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經》第六十七章中「我恒有三寶,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要如何理解?

時間 2021-06-07 18:21:18

1樓:

不敢為天下先是因為天下還有別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道道未先,你先了,你為了無為,是一種犯戒,沒按老子發現的規律去指導行為道行,你跟著就行,這叫為有為

真正的聖人尊道,跟道混。。跟不跟天一起玩無所謂道動,聖人聞機,反者道之動,此為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個「不爭」是讓你「不要爭」,因為人在天道大格局的齒輪轉盤中是被動

你說我就不信,爭幾次天下先又會怎樣?

因為,當你爭,意味著你未得,未得意味著不足,而人之道的特性是損不足。。你越差,道越打擊你

聖人,一不會搶道之先,二不會逆道而為無為。。這兩種情況下,聖人一般都閒著---無為,無為而治(但不要看乙個人不學習就也跟著不學習,因為聖人也不是100%的無為,聖人在合適的時機活動,叫:為有為)

2樓:

我有三個法寶,乙個是仁慈乙個是節儉,第三個是不做出頭鳥,不亂逼逼不爭名奪利,做好自己應該做的,掂量好自己的分量,以上是最通俗易懂的理解

自認為最後一項適合送給當代人,確實現在有些人戾氣太重,自認為能日天日地,其實就是屁屁

《老子》第六十四章老子先是提到「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後邊又提到「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不是前後矛盾?

白虎公子 不矛盾,因為中間存在這樣兩句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不慎終也。翻譯 因此聖人不妄為,所以沒有失敗的,不妄執著,所以沒有失去的。這段話承接上句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世間萬物都擁有一套屬於自身的執行系統,道家把這個系統稱呼為 道 我們能做的就是觀察它的執行方...

讀老子道德經,應從哪個版本入手?

介然有知 最先讀通行本王弼注解的,後來聽說馬王堆出土的帛書甲乙本,更接近老子原意,於是準備入手,但翻譯成問題,蒐集了很長時間,淘到徐志鈞寫的 老子帛書校注 鳳凰出版社出版的,從哲學角度,以老子生活時代政治文化研究為基礎,進行廣泛研究,不過是繁體字的。 老鼠 弄個原版就行,翻譯可以看看網上的。但別買蔣...

《道德經》裡面,老子提到的聖人是誰?

常理 老子眼睛裡的聖人是西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周公姬旦。唐玄宗以前,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祭祀歷代先賢,周公都是主祭,孔子等不過都是陪襯,很多人眼睛裡的聖人是孔子,而孔子眼睛裡的聖人卻是周公,周公又被人們稱為元聖。 桃源閒客 從 周易 繫辭 中可看出,作者提到的聖人應該是當朝的開國天子周武王,說到商朝的...