不了解國家機器刻意導向下的迷茫一代的瘋狂。理智的人都會被鬥倒的,甚至有生命之憂。死了多少理智的人啊 你不跟著瘋狂,你就得去死。你不瘋狂嗎?到極點,舉國運動不難理解,想想現...

哲學家如何理解幸福?

愛旅遊的Mavis 最樸素的幸福觀並不是說個人大富大貴,豪車豪宅,幸福感跟羅丹筆下的美一樣,我們要善於發現,它總是存在於生活的點滴之中,別人帶給你,或,你帶給別人 呵呵 我知道幸福生活的秘訣。我找到了世界上每個人都在尋找的東西。23年來,我一直在追求幸福的生活,例如浪漫的愛情,美麗的旅行,漂亮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